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全景式再现1976到1984年间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光辉历程,以形似与神似胶结、历史与美学融合的态势,生动描摹波澜壮阔的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大潮澎湃涌动、巨浪拍岸的悲壮场景,生动逼真地塑造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大人格和鲜明个性,并围绕着邓小平也塑造了一大批高层与民间的人物群体形象,展示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的深刻真谛,引发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和心灵震撼。
在典型时空、重大事件中重塑历史人物,在复杂矛盾中表现人物个性,是电视剧《邓小平》(简称,下同)的突出亮点。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全国科学大会、为老干部平反昭雪、真理标准大讨论、首创经济特区、支持安徽小岗村“大包干”,以及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这一系列发生在刚刚粉碎“四人帮”那个百废待兴年代的重大事件,重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时空,再现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现场,仿佛将我们重新带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段峥嵘岁月。剧中人物众多,仅有名有姓人物多达190多人,而部长以上的实名人物就有50多个,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初期最高决策层飓风行动之大剧,展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群体的雄才伟略和一幅气吞万里如虎的改革开放画卷。全剧所表现的,正是邓小平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是他领导党和人民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而是一部厚重的、极具感染力的高质量影视作品,通过这段非凡历史的艺术再现昭示人们:人民的新生活是从哪里开始,改革开放道路将通向何方。
全剧以史、剧结合、以史带论的方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上,精心打造剧目的戏剧性和故事性,从而紧紧抓住观众的心,使其不期然而然地产生发自内心的强烈共鸣,是该剧的又一突出亮点。该剧的核心主题和理论支撑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突破了以往以邓小平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创作的种种顾忌和局限,在情景细节铺陈、故事讲述视角及公众所关心的“脱敏”等方面,都实现了难得的超越。拍摄一部真实反映邓小平这样的历史人物电视剧,是一个困难重重、问题多多的艰难过程。而在一部电视剧中全面呈现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重大贡献,也是许多人多年的愿望。由于题材特别重大,困难很多,这一愿望始终未能付诸实现。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受命牵头组织创作这部以邓小平为题材的电视剧。领导交代任务时给出指导性意见:希望该剧的时间段放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之间;这部剧的核心要反映邓小平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形象;除了反映邓小平的个人贡献外,还要反映国家整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反观过去10年,虽有许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都涉及邓小平的生平事迹,但以他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它们也只是选取一个较短时间段或只是邓小平早期经历的一部分。而该剧则表现了在中国历史转折关键时期的邓小平,它采取“研究家加作家”的合作方式,将一段特殊历史以电视剧的形式重新展现在中国观众面前,为此,先后有许多历史学家和作家为这部剧的创作做出呕心沥血的贡献。
如果该剧仅仅表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集体拨乱反正、重整河山的丰功伟业,似乎还不够接地气。因此,该剧在铺陈邓小平等实线人物的同时,还设计了以夏建国、田源、金锁、夏建红等为代表的虚构人物系列,展现普通人乃至小人物和大时代紧密关联的命运变化和精神成长。田源冒雨张贴大字报呼唤邓小平的热血青年形象甫一登场,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角色的时代性,通过田源熟练背诵毛主席语录,随口说出的俄语等小细节生动呈现。当该剧出现知青苦求领导要求返城,领导来了并说,“中央决定你们可以返城了”的场面时,所有在场的知青停顿了几秒,然后痛哭失声,场面非常震撼!作为一名“50后”中年观众,笔者也曾当过知青,对于当年下山下乡、知青返城,以及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等历史事件,均有着切身体会,套用一句现代诗:“叫我如何不想它!”剧中有个情节非常感人:夏建国、田源高考成绩很好,却因作文观点“偏激”或参加过“4.5事件”,被搁置起来或干脆被判了零分。在那个通过高考才能改变命运的时代,看到这样的僵局,当事人陷入了绝望和愤怒。多亏了邓小平的关心和过问,才使他们通过政审被高校录取。观剧至此,相信许多感同身受者都会感动,乃至唏嘘!作为书写历史人物的电视剧《邓小平》,其本身的严肃、重大自不待言,令人欣赏并共鸣的是,与之前的同题材电视剧相比,该剧呈现了更多的情感成分、人性温暖。剧中,邓小平对知青考生的关心,为老干部平反,对家人的眷念;邓小平回忆当初追求卓琳,动情处不禁拥抱了卓琳;邓小平登黄山的多重意蕴等,平易真切,十分感人。剧中的邓小平,作为一位13亿人口的大国领袖,是一位置身于人间烟火中的生活化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性化的凡人;是一位敢于当面批评其他高层领导者的铁面领袖,也是一名能为瘫痪儿子擦背、督促他进行康复训练的父亲……这种平视而非仰视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位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有了不一样的认知与解读。
电视剧本敲定之后,演员就是决定的因素。扮演邓小平的演员马少骅的精彩、扎实演绎,为作品奠定可靠的成功基础,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坚毅、热诚、亲切、谦逊、理智、果断,既尊重他人的意见,又有自己的坚定主张;这些为邓公所独具的个性特征元素,被马少骅表现得活灵活现、自然天成,已然超越了表演,内化为下意识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诚如马少骅所言:“‘像不像’,是要交给化妆师的任务,但我要做到的是‘是不是’。扮演小平同志,我不担心表演技术能不能掌握,最担心够不上小平同志的思想、胸怀和情操。”为了做到神形兼备,从内心里找到邓小平的感觉,他走访了很多邓小平生前走过的地方,反复观摩关于邓小平同志的文献片和各个年龄阶段的照片,反复阅读几十部关于邓小平的纪实作品,访谈了众多邓小平身边的人和研究邓小平的专家。马少骅眼中的小平同志,既是普通人,又是干大事的人;越是了解他,越是能感受到他的不易,为他担当的重任而感动。如果说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是一棵大树,则马少骅等影视演员则是用电视剧这片土壤将这棵树种活养大、使之枝繁叶茂的英雄艺术家群体。编导与演员的戮力合作,使得这部电视剧收获了同类电视剧创作的最佳口碑,给观众们奉献了一次营养丰富、裨益多多的精神大餐。
史学界有个说法:当代人不修当代史。这是因为,历史往往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按照一个西方美学家的观点,“距离产生美”。只有拉开了距离,才有可能对一段历史有一个清晰的客观的辩证的总结和书写。但问题是,如果当代人对自己所经历的事件,都没有一个真实、准确、细致的记录,那许多年以后也许历史就会被时间的尘埃所掩埋、所遮蔽。所以,说当代人不修当代史,也许并不科学;科学的说法应该是,当代人也应修当代史,不过后人可以对之进行不断的补充、校勘、修正、完善等,使之不断臻于真相和真理。当然,要做到此,绝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甚至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和压力。事实证明,电视剧《邓小平》从剧本创作到拍摄成剧,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剧本创作、拍摄的过程非常艰难,编剧们也曾失落、彷徨,甚至也有想甩手不干的时候。因为,这段历史离我们太近,而且剧中人物众多,至少50多位有名有姓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现。如何准确客观地呈现这些历史人物,乃是一大难题。就1976年到1984年里的许多事件来看,有的有结论,有的没有结论,对此人们的认识不同,也很难把握。尤其是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社会结构多元变化时期,审视过去的历史与人物时,短时间内人们很难形成统一的共识。因此,整个剧本、剧目的创作、演绎,实属不断研究、解决难点的过程,其难度之大、分歧之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但主创者们知难而进,没有回避。比如,“逃港”问题,“两个凡是”的破除等。尽管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是毋庸置疑的核心主导,但最终该剧达到的效果,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集体智慧和努力成果。对此,该剧也有真实生动的再现。正因为此,著名影视评论家李准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剧作就是改革开放的光荣榜、英雄榜。”
(作者单位:深圳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 孙 婵
在典型时空、重大事件中重塑历史人物,在复杂矛盾中表现人物个性,是电视剧《邓小平》(简称,下同)的突出亮点。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全国科学大会、为老干部平反昭雪、真理标准大讨论、首创经济特区、支持安徽小岗村“大包干”,以及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这一系列发生在刚刚粉碎“四人帮”那个百废待兴年代的重大事件,重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时空,再现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现场,仿佛将我们重新带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段峥嵘岁月。剧中人物众多,仅有名有姓人物多达190多人,而部长以上的实名人物就有50多个,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初期最高决策层飓风行动之大剧,展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群体的雄才伟略和一幅气吞万里如虎的改革开放画卷。全剧所表现的,正是邓小平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是他领导党和人民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而是一部厚重的、极具感染力的高质量影视作品,通过这段非凡历史的艺术再现昭示人们:人民的新生活是从哪里开始,改革开放道路将通向何方。
全剧以史、剧结合、以史带论的方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上,精心打造剧目的戏剧性和故事性,从而紧紧抓住观众的心,使其不期然而然地产生发自内心的强烈共鸣,是该剧的又一突出亮点。该剧的核心主题和理论支撑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突破了以往以邓小平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创作的种种顾忌和局限,在情景细节铺陈、故事讲述视角及公众所关心的“脱敏”等方面,都实现了难得的超越。拍摄一部真实反映邓小平这样的历史人物电视剧,是一个困难重重、问题多多的艰难过程。而在一部电视剧中全面呈现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重大贡献,也是许多人多年的愿望。由于题材特别重大,困难很多,这一愿望始终未能付诸实现。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受命牵头组织创作这部以邓小平为题材的电视剧。领导交代任务时给出指导性意见:希望该剧的时间段放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之间;这部剧的核心要反映邓小平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形象;除了反映邓小平的个人贡献外,还要反映国家整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反观过去10年,虽有许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都涉及邓小平的生平事迹,但以他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它们也只是选取一个较短时间段或只是邓小平早期经历的一部分。而该剧则表现了在中国历史转折关键时期的邓小平,它采取“研究家加作家”的合作方式,将一段特殊历史以电视剧的形式重新展现在中国观众面前,为此,先后有许多历史学家和作家为这部剧的创作做出呕心沥血的贡献。
如果该剧仅仅表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集体拨乱反正、重整河山的丰功伟业,似乎还不够接地气。因此,该剧在铺陈邓小平等实线人物的同时,还设计了以夏建国、田源、金锁、夏建红等为代表的虚构人物系列,展现普通人乃至小人物和大时代紧密关联的命运变化和精神成长。田源冒雨张贴大字报呼唤邓小平的热血青年形象甫一登场,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角色的时代性,通过田源熟练背诵毛主席语录,随口说出的俄语等小细节生动呈现。当该剧出现知青苦求领导要求返城,领导来了并说,“中央决定你们可以返城了”的场面时,所有在场的知青停顿了几秒,然后痛哭失声,场面非常震撼!作为一名“50后”中年观众,笔者也曾当过知青,对于当年下山下乡、知青返城,以及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等历史事件,均有着切身体会,套用一句现代诗:“叫我如何不想它!”剧中有个情节非常感人:夏建国、田源高考成绩很好,却因作文观点“偏激”或参加过“4.5事件”,被搁置起来或干脆被判了零分。在那个通过高考才能改变命运的时代,看到这样的僵局,当事人陷入了绝望和愤怒。多亏了邓小平的关心和过问,才使他们通过政审被高校录取。观剧至此,相信许多感同身受者都会感动,乃至唏嘘!作为书写历史人物的电视剧《邓小平》,其本身的严肃、重大自不待言,令人欣赏并共鸣的是,与之前的同题材电视剧相比,该剧呈现了更多的情感成分、人性温暖。剧中,邓小平对知青考生的关心,为老干部平反,对家人的眷念;邓小平回忆当初追求卓琳,动情处不禁拥抱了卓琳;邓小平登黄山的多重意蕴等,平易真切,十分感人。剧中的邓小平,作为一位13亿人口的大国领袖,是一位置身于人间烟火中的生活化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性化的凡人;是一位敢于当面批评其他高层领导者的铁面领袖,也是一名能为瘫痪儿子擦背、督促他进行康复训练的父亲……这种平视而非仰视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位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有了不一样的认知与解读。
电视剧本敲定之后,演员就是决定的因素。扮演邓小平的演员马少骅的精彩、扎实演绎,为作品奠定可靠的成功基础,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坚毅、热诚、亲切、谦逊、理智、果断,既尊重他人的意见,又有自己的坚定主张;这些为邓公所独具的个性特征元素,被马少骅表现得活灵活现、自然天成,已然超越了表演,内化为下意识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诚如马少骅所言:“‘像不像’,是要交给化妆师的任务,但我要做到的是‘是不是’。扮演小平同志,我不担心表演技术能不能掌握,最担心够不上小平同志的思想、胸怀和情操。”为了做到神形兼备,从内心里找到邓小平的感觉,他走访了很多邓小平生前走过的地方,反复观摩关于邓小平同志的文献片和各个年龄阶段的照片,反复阅读几十部关于邓小平的纪实作品,访谈了众多邓小平身边的人和研究邓小平的专家。马少骅眼中的小平同志,既是普通人,又是干大事的人;越是了解他,越是能感受到他的不易,为他担当的重任而感动。如果说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是一棵大树,则马少骅等影视演员则是用电视剧这片土壤将这棵树种活养大、使之枝繁叶茂的英雄艺术家群体。编导与演员的戮力合作,使得这部电视剧收获了同类电视剧创作的最佳口碑,给观众们奉献了一次营养丰富、裨益多多的精神大餐。
史学界有个说法:当代人不修当代史。这是因为,历史往往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按照一个西方美学家的观点,“距离产生美”。只有拉开了距离,才有可能对一段历史有一个清晰的客观的辩证的总结和书写。但问题是,如果当代人对自己所经历的事件,都没有一个真实、准确、细致的记录,那许多年以后也许历史就会被时间的尘埃所掩埋、所遮蔽。所以,说当代人不修当代史,也许并不科学;科学的说法应该是,当代人也应修当代史,不过后人可以对之进行不断的补充、校勘、修正、完善等,使之不断臻于真相和真理。当然,要做到此,绝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甚至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和压力。事实证明,电视剧《邓小平》从剧本创作到拍摄成剧,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剧本创作、拍摄的过程非常艰难,编剧们也曾失落、彷徨,甚至也有想甩手不干的时候。因为,这段历史离我们太近,而且剧中人物众多,至少50多位有名有姓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现。如何准确客观地呈现这些历史人物,乃是一大难题。就1976年到1984年里的许多事件来看,有的有结论,有的没有结论,对此人们的认识不同,也很难把握。尤其是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社会结构多元变化时期,审视过去的历史与人物时,短时间内人们很难形成统一的共识。因此,整个剧本、剧目的创作、演绎,实属不断研究、解决难点的过程,其难度之大、分歧之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但主创者们知难而进,没有回避。比如,“逃港”问题,“两个凡是”的破除等。尽管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是毋庸置疑的核心主导,但最终该剧达到的效果,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集体智慧和努力成果。对此,该剧也有真实生动的再现。正因为此,著名影视评论家李准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剧作就是改革开放的光荣榜、英雄榜。”
(作者单位:深圳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 孙 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