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组蛋白在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变化及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y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首次纠治术围手术期细胞外组蛋白的变化趋势,及其预测临床预后的价值。

方法

分别收集32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术前(T0)、术后即刻(T1)、4 h(T2)、24 h(T3)、48 h(T4)和72 h(T5)的外周血,检测血清细胞外组蛋白及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将细胞外组蛋白与NT-proBNP及术后临床参数作相关性分析,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细胞外组蛋白的预后价值进行评估。

结果

细胞外组蛋白术后开始升高,在T1时达到峰值(0.762±0.287) μg/ml,在T4时(0.271±0.145) μg/ml回降接近T0时(0.194±0.098) μg/ml水平。NT-proBNP于T3时达到峰值(7 725.0±3 502.3) pg/ml,T5时水平(5 123.0±3 211.8) pg/ml仍显著高于T0时(478.4±206.1) pg/ml。线性回归分析示,T1时细胞外组蛋白与T3时NT-proBNP(r=0.772,P<0.01)、体外循环时间(r=0.882,P<0.01)、主动脉阻断时间(r=0.795,P<0.01)、术后机械通气时间(r=0.607,P<0.01)、重症监护室(ICU)时间(r=0.602,P<0.01)之间均有统计学相关性。ROC曲线分析示T1时细胞外组蛋白水平对术后48 h内正性肌力药物评分(VIS)>10的预测敏感度为61.5%,特异度为84.2%,界值为0.786 μg/ml,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29;对术后ICU时间>5 d的预测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76.2%,界值为0.837 μg/ml,AUC为0.814。

结论

术后细胞外组蛋白较NT-proBNP更早达到峰值,且其峰值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首次纠治术后的早期临床预后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术中偶然发现异位胰腺的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小儿腹部手术中偶然发现的7例异位胰腺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1 d~7岁,平均19个月。术前诊断疾病分别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环状胰腺、先天性肠闭锁、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急性阑尾炎并腹膜炎。经腹开放手术2例,腹腔镜手术5例。异位胰腺位置如下:胃窦部、十二指
目的:比较问题导向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微课及传统的“以老带新”两种不同护理培训模式对低年资护士执业技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018年入职的139名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胸腔镜下连续与间断折叠修补膈肌治疗小儿先天性膈膨升(CD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1例行胸腔镜膈肌折叠术CDE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连续缝合折叠膈肌12例,为连续缝合组;采用间断缝合进行手术9例,为间断缝合组。连续缝合组,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19.5±8.7)月;平均体重(12.5±4.2) kg;左侧膈膨升5例,右侧膈膨升7例。间断缝合
表观遗传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调控遗传物质表达的过程及其机制。表观遗传调控过程十分复杂,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ncRNA)、基因印记等,其中DNA甲基化是最为经典的调控方式之一。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先天性巨结肠发生中的作用研究逐渐起步。本文从表观遗传的三大方面展开,着重介绍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在先天性巨结肠发生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通过对手术切除获取的睾丸残留物标本进行组织学研究,探究其病理特点,观察该睾丸残留物是否具有日后发展成肿瘤的的病理基础。方法搜集2008年7月至2015年5月间通过手术获得的睾丸残留物标本187个,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AR、OCT4、AMH)。5个睾丸表皮样囊肿周边部分正常睾丸标本作为对照。结果187个睾丸残留物标本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有:纤维变性187个(100%)、钙化94个(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