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爷爷看起来总是很平静,从不喜形于色”
和冯珏的采访约了很长时间,因为作为TOM副总裁的她有出不完的差,开不完的会。最终采访约在了她的办公室附近。刚升格为妈妈的冯珏身材恢复得很好,素雅、修身的连衣裙、淡淡的妆容,女强人冯珏也是IT界著名的美女。
冯珏从小生活在北大燕园,母亲是文学大家宗璞,父亲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蔡仲德。一家人都和冯友兰生活在一起,冯珏也管外公冯友兰叫“爷爷”。
“记忆中,爷爷一直是很平和的人。他对所有人说话的语气都是一样的,我甚至不记得他有任何不高兴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冯珏相信,爷爷的内心世界应该很丰富,也很强大。“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他经历了很多人生的起起伏伏,但他有一个哲学家的完整的内心世界。”
冯友兰每天的作息都很规律。“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天天如此。他生活节奏即使有改变,也是被迫的改变,比如过节放假了,平时来协助他写书的助手不来了,那他当日的安排才会有一些变化。起床后会锻炼一下身体,原来身体好的时候会出去散步、做操,慢慢地改成在院子里散步,再后来就只能在房间里走走了。早上八点半,他便进了书房,直到午饭的时间都在写书。有时候家人会去敲门,叫他吃饭。”
冯友兰的晚年几乎是耳目失聪,他调侃自己“呆若木鸡”。即便如此,85岁高龄的时候,他还坚持口述,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
“爷爷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最后几年,他频频住院,躺在病床上或者下午在家不工作的时候就开始背诵杜甫的诗。我母亲也是一样,前段时间我还试着考她,没想到她真能把《红楼梦》每一回的题目都背出来。”让冯珏有些伤感的是,84岁的母亲现在也有像爷爷当年那样“耳目失聪”的趋势,但还在坚持整理爷爷的资料,同时还要进行自己的小说创作。“遗憾的是我帮不了她。”
在轮椅上度过的几年,冯友兰没有丝毫抱怨。在冯珏看来,爷爷对生活没有任何超出常人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要求。“可能是因为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所以不在意现实生活中的那些难处。他的衣服特别简单,永远是那几套,到了换季的时候,也都是我母亲操持。他的心思几乎都在学术上,生活上的事一窍不通,也不需要他操心。”
“我常给爷爷读报,他不评论,只是安静地听”
冯友兰一直会收到很多读者来信,只要有空,冯友兰就一定会一一口述回复,让助手代笔。有时候,助手没来上班,女儿女婿又都忙,冯友兰便会让小冯珏来帮忙。“那时候,我大概才上小学。他很尊重我,会让我在读者回信的最后注明孙女冯珏代笔。那个年代的人也很可爱,等再回信的时候,还会说问冯珏同志好。”
冯珏记忆中,爷爷从没有引导她去读过什么书,更不会给她讲述哲学问题。对于年少的冯珏而言,那些哲学问题毕竟“过于深奥”。
饭桌上,爷爷总会和父母讨论些大的话题,小时候的冯珏基本插不上话。
周末或者寒暑假助手休息的时候,冯珏就负责给爷爷读报。“当时市面上有的报纸我们家都订阅了,先给他念一下大标题,他愿意听的就继续念文章内容。但从不评论,只是安静地听。”冯珏告诉记者,其实爷爷也很关心周边的世界。“我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有亲戚来家里,还和他讨论深圳特区的开辟;对国际局势也一样,上个世纪 80年代的两伊战争他当时也很关注。”
作为哲学家,他有着超脱世俗的深邃与豁达,但面对家人,他也只是一个疼爱子孙的老人。他对孩子们都非常关心,只是不善于言语上的表达。冯珏记得表哥从美国打电话回来,那时候还没有无绳电话,他住在离电话最远的房间,当时行动已经很不方便的他每次都一步步地从房子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去接孙子的电话。
“他的内心对每一个人都抱着最真挚的情感,不管是对于家人还是对于读者。他善良到家里来了骗子都不会轰走。”冯珏还记得她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来了个骗子,自称是河南的亲戚,希望爷爷给他些钱。“爷爷从来就不用钱的,反正是把身上有的几块钱全都给了他。那人拿了钱还不走,一直在我家呆着。这种欺骗的事情对于他来说特别陌生。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我回家,我们一老一小就看着那个骗子,特别有意思。”
在冯珏的成长中,从来不会因为有什么困扰而去请教爷爷,因为她知道“爷爷做的事情是特别神圣的,绝对不能去打扰他”。有时候,爷爷出去散步,小冯珏会在后面跟着,但也没有太多的交流。“他可能散步的时候都在想学术问题吧!但一点也不会觉得他严肃,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覺。”
“生意场上更人文,像爷爷一样尊重每一个人”
冯珏笑着回忆道:“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书,随手可及,除了厨房和餐厅。”但小时候,冯珏更喜欢看《格林童话》,再大一些喜欢上了狄更斯的书。
家里的氛围特别民主,父母没有刻意去培养冯珏在文学上的兴趣,而是尊重冯珏对建筑的兴趣,让她去学了绘画。“只是我天资实在不够,但我现在依然觉得建筑很美。”冯珏坦言出身于书香门第却选择了从商,也只是因为那个年代正好是商业浪潮席卷的年代。
在从商的道路上,冯珏走得一帆风顺,成为了光芒四射的成功人士,但背后却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甚至很残酷。二十几岁的时候,我拼得很狠,早餐安排个会,上午安排三个会,午餐还有工作会,到了下午还能安排三个工作会,晚餐后还能再见一拨人……年轻的时候身体和精力都很好,也希望能去证明自己,总想着把事情做到更好。”
冯珏坚信,只要肯付出,就很容易出人头地。在别的女孩逛街看电影的时候,她在忙着打拼,但并不觉得那是牺牲。即便是现在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冯珏依然不把工作视为负担,甚至不觉得忙碌有什么不好。“最重要的是你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相信的事情。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在某一个机会点,你若错过了,可能就会倒退很多年。”
“如果要说爷爷对我的影响,我想就是最朴实的那点——对你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这种影响是不知不觉的,看着爷爷耳目失聪却坚持写书,当大学老师的父亲从没有请过一天假,母亲到现在还在夜以继日地整理爷爷的学术遗产、写作……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应该百分之百地努力把事情做好。如果要说别的影响的话,我想我也从爷爷身上学会了尊重每一个人,认真地聆听我的团队成员的每一句话。爷爷会善待每一个生命,就连家里的猫都和他特别好,猫饿了或者要出门,都会去找爷爷。”
和冯珏的采访约了很长时间,因为作为TOM副总裁的她有出不完的差,开不完的会。最终采访约在了她的办公室附近。刚升格为妈妈的冯珏身材恢复得很好,素雅、修身的连衣裙、淡淡的妆容,女强人冯珏也是IT界著名的美女。
冯珏从小生活在北大燕园,母亲是文学大家宗璞,父亲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蔡仲德。一家人都和冯友兰生活在一起,冯珏也管外公冯友兰叫“爷爷”。
“记忆中,爷爷一直是很平和的人。他对所有人说话的语气都是一样的,我甚至不记得他有任何不高兴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冯珏相信,爷爷的内心世界应该很丰富,也很强大。“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他经历了很多人生的起起伏伏,但他有一个哲学家的完整的内心世界。”
冯友兰每天的作息都很规律。“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天天如此。他生活节奏即使有改变,也是被迫的改变,比如过节放假了,平时来协助他写书的助手不来了,那他当日的安排才会有一些变化。起床后会锻炼一下身体,原来身体好的时候会出去散步、做操,慢慢地改成在院子里散步,再后来就只能在房间里走走了。早上八点半,他便进了书房,直到午饭的时间都在写书。有时候家人会去敲门,叫他吃饭。”
冯友兰的晚年几乎是耳目失聪,他调侃自己“呆若木鸡”。即便如此,85岁高龄的时候,他还坚持口述,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
“爷爷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最后几年,他频频住院,躺在病床上或者下午在家不工作的时候就开始背诵杜甫的诗。我母亲也是一样,前段时间我还试着考她,没想到她真能把《红楼梦》每一回的题目都背出来。”让冯珏有些伤感的是,84岁的母亲现在也有像爷爷当年那样“耳目失聪”的趋势,但还在坚持整理爷爷的资料,同时还要进行自己的小说创作。“遗憾的是我帮不了她。”
在轮椅上度过的几年,冯友兰没有丝毫抱怨。在冯珏看来,爷爷对生活没有任何超出常人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要求。“可能是因为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所以不在意现实生活中的那些难处。他的衣服特别简单,永远是那几套,到了换季的时候,也都是我母亲操持。他的心思几乎都在学术上,生活上的事一窍不通,也不需要他操心。”
“我常给爷爷读报,他不评论,只是安静地听”
冯友兰一直会收到很多读者来信,只要有空,冯友兰就一定会一一口述回复,让助手代笔。有时候,助手没来上班,女儿女婿又都忙,冯友兰便会让小冯珏来帮忙。“那时候,我大概才上小学。他很尊重我,会让我在读者回信的最后注明孙女冯珏代笔。那个年代的人也很可爱,等再回信的时候,还会说问冯珏同志好。”
冯珏记忆中,爷爷从没有引导她去读过什么书,更不会给她讲述哲学问题。对于年少的冯珏而言,那些哲学问题毕竟“过于深奥”。
饭桌上,爷爷总会和父母讨论些大的话题,小时候的冯珏基本插不上话。
周末或者寒暑假助手休息的时候,冯珏就负责给爷爷读报。“当时市面上有的报纸我们家都订阅了,先给他念一下大标题,他愿意听的就继续念文章内容。但从不评论,只是安静地听。”冯珏告诉记者,其实爷爷也很关心周边的世界。“我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有亲戚来家里,还和他讨论深圳特区的开辟;对国际局势也一样,上个世纪 80年代的两伊战争他当时也很关注。”
作为哲学家,他有着超脱世俗的深邃与豁达,但面对家人,他也只是一个疼爱子孙的老人。他对孩子们都非常关心,只是不善于言语上的表达。冯珏记得表哥从美国打电话回来,那时候还没有无绳电话,他住在离电话最远的房间,当时行动已经很不方便的他每次都一步步地从房子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去接孙子的电话。
“他的内心对每一个人都抱着最真挚的情感,不管是对于家人还是对于读者。他善良到家里来了骗子都不会轰走。”冯珏还记得她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来了个骗子,自称是河南的亲戚,希望爷爷给他些钱。“爷爷从来就不用钱的,反正是把身上有的几块钱全都给了他。那人拿了钱还不走,一直在我家呆着。这种欺骗的事情对于他来说特别陌生。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我回家,我们一老一小就看着那个骗子,特别有意思。”
在冯珏的成长中,从来不会因为有什么困扰而去请教爷爷,因为她知道“爷爷做的事情是特别神圣的,绝对不能去打扰他”。有时候,爷爷出去散步,小冯珏会在后面跟着,但也没有太多的交流。“他可能散步的时候都在想学术问题吧!但一点也不会觉得他严肃,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覺。”
“生意场上更人文,像爷爷一样尊重每一个人”
冯珏笑着回忆道:“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书,随手可及,除了厨房和餐厅。”但小时候,冯珏更喜欢看《格林童话》,再大一些喜欢上了狄更斯的书。
家里的氛围特别民主,父母没有刻意去培养冯珏在文学上的兴趣,而是尊重冯珏对建筑的兴趣,让她去学了绘画。“只是我天资实在不够,但我现在依然觉得建筑很美。”冯珏坦言出身于书香门第却选择了从商,也只是因为那个年代正好是商业浪潮席卷的年代。
在从商的道路上,冯珏走得一帆风顺,成为了光芒四射的成功人士,但背后却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甚至很残酷。二十几岁的时候,我拼得很狠,早餐安排个会,上午安排三个会,午餐还有工作会,到了下午还能安排三个工作会,晚餐后还能再见一拨人……年轻的时候身体和精力都很好,也希望能去证明自己,总想着把事情做到更好。”
冯珏坚信,只要肯付出,就很容易出人头地。在别的女孩逛街看电影的时候,她在忙着打拼,但并不觉得那是牺牲。即便是现在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冯珏依然不把工作视为负担,甚至不觉得忙碌有什么不好。“最重要的是你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相信的事情。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在某一个机会点,你若错过了,可能就会倒退很多年。”
“如果要说爷爷对我的影响,我想就是最朴实的那点——对你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这种影响是不知不觉的,看着爷爷耳目失聪却坚持写书,当大学老师的父亲从没有请过一天假,母亲到现在还在夜以继日地整理爷爷的学术遗产、写作……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应该百分之百地努力把事情做好。如果要说别的影响的话,我想我也从爷爷身上学会了尊重每一个人,认真地聆听我的团队成员的每一句话。爷爷会善待每一个生命,就连家里的猫都和他特别好,猫饿了或者要出门,都会去找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