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电影《聚焦》时,经常产生代入感,把自己代入到《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小组。虽然有点高攀,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理想还是偶尔会在内心深处燃烧一下。
《聚焦》来源于《波士顿环球报》一篇荣获“普利策奖”的新闻,揭露了美国天主教会神职人员——神父,性侵贫寒家庭男童的案件。现实中,从2002年1月6日起,到同年的12月14日,《波士顿环球报》对近90起受害者家庭进行了持续报道。之后引发了全球广泛对同类案件的调查与报道,最后连罗马教皇也要做出行动,不再沉默包庇相关的神职人员。
这样人神共愤的题材,其实拍得并不精彩,从头到尾一副“这是事实且事实全部”的冷淡表情,但是动人之处也正在于它的不精彩,影片不卖弄地讲故事,不利用别人的伤疤制造自己的关注度,拿捏的尺度和分寸非常得当。
对于媒体来说,调查报道是出于对于公共利益的维护,而非个人化的恩怨,但采访报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代入自己的情感与情绪。当他们得知一桩桩被隐瞒的丑闻,看到一个个濒临崩溃的个体,采访取证一次次受阻,他们自己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暴躁和愤怒,但是又必须将自己始终限定在理性的框架中,步步为营。他们没有任何超人能力,就是靠着馆藏资料、无数的电话回访、约见被害者、与利益集团僵持,最终找到了突破口。做记者本身就要有一点理想主义才行,因为是你主动选择了那个桅杆上的瞭望哨作为岗位。《聚焦》把这种内部人士才能体察的、细微的情感阐述得很精确。
《聚焦》所呈现的还是普通人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努力。报人在充分自省的前提下行使监督职责,这正是媒体作为“第四权力”的核心价值。在“纸媒寒冬”的年代,《聚焦》如实刻画的新闻操守与执行典范,仿佛是大学里的教学案例。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技术发展让传统媒体的平台和渠道优势进一步打折,自媒体如火如荼,它拓展了传播途径,同时,观点多于求证,情绪多于思辨,强烈个人风格成为脱颖而出的利器,这些都不必紧张,只是基于事实调查的深度报道空间的确在缩小,严肃新闻报道成为还未被熟练掌握就已经被收缴的武器。作为媒体人,应当反思的是自己是否还有发声的能力,是否还能看得见那些应该关注却未被重视的事实。
谁也没办法改变当下媒体光环消散的现实。新闻愈发娱乐化、快消化,它愈难再形成块状的力量。没人知道,这个不可或缺的“第四权力”会以怎样的方式回归它原本该在的位置。但普通人所共有的善良和正义感,是永远值得书写的,我相信此时媒体行业内的动荡是阶段性的,将来不论什么形式的媒体平台,总会有深度报道的一席之地。
《聚焦》来源于《波士顿环球报》一篇荣获“普利策奖”的新闻,揭露了美国天主教会神职人员——神父,性侵贫寒家庭男童的案件。现实中,从2002年1月6日起,到同年的12月14日,《波士顿环球报》对近90起受害者家庭进行了持续报道。之后引发了全球广泛对同类案件的调查与报道,最后连罗马教皇也要做出行动,不再沉默包庇相关的神职人员。
这样人神共愤的题材,其实拍得并不精彩,从头到尾一副“这是事实且事实全部”的冷淡表情,但是动人之处也正在于它的不精彩,影片不卖弄地讲故事,不利用别人的伤疤制造自己的关注度,拿捏的尺度和分寸非常得当。
对于媒体来说,调查报道是出于对于公共利益的维护,而非个人化的恩怨,但采访报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代入自己的情感与情绪。当他们得知一桩桩被隐瞒的丑闻,看到一个个濒临崩溃的个体,采访取证一次次受阻,他们自己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暴躁和愤怒,但是又必须将自己始终限定在理性的框架中,步步为营。他们没有任何超人能力,就是靠着馆藏资料、无数的电话回访、约见被害者、与利益集团僵持,最终找到了突破口。做记者本身就要有一点理想主义才行,因为是你主动选择了那个桅杆上的瞭望哨作为岗位。《聚焦》把这种内部人士才能体察的、细微的情感阐述得很精确。
《聚焦》所呈现的还是普通人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努力。报人在充分自省的前提下行使监督职责,这正是媒体作为“第四权力”的核心价值。在“纸媒寒冬”的年代,《聚焦》如实刻画的新闻操守与执行典范,仿佛是大学里的教学案例。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技术发展让传统媒体的平台和渠道优势进一步打折,自媒体如火如荼,它拓展了传播途径,同时,观点多于求证,情绪多于思辨,强烈个人风格成为脱颖而出的利器,这些都不必紧张,只是基于事实调查的深度报道空间的确在缩小,严肃新闻报道成为还未被熟练掌握就已经被收缴的武器。作为媒体人,应当反思的是自己是否还有发声的能力,是否还能看得见那些应该关注却未被重视的事实。
谁也没办法改变当下媒体光环消散的现实。新闻愈发娱乐化、快消化,它愈难再形成块状的力量。没人知道,这个不可或缺的“第四权力”会以怎样的方式回归它原本该在的位置。但普通人所共有的善良和正义感,是永远值得书写的,我相信此时媒体行业内的动荡是阶段性的,将来不论什么形式的媒体平台,总会有深度报道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