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章申穿西服打领带和着中式衣褂绝对是判若两人,两种风格。当然穿西服打领带是工作的需要,着中式衣褂也许是个人的爱好,但吕章申都演绎得很得体,很有特点。犹如他的身份,他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也是极有造诣的书法艺术家。双肩责任重大,真可谓一肩担历史,一肩挑艺术。
吕章申1955年出生,河北大名府人。197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李道增等先生,并跟随著名画家王乃壮、华宜玉等先生学习美术。1992年至2000年在中国美术馆任副馆长、党委书记。2000年至2005年,先后担任文化部计划财务司司长、人事司司长。2005年9月起,担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业余时间吕章申又痴迷于书法艺术创作,已经出版《吕章申书法作品集》《吕章申书法集》。近二十年,他向著名书法家启功、朱乃正、张荣庆等先生学习研究书法。又因其多年跻身于文化界,耳濡目染,以学养识见,以识见促书法,走出了一条自我的书法风格道路。他的行草朴实简洁,结体布局疏朗,整体意境散淡,内在气韵秀润,以“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特点,表现出与时流迥异的独特个性风格。
身为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这几年一直忙于新的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作,而完成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将以展示历史与艺术并重,真正与世界接轨。他说:“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我们的国家博物馆展品应该站在中国历史的高度定位上,要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各个门类囊括进去。”目前,国家博物馆有藏品60多万件,加上国家文物局代为保管的文物40多万件,这100多万件珍贵文物,代表了中国华夏五千年历史和文明,涵盖了56个民族中各个艺术品门类的文化珍品。新的国家博物馆将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现代理念,无论其规模性、先进性都是世界一流的,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吕章申也强调:当然我们不是光靠建筑面积及规模撑起博物馆之“大”,我们遵循并坚持的是“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的办馆方针。
吕章申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是一个忙碌的人,难得清闲。真的让人很费解,他的心里怎么会如此的淡然简单,充满了平静、宁静、干净、清净。书法本是章申先生本职工作之外余事,而正是这种“余事”状态,反而使他能以无功利的心态将书法还原于书法本体。“禅境”“佛心”“菩提”,简单两字,字如其人,他的书法会说话,字里行间没有一丝丝的火气,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超然脱俗,让人平添一份感慨。也许有时候写字和工作真的是相辅相成的,在他三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解决工作中各种棘手的问题。这种重要的综合能力素质,也渗进了他追求书法艺术的意境中,对他书法水平的提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常常嘴角微扬,面带微笑,眼睛里闪着祥和、友善、睿智、坚毅。“傲骨虚心真力量,冷眼热肠大男人”,他写的这副对联仿佛就是他自己的写照。吕章申是一个以“立德”、“立言”为人生准则的人。“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特别适用评价以“游于艺”为手段,而以“志于道”为目的的书法艺术。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历来以“气”为本体,而最终归“道”。吕章申的书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融合了特殊的审美魅力与评判价值。
搞艺术是需要一种特殊天分的,吕章申就有这种特殊天分。在1992年至2000年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党委书记的八年期间,工作的便利让他观看了大量的书画展览,他也因此比一般人更了解、更清楚时代的书风发展方向。董其昌“空灵、明淡、闲雅、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吕章申很崇尚,也很受用,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文化的积淀,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吕章申的书法,就是他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
他的一位朋友评议说,吕章申的书法,没有亦步亦趋地摹仿董书的字态和体势,而在精神气息及其境界上,有意或无意地与董书的精神气息及精神境界合拍,且以求通过这种合拍,使自己的情感与心态,回归中国古代先贤所崇尚的那种正雅、清和的思想和境界。他的书法,凌空下笔,以气运腕,取象不惑,写得一派天然,具有华滋而灿烂的美感。看到他的书法,我们会感到那书法中有鲜活的血液在滚动,感到那字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活物,能让我们的心灵,在欣赏他书法的同时,回归到宁静、质朴的精神家园,得到亲和本土文化本真精神的洗礼。所以,面对他的书法,我们极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吕章申的书法,总体上看,具有“大美不言,大璞不雕”的美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才气,常有姿媚于字里行间越出,极为近似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贯中西的学者们的书法。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而是因为吕章申先生与这些文化人一样,既追求个性生命在社会活动中展现充沛的活力和饱满的才气,又在个人生活与处世原则上崇尚清朗、简单、平静、祥和的人生理念。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吕章申先生就学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看作嗣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老师们被抑后而爆发的激情得以释放,将清华近百年积淀下来的学术精神和人文精神,灌注在这一代学生的心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经久培养的工作态度和方法,重视以艺术教育建构人文精神的教学理念,是清华建筑系最优秀的梁思成先生一以贯之的传统。于是,在我们看来,仅就吕章申先生的书法而言,在有限的研习时间里,他能以近似禅宗的“悬空而立”的方式,使作品显现出高品味的审美意态,令人观后清心沁脾、襟怀豁爽,这无疑与他在清华学习期间,师长们在直接或是间接中传递出的文化理性及文化智慧息息相关。
“任重而道远”,吕章申重任在肩,一肩历史,一肩艺术。“通过对吕章申书法审美意蕴的赏析与研究,通过精神、气血、风骨、格调、品味及其韵态,进行人与人的心灵、禀赋、精神乃至思想的置换,正是中国书法自古以来的独特的、最可宝贵的品格。”
从绚烂之极到复归平淡,吕章申在历史的年轮中追求、寻找着艺术的真谛!
吕章申1955年出生,河北大名府人。197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李道增等先生,并跟随著名画家王乃壮、华宜玉等先生学习美术。1992年至2000年在中国美术馆任副馆长、党委书记。2000年至2005年,先后担任文化部计划财务司司长、人事司司长。2005年9月起,担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业余时间吕章申又痴迷于书法艺术创作,已经出版《吕章申书法作品集》《吕章申书法集》。近二十年,他向著名书法家启功、朱乃正、张荣庆等先生学习研究书法。又因其多年跻身于文化界,耳濡目染,以学养识见,以识见促书法,走出了一条自我的书法风格道路。他的行草朴实简洁,结体布局疏朗,整体意境散淡,内在气韵秀润,以“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特点,表现出与时流迥异的独特个性风格。
身为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这几年一直忙于新的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作,而完成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将以展示历史与艺术并重,真正与世界接轨。他说:“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我们的国家博物馆展品应该站在中国历史的高度定位上,要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各个门类囊括进去。”目前,国家博物馆有藏品60多万件,加上国家文物局代为保管的文物40多万件,这100多万件珍贵文物,代表了中国华夏五千年历史和文明,涵盖了56个民族中各个艺术品门类的文化珍品。新的国家博物馆将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现代理念,无论其规模性、先进性都是世界一流的,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吕章申也强调:当然我们不是光靠建筑面积及规模撑起博物馆之“大”,我们遵循并坚持的是“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的办馆方针。
吕章申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是一个忙碌的人,难得清闲。真的让人很费解,他的心里怎么会如此的淡然简单,充满了平静、宁静、干净、清净。书法本是章申先生本职工作之外余事,而正是这种“余事”状态,反而使他能以无功利的心态将书法还原于书法本体。“禅境”“佛心”“菩提”,简单两字,字如其人,他的书法会说话,字里行间没有一丝丝的火气,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超然脱俗,让人平添一份感慨。也许有时候写字和工作真的是相辅相成的,在他三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解决工作中各种棘手的问题。这种重要的综合能力素质,也渗进了他追求书法艺术的意境中,对他书法水平的提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常常嘴角微扬,面带微笑,眼睛里闪着祥和、友善、睿智、坚毅。“傲骨虚心真力量,冷眼热肠大男人”,他写的这副对联仿佛就是他自己的写照。吕章申是一个以“立德”、“立言”为人生准则的人。“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特别适用评价以“游于艺”为手段,而以“志于道”为目的的书法艺术。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历来以“气”为本体,而最终归“道”。吕章申的书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融合了特殊的审美魅力与评判价值。
搞艺术是需要一种特殊天分的,吕章申就有这种特殊天分。在1992年至2000年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党委书记的八年期间,工作的便利让他观看了大量的书画展览,他也因此比一般人更了解、更清楚时代的书风发展方向。董其昌“空灵、明淡、闲雅、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吕章申很崇尚,也很受用,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文化的积淀,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吕章申的书法,就是他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
他的一位朋友评议说,吕章申的书法,没有亦步亦趋地摹仿董书的字态和体势,而在精神气息及其境界上,有意或无意地与董书的精神气息及精神境界合拍,且以求通过这种合拍,使自己的情感与心态,回归中国古代先贤所崇尚的那种正雅、清和的思想和境界。他的书法,凌空下笔,以气运腕,取象不惑,写得一派天然,具有华滋而灿烂的美感。看到他的书法,我们会感到那书法中有鲜活的血液在滚动,感到那字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活物,能让我们的心灵,在欣赏他书法的同时,回归到宁静、质朴的精神家园,得到亲和本土文化本真精神的洗礼。所以,面对他的书法,我们极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吕章申的书法,总体上看,具有“大美不言,大璞不雕”的美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才气,常有姿媚于字里行间越出,极为近似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贯中西的学者们的书法。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而是因为吕章申先生与这些文化人一样,既追求个性生命在社会活动中展现充沛的活力和饱满的才气,又在个人生活与处世原则上崇尚清朗、简单、平静、祥和的人生理念。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吕章申先生就学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看作嗣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老师们被抑后而爆发的激情得以释放,将清华近百年积淀下来的学术精神和人文精神,灌注在这一代学生的心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经久培养的工作态度和方法,重视以艺术教育建构人文精神的教学理念,是清华建筑系最优秀的梁思成先生一以贯之的传统。于是,在我们看来,仅就吕章申先生的书法而言,在有限的研习时间里,他能以近似禅宗的“悬空而立”的方式,使作品显现出高品味的审美意态,令人观后清心沁脾、襟怀豁爽,这无疑与他在清华学习期间,师长们在直接或是间接中传递出的文化理性及文化智慧息息相关。
“任重而道远”,吕章申重任在肩,一肩历史,一肩艺术。“通过对吕章申书法审美意蕴的赏析与研究,通过精神、气血、风骨、格调、品味及其韵态,进行人与人的心灵、禀赋、精神乃至思想的置换,正是中国书法自古以来的独特的、最可宝贵的品格。”
从绚烂之极到复归平淡,吕章申在历史的年轮中追求、寻找着艺术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