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中国的教育事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那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着眼于提高我国公民的基本素质和竞争能力,以便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乃至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也从方方面面进行着“扬弃”性的变化。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在体育教学中,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参与和学习,获得成功体验,造就良好的个性品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通过学生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2 激发运动兴趣,注重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专长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运动专长的形成,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在高中阶段根据学生身心日趋成熟的特点,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
  
  4 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对新理念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特点的探讨
  
  在课程理念发生实质性变化的过程中,部分课程管理者和实施者对这些理念理解不全面,导致现在体育课教学出现一些实践上的偏差。究竟什么样的体育课才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呢?我们在深入、细致、全面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走访了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专家学者,综合得出以下结论:
  
  1 身体练习——体育课教学之本;“健康第一”的前提
  体育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这是对体育健康课程的本质最精辟的论述,也是对体育课的定位。这是与新课程倡导的“健康第一”的理念相吻合的,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直接体现。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来看,教育的目的是全面育人,体育课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体育课程最基本的价值是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这是体育课程在学校得以存在的核心价值。
  在体育课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通过身体的活动,来达到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体质水平的目的。因此,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生长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协调发展,使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和与之相配套的内部生理系统如神经、呼吸和心肺功能等发展相适应。
  
  2 运动技能———体育课教学之基,“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健康课程另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则是以“终身体育”为导向。终身体育的含义是学生在学校阶段通过学习各种与体育相关的内容,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终身愿意参与几项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达到强身体、健心智、促适应的目的。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在运动中获得了良好的情绪体验,甚至带来了自尊、自信的情感,才愿意终身参与这个运动项目。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学生走出学校后,终身参与体育活动、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基础。
  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只有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并对身体施加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促使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同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掌握技能,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增强心理承受力,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和个体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帮助他们确定符合实际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诱导与激励相结合,建立平等和谐的动态关系,从教师的讲解示范、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到学生的练习、心理感受、成绩考核,都应形成沟通的回路,增强学习的安全感,使学生相信自己的潜在能力,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增强体质,调节精神,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并获得成就感。
  
  3 体育与健康知识——科学地参与体育活动的保障
  新课标要求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制订并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这是课程的思想和观念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主要源泉,更是学生终身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的保障。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损伤事件,学生只有获得了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才能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遇到意外运动损伤时,才可能正确地处理。
  
  4 成功体验——体育课教育的终极目标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体育课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其对象是学生,学校体育则有满足学生运动欲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对象是社会,则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对象是教育,则有教化和发展的功能。体育课的教育性,是通过体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优良思想品德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适应社会能力的加强与提高,是在学生快乐的情境体验中完成的。这就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把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渗透到各项体育活动中,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关心体贴学生,帮助爱护学生,当好良师益友;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分类教学,使学生处于身心愉快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其在锻炼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朗乐观的性格,造就坚忍不拔、沉着果敢、开拓进取的心理品质。
  总之,体育课教学应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并保证学生在各种形式中的身体锻炼时间,这是保障学生健康体魄的前提;必须围绕运动技术的学习、掌握和提高进行,这是保证学生走出学校后,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积累应贯穿于体育课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是学生终身正确地、健康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 12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王荣,从系统论看学校体育的功能,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9(1):64~66
  [4]黄爱峰,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教育问题透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0):222~224
  [5]刘素兰,对体育健康课程五个学习领域的再认识,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
  (责任编辑 白文军)
其他文献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译语读者阅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感受应该与源语读者阅读原文时所获得的感受相同或者相似;移情是指审美主体能够主动地将自身的情感体验外射到其他与之有着相同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