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十人谈)

来源 :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tia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关键词:道路自信
  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 杨金海——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道路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等多个维度进一步思考中国道路问题,阐明了中国当代发展道路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关系,也就深刻揭示了中国道路的未来趋势,为我们从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创造性地思考未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当下,要把我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创新中国现代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提供更加牢固的思想文化基础,还需要在多方面努力工作。
  首先,要善于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鸦片战争之后,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梦想,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探索过各种道路,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可以说,中国不同的阶级阶层和政治力量都提出过救国方案,但均以失败告终。教训也表明,照搬西方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终于成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并最终选择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奋斗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其二,要善于从文化积淀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文化土壤。当代的中国道路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中,讲仁爱、求大同等朴素社会主义思想一直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旋律,被视为人间正道、浩然正气。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历代仁人志士无不把公平正义、大同世界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社会目标。孙中山把“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就是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他在考察西方近代社会后提出,中国未来要建设的新社会,应当是“节制资本”的社会。中国道路中还有很多内容,都与我们独特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
  其三,要善于从古今比较、中外比较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从古今比较看,今天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及其实践成果是史无前例的。比如,我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以人民民主为基础的基本政治制度,还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等。这些都是我们经济社会高速稳定发展的基础,不仅远远超越了孙中山领导的发展道路,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以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从中外比较看,今天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及其实践成果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上的奇迹。在几乎所有西方大国的现代化历史上,都曾经有过剧烈的内部矛盾以及外部矛盾,甚至对外侵略、发动世界大战。唯有中国现代化道路保持了长期稳定、高速、和谐、和平发展的特征。
  只有从历史、文化、现实的结合上进一步思考中国道路,才能增强道路自信,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中华民族的新贡献。①
  02 关键词:理论自信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季明——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理论自信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是著名的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开篇第一句话。读了这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人们总能由衷感悟到马克思恩格斯那种高度的思想和主义自信。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沧桑与苦难而自强不息,因为她是充满思想自信的民族;中国共产党历经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磨炼与考验而愈加坚强,因为她是充满主义自信的政党。这种思想和主义自信,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是在这种结合中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为党和民族的思想自信和主义自信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和思想分量。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根本在于它能解决我们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搞资本主义行不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没有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以后,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繁荣中国。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还在于它绝不是从书本上照抄来的社会主义,而是从实践中闯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的必然抉择;绝不是“邯郸学步”从他国模式“克隆”出来的社会主义,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及其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立足于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的自觉抉择;绝不是走封闭僵化老路或改旗易帜邪路的社会主义,而是锐意改革、科学发展、坚持开放、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义,是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的明智抉择。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就是我们的理论自信!
  列宁曾经把社会主义形象地比喻成一座未经勘探、人迹未至的高山,认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前进、越发展,越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②
  03 关键词:制度自信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李伟——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制度自信   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阐明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取得的胜利果实,也是我国五千年来优秀文化传统和制度探索的结晶。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是与对我国人民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的道路的自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与对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自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强的保证。中国改革开放35年,经济以9.8%的年增长率持续发展,现在不仅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而举世瞩目,而且以近年来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家经济面临升级转型压力的严寒中,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第一贡献国。今天,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8.3万亿美元,是名列世界第三的日本的1.6倍,现在人们普遍议论的是中国何时而不是能否跃升世界第一。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托尼·赛奇颇深有感触地说,“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有其优越性,这是中国实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以高速铁路建设为例,如果在美国建高铁,就是谈了15年可能还会有人反对”。而集中力量办大事、成熟定型干大事、融合发展成大事,正是当代中国的优势。可以说,中国奇迹和中国成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先进和顺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最好佐证。
  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要看到,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逐步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一定的国家制度是该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在一定时期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并随着民族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得到丰富并有所改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③
  04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戴木才——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我们要善于从中汲取营养,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适应,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始终贯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向上崇善的精神追求,形成了比世界上其它民族更为丰富、更具民族特色和举世公认的传统美德,素以“崇尚道德”、“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资源优势和道德实践优势,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道德资源十分丰富,道德思想十分深邃,道德精神十分可贵,认真汲取和大力弘扬其精髓,增强文化自信、道德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人的生命存在问题、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追求理想人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它既追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止至善的道德生活,又倡导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崇高理想;既讲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又提倡爱人如己、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千百年来,哺育了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可以说,中华传统美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包含着人类社会道德文明发展的精髓,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具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永恒价值,是中华民族留给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
  兴中华之大业,需植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之深厚源泉;谋中国之万事,需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道德之精神基因。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渊源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最深层的道德支撑。我们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深入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止至善的道德精神、道德自信和永恒价值,深入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承接,深入阐发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深厚价值底蕴和独特魅力,筑牢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支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价值追求。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④
  05 关键词: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 郝立新——
  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我们需要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既有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又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既有与世界其他民族共同的东西,又有与自己国情和历史相联系的特殊的东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生存和发展,维系着我们国家多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奠定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道德基础和价值体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前,时代的变迁、实践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实现传统的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尊重历史,发掘历史资源,总结历史经验。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艰难过程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以民族独立、振兴中华为目标的爱国主义成为近代民族精神的典型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新的民族精神,先后培育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通过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进一步丰富,自立、竞争、效率、创新、公平等意识不断融入到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新元素。从现代民族精神体现的内忧外患挤压下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精神,到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背景下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开拓创新精神。这些事实说明,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不断地进行对传统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二是立足现实,结合时代精神,适应社会需求。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关系放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来认识,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来把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质上就是根据实践和社会的需要实现传统的思想向现代思想的转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应该充分体现维护祖国统一这一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体现维护世界和平、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体现不断进取、艰苦奋斗。应积极借鉴其他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经验,洋为中用,以增强我们民族精神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还应注意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的有机统一。要积极打造中国话语体系,塑造好国家和民族的形象。⑤
  06 关键词:时代精神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邸乘光——
  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是在推动时代前进的实践中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善于辨析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前进,并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和弘扬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时代精神。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形成和弘扬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和优秀品质,又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品格,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基本价值理念,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首先,是蕴含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其次,是蕴含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本的价值目标就是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蕴含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对于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而每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现时代的时代精神具有多方面的鲜明特色。首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改革创新既是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同时也是其最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赋予了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再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其指导下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更多地融入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更加讲求和祟尚科学性。⑥
  07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
  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 王韶兴——
  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基本问题的认知能力,是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逻辑起点。中华传统美德,指的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流传下来的、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道德遗产。对中华传统美德基本问题的科学认知,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前提和基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传统道德体系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美德,善于在挖掘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精神上下工夫,善于在发掘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功能和当代价值上下工夫。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科学指导,是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我们分析一切道德现象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南。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科学指导,才能增强中国共产党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才能把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特征,才能在继承与超越中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
  恪守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精神,是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核心要求。社会主义道德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于形成契合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精神、而又具时代气息的道德元素和价值符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最好诠释,就是实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真正弘扬和有效转化。
  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重在实效性的总体要求,从战略高度上加以精心谋划,从理论上加以深入阐释,从制度上予以有力保障,从实践中加以有效展开,通过获取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各种思想、制度和方法资源,全面提高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经验总结,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更是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⑦
  08 关键词:公民责任和义务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陈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既指明了社会主义公民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又明确了社会主义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刘云山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要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每个社会公民都应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和人生价值追求,内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一是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努力为祖国作贡献。热爱祖国是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热爱祖国既要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把自己的成长发展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骄傲,为民族复兴自豪。坚信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决不做有损祖国形象和利益的事情,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团结统一的行为,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是要树立爱岗敬业精神,脚踏实地做实事。爱岗敬业是公民立身之基,是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每个公民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有热爱本职工作、勤奋敬业的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一句话,就是要“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只有这样才能于己实现价值,于国奉献才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是每一个公民的事业。这个事业是由许多个具体事业整合而成的,是与每个公民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态度和贡献率相联系的。因此,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需要每一位公民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以爱岗敬业的精神,求真务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三是要恪守诚信友善准则,践行社会基本公德。诚信友善是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基本公德的要求。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处理社会关系的主要准则。友善是人间爱的传递,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正在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也是和谐友善的社会。要建成这样的社会,应该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友善的理念,坚守社会基本公德,营造诚信友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生活于现实社会之中的每一个公民要恪守诚实守信的准则,学会谦敬礼让、互帮互助,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要为深化改革、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构建诚信友善和谐的社会环境。⑧
  09 关键词:制度保证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良明——
  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机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场持久战,既需要自律,又需要他律,必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元素,构建切实有效的制度机制。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同时也是优秀价值观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恽代英等人于1917年10月发起成立的互助社章程中,明确规定该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并要求会员“不谈人过失;不失信;不恶待人;不作无益事;不浪费;不轻狂;不染恶嗜好;不骄矜”。毛泽东等人于1918年4月发起成立的新民学会章程中,明确规定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并要求会员“生活严肃、思想进步,有为国家民族做事业的远大志向”。近百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从中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有助于推动人们对优秀价值观的践行。
  当前,应发挥政策法律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导向作用,用有效的制度机制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到:
  首先,从基础的国民教育抓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每个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中去。加大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力度,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保证课时、提高质量、严格考核,使其切实进入每个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真正成为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其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护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尤其要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促进,使好人做好事不再“伤心”,形成好人必有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
  再次,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应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证、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激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实践中,用法律的权威增强人们的自觉性和坚定性。⑨
  10 关键词:领导者、实践者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刘家桂——
  中国共产党人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领导者、实践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勇于、敢于、能于担当领导者和实践者角色。
  第一,要继承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同时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他看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代性特点,只要合理加以发展、转化和运用,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认识,毛泽东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总结者,要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邓小平同志同样十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提出要对公民进行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强调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典范。
  第二,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光荣传统,不但在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在学习和践行上还起着示范带头作用,为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广大共产党人应以此为标杆,大力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华文化的既有优势,使之成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根基。通过引领社会大众,创造性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其现代性转换,使之更好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更完整与时代脉搏相契合。
  第三,围绕实现中国梦,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进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所涉及的诸多要素都深深地烙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同时,中国梦是时代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集中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夙愿。广大共产党员应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正能量,积极从中获取实现中国梦的不竭精神动力。应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互融合,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得以巩固。⑩
其他文献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顺应党心民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带头改进作风的坚定决心。当前,要进一步认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一、理论的威力大小取决其践行者的作风如何  什么是党的作风?就是党员在思想理论上所表现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状态,在工作上所表现出的情感胸怀和行事风格,在生活上所表现出的兴趣追求和价值取向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对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各方面工作有序推进,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  我们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高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紧紧依靠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做好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
“五指分散不成拳”“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破草帽”“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政府干着,群众看着;政府很努力,群众不满意”……这些社会管理的“顽疾”长期制约着城市基层治理。  首都无小事,事事连政治。针对乡镇治理中的“疑难杂症”,2017年1月,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在治理金矿盗采过程中,首创了“乡镇吹哨、部门报到”的党建引领新机制,引起各级关注。今年年初,北京市将其总结提升为“街乡吹哨、部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012年12月11日在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时强调,新闻战线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一定要下决心改进文风,以好的文风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推动各类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的提高。  刘奇葆指出,新闻战线担负着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的重要职责,一定要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中央精神,把改进文风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立即部署,大力推进。要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更广、内容更多、任务更重、责任更大,致使不少地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力量不强、专业不符、结构不优等问题更加凸显。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文化发展、精神扶贫、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深入解决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配备与事业发展不同步的问题。完善配备机制,为基层宣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 王永康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陕西调研时指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改变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格局,使陕西进入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为此,我们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打好“三张牌”,喜迎十九大。  打好“开放牌”,实施“开放经济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完善“三港三网”。加快建设西安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和国际公路港,拓展国际国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全面部署开展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代表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多年来,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深入开展,涌现出一批创建工作先进典型,评选出一批全国文明城市,示范带动各地掀起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建文明城市工作
编者按: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本刊邀请10位党员干部和专家学者,以“全面从严治党 继续新的长征”为主题,畅谈如何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102岁老红军、原赣南航运局局长吴清昌——  坚定的理想
当前,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这是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对广大党员干部作风意识的一次深刻砥砺。在此过程中,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纠正“四风”没有退路,必须勇往直前、善做善成;查腐惩贪是能否刹住“四风”的重要体现,必须警钟长鸣、坚持不懈。  深刻认识反对“四风”与反腐倡廉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
天下之脊太行山。雄阔豪迈,绵延险峻。其腹地有一道长岭如巨梁般横卧于群峰之上,状若十字,故名十字岭。此地就是左权将军的最后一个战场。  时值左权将军殉国70周年之际,我们登上十字岭,寻找将军留下的最后身影。  1  矗立着左权将军纪念亭的山顶上开阔平坦,四周却是一落千丈的悬崖峭壁和深谷幽潭。  峰寂岭静,浓雾缭绕的千山万壑仿佛都在肃立默哀。  将军,您在哪里?在哪里啊?  纪念亭西侧石碑上的一行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