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我们教师多关注有计划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发展,却忽略了幼儿在自发性音乐活动中的表现。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认识到幼儿自发音乐活动的价值。幼儿自发性音乐活动是在情绪愉快、心里处于积极状态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幼儿自我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课题的开始阶段,我们更多的是寻找幼儿的自发行为。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自发性音乐活动虽然在幼儿身上表现为一种无意识行为,但其发生是有条件的。教师应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条件,激发幼儿参与自发性音乐活动的发生,并逐步赋予其教育意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能估计、预见到幼儿可能发生哪些自发音乐活动,才能把握教育时机。
基于对童心童趣的常识,我们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在活动室投放有利于幼儿敲打的多种物品以及播放幼儿熟悉的、节奏明快、节拍鲜明的歌曲。从而助推幼儿自发性音乐行为的产生,促进幼儿自发性音乐活动的引发。在环境材料等因素的隐性支持下,幼儿产生了以下自发行为:
幼儿自发性活动案例
片段一:(视频自发1)
早餐后,老师打开音乐播放起了孩子们熟悉的几首歌曲,几个小朋友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游戏。这时小婷和瑜瑜、瑶瑶姐妹俩来到了放着各种废旧材料的大箱子旁,她们在箱子里翻来翻去,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材料。一会儿,瑶瑶从箱子里拿出来一个蓝色的奶粉罐,用手随意的敲击了两下,看了看妹妹瑜瑜。瑜瑜翻了一会儿,找出来一个圆圆的饼干盒,而小婷则找到两个蛋糕盒。三个人坐到座位上,这时正好响起了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瑶瑶边听音乐,边用两只小手捧着大奶罐,摇摆着身体唱起歌来,一会儿,她歪头看到瑜瑜正用小手敲打着饼干盒子,瑶瑶也用小手拍起了奶罐,一直在用两个小盒子套来套去的小婷被她俩感染,也边唱歌边用两个小盒子互相敲打起来,游戏中能看出她们想给歌曲伴奏,但敲击出来的节奏时快时慢,极不稳定,唱的歌词也和所放歌曲速度相差了一句歌词。虽然是这样,但是,她们依然玩得不亦乐乎。
分析:
幼儿出于好奇和好动,喜欢敲敲打打,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让手中的物品如奶粉罐、饼干盒发出了没有规律的声音,这时幼儿制造的只是声音,而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特别是当老师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有音乐的环境时,幼儿开始边敲敲打打边哼哼唱唱,由敲到边敲边唱,虽然幼儿歌曲旋律唱得不稳定,但是,幼儿把无意的敲击与音乐的节奏联系了起来。这时幼儿无意识的敲打就变成了音乐的节奏。敲敲打打是幼儿无意识的自发活动,而与哼哼唱唱结合起来,就使声音有了节奏,有了旋律,转变成为了音乐,敲打的物品就变成了一种乐器,节奏、旋律、乐器的出现,使得幼儿的自发活动转化成了自发音乐活动。
在幼儿的自发音乐活动中,老师要具有童心童趣的赏识。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听,去理解他们的想象,激励幼儿的想法和行为。教师要具备发现的眼光和介入的技术,适时适度的支持和介入是自发性音乐活动的促进剂。
一是环境和材料的支持。依据幼儿在自发活动中的兴趣和发展水平,我们制定和调整了教育策略,从而有效支持幼儿的活动和发展。首先在表演区投放有利于敲敲打打的各种材料,在表演区播放音乐,鼓励幼儿主动选择到表演区进行敲敲打打的游戏。
二是语言和行为的支持。教师通过回放幼儿自发音乐活动的视频,勾起孩子的回忆,接下来请幼儿表演了他们的玩法,用请幼儿为大家再次表演的肯定方式,进一步把部分孩子的自发行为,引申成为全体幼儿的兴趣。
节拍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自然界、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节奏,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幼儿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第一,日常生活寻找节拍。我们引导幼儿从这充满声音的世界中不断地倾听、感受,慢慢地,我们鼓动幼儿去大自然中、生活中寻找节拍、倾听节拍,模仿拍节拍,让幼儿逐渐形成节拍的意识。
第二,运用动作感受节奏。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以帮助幼儿在肢体动作中感受节拍和节奏。
第三,借助乐器感知节拍。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我们又开展了“自制乐器——小沙锤”活动,教师以鼓励幼儿自制小乐器为切入点,通过装不同的材料随音乐节拍摇一摇的游戏,使幼儿对探索沙锤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有了初步的感知。当幼儿有了随节拍做动作的经验后,我利用旋律简单、重复的儿歌,让打擊乐从简单儿歌开始。幼儿在有韵律地说儿歌的同时,手上的动作在不知不觉中与声音保持了一致,从而潜移默化地强化了节拍。
第四,节奏鲜明的乐曲尝试演奏。经过一系列活动,幼儿的节拍感有了很大进步,我们于是尝试选择幼儿熟悉的节奏鲜明的乐曲让幼儿随着乐曲的旋律进行了齐奏的表演,开展了亲子音乐表演活动“快乐的小厨师”。幼儿在与家长一起分角色表演和为家长表演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成功新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了成功感。
从幼儿自发音乐活动到幼儿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在一系列丰富的、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他们在乐感、探索、身体控制、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建南幼儿园)
在课题的开始阶段,我们更多的是寻找幼儿的自发行为。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自发性音乐活动虽然在幼儿身上表现为一种无意识行为,但其发生是有条件的。教师应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条件,激发幼儿参与自发性音乐活动的发生,并逐步赋予其教育意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能估计、预见到幼儿可能发生哪些自发音乐活动,才能把握教育时机。
基于对童心童趣的常识,我们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在活动室投放有利于幼儿敲打的多种物品以及播放幼儿熟悉的、节奏明快、节拍鲜明的歌曲。从而助推幼儿自发性音乐行为的产生,促进幼儿自发性音乐活动的引发。在环境材料等因素的隐性支持下,幼儿产生了以下自发行为:
幼儿自发性活动案例
片段一:(视频自发1)
早餐后,老师打开音乐播放起了孩子们熟悉的几首歌曲,几个小朋友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游戏。这时小婷和瑜瑜、瑶瑶姐妹俩来到了放着各种废旧材料的大箱子旁,她们在箱子里翻来翻去,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材料。一会儿,瑶瑶从箱子里拿出来一个蓝色的奶粉罐,用手随意的敲击了两下,看了看妹妹瑜瑜。瑜瑜翻了一会儿,找出来一个圆圆的饼干盒,而小婷则找到两个蛋糕盒。三个人坐到座位上,这时正好响起了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瑶瑶边听音乐,边用两只小手捧着大奶罐,摇摆着身体唱起歌来,一会儿,她歪头看到瑜瑜正用小手敲打着饼干盒子,瑶瑶也用小手拍起了奶罐,一直在用两个小盒子套来套去的小婷被她俩感染,也边唱歌边用两个小盒子互相敲打起来,游戏中能看出她们想给歌曲伴奏,但敲击出来的节奏时快时慢,极不稳定,唱的歌词也和所放歌曲速度相差了一句歌词。虽然是这样,但是,她们依然玩得不亦乐乎。
分析:
幼儿出于好奇和好动,喜欢敲敲打打,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让手中的物品如奶粉罐、饼干盒发出了没有规律的声音,这时幼儿制造的只是声音,而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特别是当老师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有音乐的环境时,幼儿开始边敲敲打打边哼哼唱唱,由敲到边敲边唱,虽然幼儿歌曲旋律唱得不稳定,但是,幼儿把无意的敲击与音乐的节奏联系了起来。这时幼儿无意识的敲打就变成了音乐的节奏。敲敲打打是幼儿无意识的自发活动,而与哼哼唱唱结合起来,就使声音有了节奏,有了旋律,转变成为了音乐,敲打的物品就变成了一种乐器,节奏、旋律、乐器的出现,使得幼儿的自发活动转化成了自发音乐活动。
在幼儿的自发音乐活动中,老师要具有童心童趣的赏识。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听,去理解他们的想象,激励幼儿的想法和行为。教师要具备发现的眼光和介入的技术,适时适度的支持和介入是自发性音乐活动的促进剂。
一是环境和材料的支持。依据幼儿在自发活动中的兴趣和发展水平,我们制定和调整了教育策略,从而有效支持幼儿的活动和发展。首先在表演区投放有利于敲敲打打的各种材料,在表演区播放音乐,鼓励幼儿主动选择到表演区进行敲敲打打的游戏。
二是语言和行为的支持。教师通过回放幼儿自发音乐活动的视频,勾起孩子的回忆,接下来请幼儿表演了他们的玩法,用请幼儿为大家再次表演的肯定方式,进一步把部分孩子的自发行为,引申成为全体幼儿的兴趣。
节拍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自然界、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节奏,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幼儿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第一,日常生活寻找节拍。我们引导幼儿从这充满声音的世界中不断地倾听、感受,慢慢地,我们鼓动幼儿去大自然中、生活中寻找节拍、倾听节拍,模仿拍节拍,让幼儿逐渐形成节拍的意识。
第二,运用动作感受节奏。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以帮助幼儿在肢体动作中感受节拍和节奏。
第三,借助乐器感知节拍。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我们又开展了“自制乐器——小沙锤”活动,教师以鼓励幼儿自制小乐器为切入点,通过装不同的材料随音乐节拍摇一摇的游戏,使幼儿对探索沙锤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有了初步的感知。当幼儿有了随节拍做动作的经验后,我利用旋律简单、重复的儿歌,让打擊乐从简单儿歌开始。幼儿在有韵律地说儿歌的同时,手上的动作在不知不觉中与声音保持了一致,从而潜移默化地强化了节拍。
第四,节奏鲜明的乐曲尝试演奏。经过一系列活动,幼儿的节拍感有了很大进步,我们于是尝试选择幼儿熟悉的节奏鲜明的乐曲让幼儿随着乐曲的旋律进行了齐奏的表演,开展了亲子音乐表演活动“快乐的小厨师”。幼儿在与家长一起分角色表演和为家长表演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成功新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了成功感。
从幼儿自发音乐活动到幼儿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在一系列丰富的、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他们在乐感、探索、身体控制、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建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