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系统而科学的论述,形成了他的文化观,深入研究和弘扬江泽民的文化思想,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和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文化;江泽民;文化观
中图分类号:A85 文献标志码:A
当今世界,虽然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强弱仍然是评价一国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但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日益加强,使得文化这一非物质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江泽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对中国文化发展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科学论述。
一、继承传统、古为今用,中国文化必将重放异彩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五千年,既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不息,也对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江泽民文化观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的独到在于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维系祖国统一和繁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古往今来都是我国各族人民前进的动力,“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江泽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深刻的历史根源。所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证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大计。”
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江泽民同志不是停留在一般号召,而是身体力行。例如,他的文化观中就清晰地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早在西周之初周公就提出“敬德保民”,劝诫国君要体谅黎民百姓“稼穑之艰难”;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第一次将“民”的地位和作用提到高于君王的程度,认为“民贵君轻”,其核心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如同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袖一样,江泽民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中心”、“民为邦本”的思想,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特殊作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责任。以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执政的根本目标,抓住了问题的根本。继承和超越了以往的民本观念和思想,构成了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而真实的共产党人的民本理论。
如何继承传统、古为今用?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江泽民特别强调要学习历史,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特别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为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而艰苦奋斗的历史,从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然,历经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正确区分与对待,传承能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文化精华,“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
二、重视教育、提倡创新,中国文化亟待与时俱进
世界始终是在发展变化着的。中国文化不仅需要来自其旧体本身的滋养,更需要注入现代科技文明的新鲜血液,方能永葆青春之美妙活力。然而,当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到“康乾盛世”达到鼎盛时,当时的中国封建统治者根本不了解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的巨变,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拒绝学习先进知识,美其名曰“不贵其巧”。“在这种政策下,中国快速地落后了。”最后沦入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中国文化处于湮灭状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上半叶,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在20世纪下半叶,经过艰辛的探索,终于成功地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但是,我们的经济、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必须奋起直追。就文化而言,文化的生命在创新。江泽民认为,在竞争和选择的环境中,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生存和发展,最终将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创新的思想。他说,“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这里所讲的文化,是民族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文化;这里所讲的文化创新,是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面对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批判扬弃、创造转化,熔铸出新型文化形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一个基本途径就是不断注入现代科技文明。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有丰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由于古代中国人曾以四大发明等众多科技创造闻名于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长期处于世界领航地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在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文化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人类早已从单纯依靠体力劳动勉强维持生命的阶段发展到今天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当发达丰富的时代,科技文明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科技文明得以传播和前进的手段与动力。在江泽民的文化观中,振兴中国文化,除了进行文化创新,源源不断地注入现代科技文明之外,还要高度重视 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无论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容。”
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时代特点。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教育提升国民素质,而这两者在以科技文化为主导的21世纪将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安定和谐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飞轮,更是中国文化重放异彩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才能为不同层级的生民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系统保证。
三、和而不同、共同进步,中国文化期待东西交融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充分汲取各种养分才能茁壮成长。如果只是固步自封、敝帚自珍,纵然能够融汇古今,恐怕这种文化到最后也只能日渐枯萎凋零,黯然无光地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大胆借鉴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和而不同,共同发展才是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世界各种文明共存进步之道。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与深邃的历史眼光。江泽民推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他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不仅如此,江泽民还把能否努力学习外来文明与是否真正的爱国联系在一起。他说,“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
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社会主义大国,主动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江泽民深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再强调一个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各种文明相互交汇、相互借鉴,所有国家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充满活力而又绚丽多姿的世界。各种文化之间应该本着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原则,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整个世界文化的共同进步,这种文化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江泽民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江泽民倡导“和而不同”是其文化观的一大亮点。在全球化趋势锐不可挡的今天,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发扬“和而不同”的思想,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对待各国文明?“9·11”事件之后,这个问题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和而不同”完全可以破解这道难题。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尽管中国古代先贤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名言,尽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但把“和而不同”视为社会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江泽民则是第一人。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携手并进,共同建设新世纪人类和平、繁荣的美好家园。”当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允许资本主义那些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如同东方文化一样,西方文化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同样要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接受。
四、自强不息、不懈奋斗,中国文化蕴含民族之魂
如果说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丰富内容是中国文化的血肉,那么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则是中同文化的脊梁!犹如人立于世,不可没有骨气一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因为民族精神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是一个国家在历史变迁、国与国的竞争中永不败落、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
民族精神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是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崮,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江泽民文化观的另一个闪光点是他以高度凝结的语言,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增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积极意义。
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地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作为新中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大力弘扬老一辈革命家创造和培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大力倡导他本人亲自参与创造和总结的“六十四字”新时期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等等。这些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世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今天,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革命、改革与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进取精神、开拓勇气、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涣散革命意志、懈怠奋斗精神只会使中华民族失去“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和勇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丧失机遇,给我们的伟大事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江泽民不仅强调“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且要求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要同坚持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正确认识和善于利用资本主义世界创造的东西为我所用,结合时代精神不断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与此同时,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地球上各个民族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灿烂之花。这是江泽民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并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和世界现代史的新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江泽民文化观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中国文化;江泽民;文化观
中图分类号:A85 文献标志码:A
当今世界,虽然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强弱仍然是评价一国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但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日益加强,使得文化这一非物质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江泽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对中国文化发展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科学论述。
一、继承传统、古为今用,中国文化必将重放异彩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五千年,既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不息,也对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江泽民文化观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的独到在于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维系祖国统一和繁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古往今来都是我国各族人民前进的动力,“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江泽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深刻的历史根源。所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证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大计。”
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江泽民同志不是停留在一般号召,而是身体力行。例如,他的文化观中就清晰地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早在西周之初周公就提出“敬德保民”,劝诫国君要体谅黎民百姓“稼穑之艰难”;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第一次将“民”的地位和作用提到高于君王的程度,认为“民贵君轻”,其核心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如同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袖一样,江泽民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中心”、“民为邦本”的思想,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特殊作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责任。以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执政的根本目标,抓住了问题的根本。继承和超越了以往的民本观念和思想,构成了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而真实的共产党人的民本理论。
如何继承传统、古为今用?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江泽民特别强调要学习历史,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特别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为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而艰苦奋斗的历史,从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然,历经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正确区分与对待,传承能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文化精华,“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
二、重视教育、提倡创新,中国文化亟待与时俱进
世界始终是在发展变化着的。中国文化不仅需要来自其旧体本身的滋养,更需要注入现代科技文明的新鲜血液,方能永葆青春之美妙活力。然而,当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到“康乾盛世”达到鼎盛时,当时的中国封建统治者根本不了解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的巨变,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拒绝学习先进知识,美其名曰“不贵其巧”。“在这种政策下,中国快速地落后了。”最后沦入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中国文化处于湮灭状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上半叶,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在20世纪下半叶,经过艰辛的探索,终于成功地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但是,我们的经济、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必须奋起直追。就文化而言,文化的生命在创新。江泽民认为,在竞争和选择的环境中,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生存和发展,最终将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创新的思想。他说,“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这里所讲的文化,是民族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文化;这里所讲的文化创新,是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面对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批判扬弃、创造转化,熔铸出新型文化形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一个基本途径就是不断注入现代科技文明。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有丰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由于古代中国人曾以四大发明等众多科技创造闻名于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长期处于世界领航地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在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文化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人类早已从单纯依靠体力劳动勉强维持生命的阶段发展到今天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当发达丰富的时代,科技文明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科技文明得以传播和前进的手段与动力。在江泽民的文化观中,振兴中国文化,除了进行文化创新,源源不断地注入现代科技文明之外,还要高度重视 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无论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容。”
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时代特点。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教育提升国民素质,而这两者在以科技文化为主导的21世纪将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安定和谐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飞轮,更是中国文化重放异彩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才能为不同层级的生民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系统保证。
三、和而不同、共同进步,中国文化期待东西交融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充分汲取各种养分才能茁壮成长。如果只是固步自封、敝帚自珍,纵然能够融汇古今,恐怕这种文化到最后也只能日渐枯萎凋零,黯然无光地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大胆借鉴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和而不同,共同发展才是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世界各种文明共存进步之道。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与深邃的历史眼光。江泽民推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他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不仅如此,江泽民还把能否努力学习外来文明与是否真正的爱国联系在一起。他说,“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
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社会主义大国,主动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江泽民深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再强调一个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各种文明相互交汇、相互借鉴,所有国家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充满活力而又绚丽多姿的世界。各种文化之间应该本着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原则,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整个世界文化的共同进步,这种文化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江泽民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江泽民倡导“和而不同”是其文化观的一大亮点。在全球化趋势锐不可挡的今天,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发扬“和而不同”的思想,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对待各国文明?“9·11”事件之后,这个问题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和而不同”完全可以破解这道难题。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尽管中国古代先贤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名言,尽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但把“和而不同”视为社会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江泽民则是第一人。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携手并进,共同建设新世纪人类和平、繁荣的美好家园。”当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允许资本主义那些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如同东方文化一样,西方文化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同样要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接受。
四、自强不息、不懈奋斗,中国文化蕴含民族之魂
如果说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丰富内容是中国文化的血肉,那么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则是中同文化的脊梁!犹如人立于世,不可没有骨气一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因为民族精神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是一个国家在历史变迁、国与国的竞争中永不败落、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
民族精神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是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崮,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江泽民文化观的另一个闪光点是他以高度凝结的语言,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增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积极意义。
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地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作为新中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大力弘扬老一辈革命家创造和培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大力倡导他本人亲自参与创造和总结的“六十四字”新时期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等等。这些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世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今天,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革命、改革与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进取精神、开拓勇气、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涣散革命意志、懈怠奋斗精神只会使中华民族失去“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和勇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丧失机遇,给我们的伟大事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江泽民不仅强调“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且要求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要同坚持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正确认识和善于利用资本主义世界创造的东西为我所用,结合时代精神不断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与此同时,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地球上各个民族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灿烂之花。这是江泽民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并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和世界现代史的新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江泽民文化观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