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过葛亮长篇小说《北鸢》的读者,一定对这部小说的楔子部分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两位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老人,最后坐在一个叫“夏场”的广场上放风筝。
一位坐在轮椅上和老伴絮絮地说着话,另一位杵着手充满温情地看着太太,两人同时将手中的风筝线越放越长。
《北鸢》中的主人公文笙和仁桢,经过了长久的相识相认相知相爱的过程,他们的后半生将会发生什么?在他们经历了时代的跌宕之后尘埃落定,又是一番怎样的景状,在《七声》这部小说中,关心他们命运的读者会寻找到答案。
他们相濡以沫,他们共同携手,走向了他们的故事最温暖而丰盈的归宿。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对老人动人而传奇的经历,大半个世纪的琴瑟龢同,开启了他们的孙辈,一个叫作毛果的少年的成长历程。
葛亮的短篇小说“人间烟火”系列,《七声》和《戏年》,正是以毛果为主角落笔蔓延,展开一幅20世纪90年代初的“清明上河图”。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小说《七声》是关于生活的七宗,恰好写了七个人的故事,故事围绕着家境良好、背景优越的男主角毛果,像穿珠一般的串起边缘人、世间事,可分立也可合观的数段人生。
故事中的主角毛果,从小就是个斯文秀气的孩子,随大学教授与高级工程师的父母住在大院里,读的是重点学校,围墙外的江湖,草莽依旧。邻家阿婆唤他“阿毛头”,小伙伴们一起上树捉鸟,采桑养蚕,“打青”蒸青团吃。
主角毛果的周边,是一群平凡人物,他们的人生或被命运大手推着上路,身不由己(如《泥人尹》中的尹师傅);或充满宿命的悲,又闪动着坚强美丽的光(如《阿霞》中的“缺根筋”女孩阿霞);或在年轻时活得放纵恣意,刹那芳华,法力渐渐随青春逝去,贬落凡间在红尘中打滚(如《安的故事》中的叛逆个性的安);或一生唯唯诺诺,心地淳良,却终逃不过老天捉弄,命途多舛(如《于叔叔传》中的木匠于师傅)。
“一均之中,间有七声”,这声音来自这世上大多数的平凡人物,声音里有着艰辛的内容,也有对生活的执念。他们的人生,已是水落石出的格局,经年的快与痛,此时此刻,终成一波微澜。
每个作家都必须为自己的成长写一部小说
斯文特拉说,每一个作家都必须为自己的成长写一部小说。《七声》与《戏年》,正是作者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对过去的回望与记录。
葛亮的外公出身商人家庭。1949年以后,他挂了个闲职,没有任何真正的关于工厂的支配权。在他印象中,外公是一个特别朴素的老人,总是戴着一顶鸭舌帽,穿一身洗得发白的藏青中山装,胳膊上套着套袖。
小时候,外公经常带他去小礼堂看电影,后来才知道叫内部观摩片,他们一起看《魂断蓝桥》,看《罗马假日》,礼堂灯光渐暗,人们参差地落座,一位叫作唐的男主角,走在暴雨滂沱的街上,突然合起雨伞,任雨水流淌在笔挺整饬的西装上。
那天看完电影,外公用自行车推着他回家。夕阳的光,笼在祖孙俩的身上,外公轻声用英文唱起《雨中曲》。
年过六十的他,眼里竟闪烁出青春的光芒。
那一刻,他突然感到某种生活的美好。
上小学的时候,他再一次经过文化宫,发现那个小礼堂已经拆除了。只剩一道圍墙,越过去,就是无限的天空。
这段难忘的记忆,被葛亮写进他的短篇小说《戏年》中,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小说电影”,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
其实,人的故事和我们有关电影的时代记忆紧密相连,也许通过这些故事,你会看到一部又一部曾经在我们的生命深处扮演过角色的影片。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苦痛也关于离别。那些似乎已经褪色的画面,深植于记忆中,不可磨灭。也许有一天,因为一段文字一触即发,而这也正是《戏年》这部小说,希望与你分享的,带着时代温度的人生风景。
他年轻的身体里住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老灵魂”
葛亮的文字,一如他本人的气质,徇徇儒雅,温暖慈悲。于不动声色中,给人带来强大的冲击与震撼。
80后作家张悦然说,葛亮一直都在用善良的目光看世界,所以他的角色,有一种善良的可爱。他们很容易牵动读者的心,让读者为他们揪心。《七声》里面,毛果走走停停经过的那些人,他们被葛亮聚集在一起,想起来就让人觉得温暖。
台湾作家朱天文则笑言,葛亮和自己一样有一颗“老灵魂”。这可能和他出身于显赫世家有关,父母从小就会给他看一些沉重的东西,尤其是苏俄的作品,使他对文学产生很强的敬畏感,形成他为文为人的尺度,也给予他独特的创作灵感。
大格局也好,小情爱也好,点点滴滴,皆为风景。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经历者,同时也是谛视者。我们都在观照他人的人生风景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也走向成熟。
“人间烟火”这四个字,从某种意义而言,代表了一个时代中最平朴和日常的氛围,这些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非常朴素简单,甚至于微小的人与事,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聚,共同构成这个时代真正的声响。
这些零落的声响,渐渐凝聚为大的和音。在这和音深处,慢慢浮现出一抹时代的轮廓。这轮廓的根本,叫作民间。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公众号)
一位坐在轮椅上和老伴絮絮地说着话,另一位杵着手充满温情地看着太太,两人同时将手中的风筝线越放越长。
《北鸢》中的主人公文笙和仁桢,经过了长久的相识相认相知相爱的过程,他们的后半生将会发生什么?在他们经历了时代的跌宕之后尘埃落定,又是一番怎样的景状,在《七声》这部小说中,关心他们命运的读者会寻找到答案。
他们相濡以沫,他们共同携手,走向了他们的故事最温暖而丰盈的归宿。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对老人动人而传奇的经历,大半个世纪的琴瑟龢同,开启了他们的孙辈,一个叫作毛果的少年的成长历程。
葛亮的短篇小说“人间烟火”系列,《七声》和《戏年》,正是以毛果为主角落笔蔓延,展开一幅20世纪90年代初的“清明上河图”。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小说《七声》是关于生活的七宗,恰好写了七个人的故事,故事围绕着家境良好、背景优越的男主角毛果,像穿珠一般的串起边缘人、世间事,可分立也可合观的数段人生。
故事中的主角毛果,从小就是个斯文秀气的孩子,随大学教授与高级工程师的父母住在大院里,读的是重点学校,围墙外的江湖,草莽依旧。邻家阿婆唤他“阿毛头”,小伙伴们一起上树捉鸟,采桑养蚕,“打青”蒸青团吃。
主角毛果的周边,是一群平凡人物,他们的人生或被命运大手推着上路,身不由己(如《泥人尹》中的尹师傅);或充满宿命的悲,又闪动着坚强美丽的光(如《阿霞》中的“缺根筋”女孩阿霞);或在年轻时活得放纵恣意,刹那芳华,法力渐渐随青春逝去,贬落凡间在红尘中打滚(如《安的故事》中的叛逆个性的安);或一生唯唯诺诺,心地淳良,却终逃不过老天捉弄,命途多舛(如《于叔叔传》中的木匠于师傅)。
“一均之中,间有七声”,这声音来自这世上大多数的平凡人物,声音里有着艰辛的内容,也有对生活的执念。他们的人生,已是水落石出的格局,经年的快与痛,此时此刻,终成一波微澜。
每个作家都必须为自己的成长写一部小说
斯文特拉说,每一个作家都必须为自己的成长写一部小说。《七声》与《戏年》,正是作者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对过去的回望与记录。
葛亮的外公出身商人家庭。1949年以后,他挂了个闲职,没有任何真正的关于工厂的支配权。在他印象中,外公是一个特别朴素的老人,总是戴着一顶鸭舌帽,穿一身洗得发白的藏青中山装,胳膊上套着套袖。
小时候,外公经常带他去小礼堂看电影,后来才知道叫内部观摩片,他们一起看《魂断蓝桥》,看《罗马假日》,礼堂灯光渐暗,人们参差地落座,一位叫作唐的男主角,走在暴雨滂沱的街上,突然合起雨伞,任雨水流淌在笔挺整饬的西装上。
那天看完电影,外公用自行车推着他回家。夕阳的光,笼在祖孙俩的身上,外公轻声用英文唱起《雨中曲》。
年过六十的他,眼里竟闪烁出青春的光芒。
那一刻,他突然感到某种生活的美好。
上小学的时候,他再一次经过文化宫,发现那个小礼堂已经拆除了。只剩一道圍墙,越过去,就是无限的天空。
这段难忘的记忆,被葛亮写进他的短篇小说《戏年》中,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小说电影”,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
其实,人的故事和我们有关电影的时代记忆紧密相连,也许通过这些故事,你会看到一部又一部曾经在我们的生命深处扮演过角色的影片。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苦痛也关于离别。那些似乎已经褪色的画面,深植于记忆中,不可磨灭。也许有一天,因为一段文字一触即发,而这也正是《戏年》这部小说,希望与你分享的,带着时代温度的人生风景。
他年轻的身体里住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老灵魂”
葛亮的文字,一如他本人的气质,徇徇儒雅,温暖慈悲。于不动声色中,给人带来强大的冲击与震撼。
80后作家张悦然说,葛亮一直都在用善良的目光看世界,所以他的角色,有一种善良的可爱。他们很容易牵动读者的心,让读者为他们揪心。《七声》里面,毛果走走停停经过的那些人,他们被葛亮聚集在一起,想起来就让人觉得温暖。
台湾作家朱天文则笑言,葛亮和自己一样有一颗“老灵魂”。这可能和他出身于显赫世家有关,父母从小就会给他看一些沉重的东西,尤其是苏俄的作品,使他对文学产生很强的敬畏感,形成他为文为人的尺度,也给予他独特的创作灵感。
大格局也好,小情爱也好,点点滴滴,皆为风景。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经历者,同时也是谛视者。我们都在观照他人的人生风景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也走向成熟。
“人间烟火”这四个字,从某种意义而言,代表了一个时代中最平朴和日常的氛围,这些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非常朴素简单,甚至于微小的人与事,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聚,共同构成这个时代真正的声响。
这些零落的声响,渐渐凝聚为大的和音。在这和音深处,慢慢浮现出一抹时代的轮廓。这轮廓的根本,叫作民间。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