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具有社会意义、教育意义和服务意义。新媒体以其主体多元、手段多样、影响扩大等特征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资助过程中新媒体应当在政策宣传、资助信息系统完善和公开监督环节上加以应用;育人过程中,新媒体应在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上发挥优势。
关键词 新媒体 资助育人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即培养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学生资助作为育人的措施和途径之一,是推动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而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国致力于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充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高校开展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形式发生着多样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成为了学生接收、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传统的学生舆论前沿主要依托于学生工作的层级机制,学校网站,甚至宣传栏等线下实体性宣传手段,而当下,大学生的舆论“主战场”正逐渐转向新媒体平台,而如何在这种转变中继续做好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一、新媒体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学生资助一直以来受到高度重视。2007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下简称《意见》),较大的改善了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紧接着2010年又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简称《纲要》),随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在制度上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新媒体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但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特性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利用新媒体,做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意义。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一种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推进社会公平,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权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新媒体的影响,能够一方面向学生传递关心与帮助,促进其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向社会传递着关爱学生,资助育人的正能量,产生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2)教育意义。资助贫困生是新形势下高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利用新媒体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既向受助学生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和评审流程,同时,又抓住契机,对受助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形成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思想观念,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3)服务意义。新媒体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搭建了一个直接面向广大学生受众的平台。利用这一平台,能够更好的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服务理念,快速准确的了解学生们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困扰什么,我们应当提供什么,规范什么,引导什么,来进一步推进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二、新媒体特征及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在20世纪后期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在信息传播领域内通过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交互地传播信息的新兴媒体。从外延上看,“新媒体”主要包括各种网络媒体(如微信、网站论坛、微博博客、网络报刊等)和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广播电视等。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传播主体多元。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中消息单向发布、受众被动接收的模式,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进步,只要拥有一个移动终端就能参与到信息互动中来。每一位参与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能随时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自媒体也就在这种信息交互中应运而生。在实现了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同时,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量与日俱增。(2)传播手段多样。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传媒技术逐渐成熟,信息传播的手段日益多样化。首先是信息传播终端的多样化,可以是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其次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囊括互联网、光纤电缆通讯网等;最后是传播格式的多样化,信息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信息等。(3)传播影响扩大。在传统媒体时代,从信息采集、发布到最后的反馈,需要经历多个层级,从而产生较长的滞后。而新媒体归功于其“扩音器”和“放大器”的效应,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高,信息的影响更持久,更广泛。
三、新媒体在资助环节上的应用
新媒体在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上的应用能够使得工作更加细化、具有针对性,以及公开透明。在资助环节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宣传环节。新媒体为政策宣传工作打开了局面。借助微信、微博或者论坛等载体,设置一个官方的公共账号,请同学们添加关注,可以在线上接触到直接的受众群体。官方平台一方面可以发布政策意见以及政策实施的细则供学生了解,另一方面,得益于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能够针对学生关于资助内容、资助方式等细节性问题及时反馈信息,解决政策宣传的盲点,帮助他们有效快速的了解政策。(2)信息系统完善环节。这一环节新媒体的作用有待探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媒体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信息的采集以及信息的公告,即扩大了信息输入与输出环节上的影响和效果。可以通过如网上问卷等形式来获取学生的基本信息,了解学生对于资助工作的看法,调查资助工作开展的成效。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借助新媒体平台我们能够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在今后的大数据的背景下,我们有可能能够据此进行更多更具有针对性的分析。(3)资助公开监督环节。一般学生资助工作都以宣传橱窗,工作网等作为主要的公示途径,并且提供了电话、电子邮箱、信件等意见反馈的渠道。这些方式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在微博、微信等工具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这些相对“新”媒体来说的“旧”形式的公示监督作用也难免相形见绌。新媒体通过即时的主动推送,告知广大师生资助工作的进展情况,接受师生的监督。 四、新媒体在育人环节上的应用
各高校已经逐渐达成共识,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仅仅包括经济资助,更重要的是能力上、心理上的支持。实际工作中将资助育人的理念贯穿于资助工作中,探索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始终坚持确保保障性资助,实施发展性资助,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诚信教育。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场所,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尤其是接受以贷款为主要形式的资助的学生,更应该具备诚信的意识,成为诚信价值的践行者,由此加强广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通过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力,我们得以将对诚信道德的教育扩大化,使得广大学生能够接受经常性的诚信教育。不仅包括对受资助学生的诚信教育,还可以加大对学生基本的诚信规范普及,对学术诚信原则的强调,对为人处世的诚信道德准则的宣扬。新媒体还可以开展一些线上如转发,集赞等活动来最大化诚信教育的影响力。(2)感恩教育。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拓宽了平台。一方面,通过对宏观的感恩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和对感恩回报的生动事例的播报,使得感恩教育广泛而深入人心,形成一种“正能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并运用微博、微信、论坛等扩大影响,为广大学生尤其是受助学生提供关心社会,回馈社会的平台和机会,通过新媒体广泛的宣传,使感恩教育不停留在纸上,而是使学生们在服务社会中践行这样道德价值。将受助学生作为感恩教育的重点,并以此辐射至全体学生,形成校园里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良好风尚。(3)励志教育。新媒体加强励志教育的优势在于时常保持其前沿性和引导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媒体可以及时的摘取网络上最新的励志案例,挑选学生中的榜样事迹,脱离教科书式的宣讲,以社会上正在发生的,学生们身边的成功经验,使他们能与此产生共鸣,增强励志的效果;读书也能给人以智慧。新媒体平台可以实时的为学生们推荐阅读的励志佳作,让他们在书本的熏陶中感受鼓励的力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新媒体评选学习标兵、自立自强之星等活动在学生中增强励志影响。总之,新媒体的优势为开展励志教育的方式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雷旭斌.试从新媒体视角探析新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系统[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84-85.
[2]唐建伟,黄艳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8-10.
[3]礼晓宇.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5:44-45.
[4]刘牧,储祖旺.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与营利性大学的发展[J].高教探索,2014,04:53-57.
[5]沈红,赵永辉.美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变革及其效应[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4:135-140.
[6]潘杨,武好明,王亚非.构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J].高校理论战线,2012,09:55-57.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关键词 新媒体 资助育人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即培养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学生资助作为育人的措施和途径之一,是推动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而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国致力于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充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高校开展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形式发生着多样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成为了学生接收、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传统的学生舆论前沿主要依托于学生工作的层级机制,学校网站,甚至宣传栏等线下实体性宣传手段,而当下,大学生的舆论“主战场”正逐渐转向新媒体平台,而如何在这种转变中继续做好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一、新媒体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学生资助一直以来受到高度重视。2007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下简称《意见》),较大的改善了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紧接着2010年又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简称《纲要》),随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在制度上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新媒体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但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特性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利用新媒体,做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意义。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一种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推进社会公平,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权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新媒体的影响,能够一方面向学生传递关心与帮助,促进其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向社会传递着关爱学生,资助育人的正能量,产生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2)教育意义。资助贫困生是新形势下高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利用新媒体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既向受助学生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和评审流程,同时,又抓住契机,对受助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形成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思想观念,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3)服务意义。新媒体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搭建了一个直接面向广大学生受众的平台。利用这一平台,能够更好的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服务理念,快速准确的了解学生们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困扰什么,我们应当提供什么,规范什么,引导什么,来进一步推进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二、新媒体特征及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在20世纪后期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在信息传播领域内通过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交互地传播信息的新兴媒体。从外延上看,“新媒体”主要包括各种网络媒体(如微信、网站论坛、微博博客、网络报刊等)和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广播电视等。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传播主体多元。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中消息单向发布、受众被动接收的模式,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进步,只要拥有一个移动终端就能参与到信息互动中来。每一位参与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能随时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自媒体也就在这种信息交互中应运而生。在实现了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同时,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量与日俱增。(2)传播手段多样。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传媒技术逐渐成熟,信息传播的手段日益多样化。首先是信息传播终端的多样化,可以是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其次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囊括互联网、光纤电缆通讯网等;最后是传播格式的多样化,信息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信息等。(3)传播影响扩大。在传统媒体时代,从信息采集、发布到最后的反馈,需要经历多个层级,从而产生较长的滞后。而新媒体归功于其“扩音器”和“放大器”的效应,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高,信息的影响更持久,更广泛。
三、新媒体在资助环节上的应用
新媒体在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上的应用能够使得工作更加细化、具有针对性,以及公开透明。在资助环节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宣传环节。新媒体为政策宣传工作打开了局面。借助微信、微博或者论坛等载体,设置一个官方的公共账号,请同学们添加关注,可以在线上接触到直接的受众群体。官方平台一方面可以发布政策意见以及政策实施的细则供学生了解,另一方面,得益于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能够针对学生关于资助内容、资助方式等细节性问题及时反馈信息,解决政策宣传的盲点,帮助他们有效快速的了解政策。(2)信息系统完善环节。这一环节新媒体的作用有待探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媒体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信息的采集以及信息的公告,即扩大了信息输入与输出环节上的影响和效果。可以通过如网上问卷等形式来获取学生的基本信息,了解学生对于资助工作的看法,调查资助工作开展的成效。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借助新媒体平台我们能够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在今后的大数据的背景下,我们有可能能够据此进行更多更具有针对性的分析。(3)资助公开监督环节。一般学生资助工作都以宣传橱窗,工作网等作为主要的公示途径,并且提供了电话、电子邮箱、信件等意见反馈的渠道。这些方式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在微博、微信等工具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这些相对“新”媒体来说的“旧”形式的公示监督作用也难免相形见绌。新媒体通过即时的主动推送,告知广大师生资助工作的进展情况,接受师生的监督。 四、新媒体在育人环节上的应用
各高校已经逐渐达成共识,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仅仅包括经济资助,更重要的是能力上、心理上的支持。实际工作中将资助育人的理念贯穿于资助工作中,探索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始终坚持确保保障性资助,实施发展性资助,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诚信教育。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场所,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尤其是接受以贷款为主要形式的资助的学生,更应该具备诚信的意识,成为诚信价值的践行者,由此加强广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通过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力,我们得以将对诚信道德的教育扩大化,使得广大学生能够接受经常性的诚信教育。不仅包括对受资助学生的诚信教育,还可以加大对学生基本的诚信规范普及,对学术诚信原则的强调,对为人处世的诚信道德准则的宣扬。新媒体还可以开展一些线上如转发,集赞等活动来最大化诚信教育的影响力。(2)感恩教育。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拓宽了平台。一方面,通过对宏观的感恩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和对感恩回报的生动事例的播报,使得感恩教育广泛而深入人心,形成一种“正能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并运用微博、微信、论坛等扩大影响,为广大学生尤其是受助学生提供关心社会,回馈社会的平台和机会,通过新媒体广泛的宣传,使感恩教育不停留在纸上,而是使学生们在服务社会中践行这样道德价值。将受助学生作为感恩教育的重点,并以此辐射至全体学生,形成校园里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良好风尚。(3)励志教育。新媒体加强励志教育的优势在于时常保持其前沿性和引导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媒体可以及时的摘取网络上最新的励志案例,挑选学生中的榜样事迹,脱离教科书式的宣讲,以社会上正在发生的,学生们身边的成功经验,使他们能与此产生共鸣,增强励志的效果;读书也能给人以智慧。新媒体平台可以实时的为学生们推荐阅读的励志佳作,让他们在书本的熏陶中感受鼓励的力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新媒体评选学习标兵、自立自强之星等活动在学生中增强励志影响。总之,新媒体的优势为开展励志教育的方式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雷旭斌.试从新媒体视角探析新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系统[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84-85.
[2]唐建伟,黄艳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8-10.
[3]礼晓宇.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5:44-45.
[4]刘牧,储祖旺.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与营利性大学的发展[J].高教探索,2014,04:53-57.
[5]沈红,赵永辉.美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变革及其效应[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4:135-140.
[6]潘杨,武好明,王亚非.构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J].高校理论战线,2012,09:55-57.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