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分编的看法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digui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近现代史,教材分编,划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8)14—0101—02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由沙健孙主持编写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将全书划分成上中下三编,上编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年)”,中编为“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0年)”,下编为“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0-2006年)”。笔者认为,教材这样划分为三编值得商榷,因为如此划分会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相矛盾。传统史学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应以1919年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分界的标志,有的认为应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目前理论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即认为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分界的标志,把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段历史归为中国近代史,把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归为中国现代史。教材在“开篇的话”中也持这种观点。但是在编写该教材时编者却把它分成了三编,从其分编来看,显然是以三个不同的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为其划分依据的。如果是作为中国革命史,这种划分是可以的,但是能否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编的依据则是需要仔细推敲的。笔者认为,教材既然认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分界的标志,那么全书就应该以这个分界分成两编才合理。教材分为三编实际上与“开篇的话”所持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个标题也不相符;
  二、与通俗的历史阶段划分相混淆。在中国的通常语境里,1840年以来的历史被划分成三大阶段:1840-1919年是“近代”,1919-1949年是“现代”,1949年迄今是“当代”。教材分三编刚好与这三大阶段时间相吻合,这样就容易使读者产生一种错觉,即认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分成近代、现代、当代三个阶段,这岂不是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相矛盾吗?其实,在史学界中现代与当代是同义的,不把当代当作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来研究。此外,通俗的历史阶段划分与史学界普遍认同的历史阶段划分是不相同的。作为一本历史教材,显然是应该以史学界的观点为依据来编写的,而不能与通俗观点相混淆;
  三、逻辑上前后不相一致。教材根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把中国近代史部分分成两编,但在现代史部分却归为一编。请问,如果中国近代史部分可以以五四运动为界而划分为两编,那么中国现代史部分是否也可以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而划分两编呢?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材为什么不把现代史部分分为两编呢?这样一来,教材恐怕要分为四编才对。因此,教材分为三编在逻辑上显得前后不一致。
  笔者认为,教材应该根据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两大阶段划分成两编或四编才合理,这样不仅简明扼要,而且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个标题也更相符。笔者认为分两编的理由如下:
  第一,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相符。近代中国的主题是革命,可以说革命贯穿在中国近代史整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构成了整个中国近代史时期。而现代中国的主题是建设,这一时期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与此相对照,教材就应该分为两编;
  第二,与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相对应。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实际上是近代中国所要完成的任务,后一个任务方是现代中国所要实现的任务。与此两大历史任务相对应,教材也应该分为两编。
  第三,与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相一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但这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我国便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由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可见,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区分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与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相对照,教材也应该分成两编。
  如果是分为四编,笔者以为也妥当。分四编即中国近代史部分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编,将整个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国现代史部分则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界分成两编,将整个中国现代史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曲折发展阶段和改革开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两个阶段。这样分编,不仅逻辑上前后连贯,而且历史主线也非常清晰。因此,教材如分为四编也应该是合理的。
  
  责任编辑 王公悫
其他文献
十月革命前,高尔基不赞成暴力革命和任何武装斗争形式。1917年7月,他写道:“我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东西能够拯救我们的祖国免于毁灭……如果一场革命不能在国内发展迫在眉睫的文化建设,那么,在我看来,这场革命便是无结果、无意义的。”在十月革命爆发的前一周,高尔基在他主持的《新生活报上》发表《不能沉默!》,要求布尔什维克中央公开澄清流言,回应是否将采取行动。他实际上是以这种方式劝阻革命,避免流血事件。因为
[关键词]初中教学,北师大版,黄山会议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LO)03—0067—03    为进一步总结历史课程改革和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的实验成果,明确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安徽省教研室、安徽省黄山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编写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12月18—19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2009年全国历
[关键词]课程观,教科书,课程决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7—0052—04    课程决策是指在课程发展(“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教育的目的与手段进行判断和选择从而决定学生学习怎样的课程的过程。我们在课程发展过程中,要决定学生达到什么目标,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习,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等等,这些都是课程决策的过程。课程改革与实践是一项复
凡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追求。不同的教师其教学追求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感悟历史,启迪人生”是我从事历史教学的基本追求。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常会发现,实际课堂教学与自己的教学追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差距,有时甚至相去甚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实现自己的历史教学追求。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呢?现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例,作一简要探讨。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分析,
在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的方案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从选修课程转变为必修课程,这反映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其课程价值及普适性。为此,本节课需要更多地突出课程价值。同时把课堂定位为高三下学期的高考复习课。此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已有相当储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进行知识的通贯培养和能力的巩固提升。   考虑从“和平”的视角展开本课。因为《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课程核心就是“和平”,讲“战争”
关于一堂好课标准的讨论,曾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今天我们再次将其拿出来,还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呢?还有没有讨论的空间呢?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历史学、历史教育学的发展,中学历史研究者对构成历史课诸要素、历史学习目标、教学形式的认识都已发生极大变化;新课程实施十年来,教师关注的重点也由绝对的教材权威移向“用教材教”,由绝对的教师权威移向“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的评价体系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冠以新教材观、新学生
中共领导的革命战争,从进行到结束乃至于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追问,中共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原因当然非常复杂,甚至有偶然因素,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认同的,这就是,农民的支持与参加是中共革命胜利的保证。没有这一条件,一切都不会发生,一切也无从谈起。时至今日,问题的关键已经不是农民是否支持与参加中共革命,而是为什么?  也许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土地分配不均、苛捐杂税繁重,还是土地改革和减轻赋税等社会经济改革,以
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可谓见仁见智。本文拟从教学内容设计的层面,对构成一节好课的几个要素进行分析。  笔者以为,一节好课,应具备“高远的主题立意”“关节点的教学内容”“有效度的史料”“可探究的问题”这四个要素。众多的史实、繁杂的史料,如何为一课所用?需要有一条统领教学内容灵魂的主线。同时,要在这一主线的引领下,选取几个“关节点”内容进行支撑,演绎和佐证该主题的立意,这便于学生以此为据,深化对所学内容
[关键词]抗战大后方,西北师范大学,会议综述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8)02-0068-05  2017年9月15~17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抗战研究中心主办、《历史教学》编辑部、《历史档案》编辑部、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第二届高端论坛暨大后方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来
[关键词]历史史料,曹操,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3-0050-03  《历史教学》2012年第9期发表了陈东亮老师《在故事中细说,在追问中遐想》一文,主要针对初中教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对这篇文章格外关注,认真阅读之后,认为这篇文章以曹操故事为线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进行了资料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