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为基 力拔穷根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dianci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9月17日在河南考察调研的第一站。这里,10年前还是一片荒山,外出务工人士陈世法回乡投资,在这里种植油茶、茶叶、花木3万亩。转眼间,这些就成了看得见的“摇钱树”,仅油茶就种植1.7万亩,近3000名群众就近就业,带动290多家贫困户脱贫。
   “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又改善了环境,一举多得。”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这给了陈世法更大的鼓舞,他决心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加油干、奔小康。
   新一轮建档立卡以来,河南共实现582.4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减幅达83%,实现8315个贫困村出列、减幅达87%,实现39个贫困县摘帽、减幅达74%,全省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年底的9.28%下降到2018年年底的1.21%。
   从河南脱贫攻坚的实践和取得的进展来看,群众致贫的因素很多,表象在致富无门,实际上根在缺乏产业支撑。近年来,河南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畜牧养殖业、乡村旅游业、轻纺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商流通业等扶贫产业,去年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3万个,参与贫困群众315万人(次)。目前,河南还有110万贫困人口仍然需要通过发展产业来扶持。
   高位推动,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
   贫困地区由于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集群,农民抵御自然灾害、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差,以至于长久以来形不成可持续的发展态势,这是影响群众脱贫的关键因素。
   对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产业扶贫工作决策部署,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在制度建设和发展规划上进行了精密的顶层设计,涉农项目资金持续向贫困地区聚焦。
   2018年,河南省下发了《河南省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这一计划又先后下发《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农业技术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三品一标”扶贫专项行动方案》,以此形成的“1+N”农业产业扶贫专项行动规划,从主体培育、技术帮扶、信息服务和品牌创建等方面共同支撑着河南产业扶贫的发展。
   一项项制度织密了产业发展的支撑网络,赋予各级各地带贫发展的伟大使命。河南各地把产业扶贫作为“四大硬仗”之一大胆探索,创造性开展工作。县、乡、村三级书记亲自抓,各级各部门协同发力,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汇聚起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
   清丰县的“板凳文化”成为美谈。县委书记搬个板凳现场办公,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亲自抓产业扶贫,建立党员帮带机制,4000余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1+1”帮扶对子,帮助发展产业。清丰县还成立了县委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的“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推进办公室和县长任组长的清丰县红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碰头会,协调问题,关注进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济源市的“产业指导员”成为佳话。济源市共发展产业指导员240人,8个镇59个贫困村820个贫困户全覆盖,逐步形成了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农牧、扶贫、发改、水利、旅游、科技、林业、工信等职能部门积极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乡镇政府认真履行产业指导员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格遴选人员并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各贫困村结合产业发展特点,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指导员作用,从而形成了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产业指导员工作开展新格局。
   河南还不断创新完善产业扶贫的联贫带贫机制,让贫困户切切实实得到实惠。务工就业、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一系列长效扶贫模式,推动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关系;“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园区+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等组织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生产、加工、流通、服務等环节,实现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2018年,河南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达11911元,年均增长13%;全省农业产业扶贫覆盖带动贫困群众156万人。
   精准施策,把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落到实处
   顶层设计,让河南的传统产业有了新使命。
   优质粮食产业是河南的王牌。按照《河南省推进优质小麦发展工作方案》,河南在已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35个贫困县,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依靠基层政府组织发动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示范,采取统一供种、订单销售等措施,推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整村、整乡甚至整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力争2020年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500万亩。
   今年50岁出头的张永军是南阳市宛城区高庙镇王良庄村人,现在成了全村2200亩耕地的“大田管家”。2017年,王良庄村与南阳市文景园农业科技公司签订土地托管协议。根据协议,贫困群众将土地进行托管开展规模经营,除了有保底的托管分红以外,还能获得增产分红和种粮补贴。今年全村种的小麦,一半是强筋小麦,直供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想念面业;另一半是高发酵小麦,卖给贵州一家酒企。这两种优质小麦每斤比市场价贵0.2元,最高的一批每斤能卖到1.6元。
   向脚下的土地要效益,将曾经看似“不赚钱”的传统农业产业做优做强,给贫困群众更多的支撑,是河南这个农业大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起始式”。水果、茶叶、食用菌、蔬菜、花生、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也得到加快发展。河南以贯彻落实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为抓手,支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完善链条,提高效益。目前,河南在全省53个贫困县建设41个“四优”示范县,占全省“四优”示范县的一半还多。其中,优质小麦示范县8个,优质花生示范县21个,优质蔬菜示范县4个,优质食用菌示范县1个,优质水果示范县4个,优质茶叶示范县3个。    丹参、银杏、山茱萸、杜仲、天麻、山楂、柿子、野葡萄、木瓜、冬瓜、南瓜、香菇……依托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南召县域内有60多种水果、60多种蔬菜、25种菇菌、30多种中药材。南召县委、县政府立足优势,审时度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作为重点进行打造,大力发展酵素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通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南召恒利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把170多种蔬菜、瓜果、菇菌、中药材发酵、螯合,在发酵过程中添加益生菌,经过750天的充分发酵,制成植物精华酵素,远销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每年消耗黄姜、梨、苹果、西瓜、猕猴桃、无花果、冬瓜、南瓜等果蔬50余万吨,辐射带动1000余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光山县文殊乡方洼村被列为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获得了150万元的发展资金。村“两委”和村民几次商议后,最终决定建设10座造价2万元、年收益约1万元的香菇大棚。2018年年底,贫困户李钢远拿到了来自村集体的5600元分红和5000多元种植香菇的务工收入,而方洼村的村集体账户上,也收到了多年来的第一笔收入——4.2万元。
   中原大地上,像方洼村这样,依靠产业发展,从空心村转变为实心村的生动实践越来越多,广大贫困群众也从一个个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
   舞阳县创新实施“666”产业带贫模式,企户联动、社户联动、银户联动、村户联动、村社联动、村企联动,切实促进了贫困群众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
   嵩县依托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十大产业扶贫模式,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建设扶贫车间49个,种植中药材30万亩、核桃20万亩、烟叶1.6万亩,发展食用菌7315袋,饲养肉羊40万只、肉牛30万头,带动2.4万户贫困群众增收;
   平舆县坚持把白芝麻产业列为主导产业、扶贫产业培育壮大,走“三产融合”路子,推进白芝麻产业化进程,把“小芝麻”做成了大事业,覆盖贫困人口1.5万余人,实现增收2600万元以上,实现了产业与扶贫的精准对接;
   “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大力实施“多彩田园”示范工程,信阳着力培育毛尖茶、优质稻、弱筋麦、华英鸭、固始鸡、山茶油、淮南黑猪、花卉苗木、香菇、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也逐步兴起,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久久为功,形成稳固的高质量产业扶贫机制
   产业扶贫,上马一个项目并不难,难就难在有没有持续性。发展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两种情形,一种是有稳定的产业链,不用号召,老百姓就会积极响应;另一种是推广项目,任凭你磨破嘴,老百姓也不积极,原因是担心“种不难,换不来钱怎么办”。
   群众的这些思想顾虑正是产业扶贫发展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从贫困村的实际分析来看,一是主要经济形式依然是小农经济,产业小而散,品牌弱而乱;二是政府过于主导或介入产业扶贫项目,造成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存在;三是部分项目偏离了市场方向,导致产业定位不准,后续市场销售困难;四是部分项目产业没有地域特色,比较优势低下,存在盲目化和短期化。
   由此可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关键还在于要形成多方协作的稳固帮扶机制,充分释放产业的带动效应,让产业发展靠得住,进而让群众信得过。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多方合作,打出产业扶贫的“组合拳”。正如河南省委农办主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指出的,“当前阶段,要保持好产业扶贫良好态势,必须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
   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更加注重扶贫产业短中长结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确保产业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加快建设以优质小麦、优质草蓄、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为重点的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围绕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油脂制品、果蔬制品等五大行业,引导贫困群众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乡村产业,拓展农业功能,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
   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省培育带贫的省级龙头企业554家,带动贫困户44.78万户;发展带贫农民合作社1.4万家,带动贫困户24.47万户,新型主体带贫成效显著,重点是要提升新型主体带贫质量和效果,解决好带好带稳问题。继续吸引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加快贫困地区“空壳社”清理工作,推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引导贫困地区组建、培育农机作业、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贫困户提供便利高效的农业社會化服务;树立带贫导向,持续将政策、资金优先向带动能力强、带贫效果好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创新完善联贫带贫机制。继续通过推广务工就业、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方式,推动贫困户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关系;推进“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园区+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等组织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实现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积极推进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开展农产品产销衔接。利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绿博会等各类展会,集中推介、展示、销售特色农产品,提升贫困地区农业品牌知名度;深入开展农业品牌整县推进行动,加强对今年拟脱贫摘帽14个贫困县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服务和支持;持续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农户建设储藏、保鲜和烘干设施,提高农产品初加工能力,为农产品错峰销售、止损增效提供保障。
   强化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支撑。充分调动基层各类涉农服务力量,以发放技术扶贫明白卡、张贴公示牌等形式,开展精准对接,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注重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节本增效、绿色安全、抗灾减损等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结合贫困群众实际需求,开展公益类、便民类、电子商务和产品体验等信息服务,采集发布贫困县、贫困村优势特色农产品销售信息,畅通产销信息精准对接渠道,使贫困群众真正享受信息进村入户的便利。
   产业扶贫的根本目的在于阻断贫困发生的根源,激活发展动力,促进贫困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实践来看,这是一种“开放式+造血式”的帮扶模式,对于彻底摆脱“久扶不脱贫”的困境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河南在产业扶贫实践中,为了实现“村村都有致富产业,户户都有增收门路”的目标,下了很大功夫,像绣花一样精密走线,打出了一套精准的“组合拳”,既把河南的资源禀赋整合了起来,又把河南的优势资源挖掘了出来,让尽可能多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让贫困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片土地正因为贫困群众的自力更生、大有可为而变得更加出彩。
其他文献
永城市中凯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河南省永城市侯岭乡张菜园村,成立于2013年11月。合作社主要種植番茄、黄瓜、茄子等经济作物,在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之前,销售量少且价格低。2015年,合作社的辣椒、黄瓜、茄子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价格翻了一番,销量也有很大的提高。合作社现有温室大棚31栋、拱形大棚56栋、露天蔬菜460余亩,常年生产无公害蔬菜250万千克,销售额达950万元。合作社吸纳周边贫困
期刊
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湖北疫情的出现牵动着家乡亿万人民的心,在此次抗“疫”期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一时间响应党中央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号召,开工复产全力保供给,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捐款捐物献爱心,充分展现了企业家的担当精神,全力为控制疫情而努力。截至2020年2月18日,疫情保供重点企业1558家,开工企业755家,占重点保障企业的48%,企业的平均开工率约为47%。
期刊
这个春天,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白衣“战士”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这个争分夺秒的“战场”上,中医药大省浙江贡献了传统医学的力量。   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如何在新冠肺炎面前发挥作用?“中医提倡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浙江省中医医务工作者结合浙江的地域特色,摸索出了一套‘浙江方案’”。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全省中医药系统医务人员在战“疫”一线,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比例逾95
期刊
“我到了协心村,就是协心人。富裕协心、文明协心、美丽协心、幸福协心,这是每一个协心人的梦想。怎么实现这个梦想?我们要树立更高标准,拿出绣花功夫,在完善提升上下功夫,在创新发展上做文章,真正做出能够经受历史考验的实实在在的事业来。”这是河南省政府研究室驻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第一书记夏峰在和全村村民见面会上讲的话,也是他从2017年11月8日驻村以来一直“下茬”干的事。   立规矩的“党代表”   把党
期刊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那吱吱唱歌的水磨……”一个个村落,承载着中国人绵长的情思乡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在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和高度重视、扶持下,近几年,我国传统
期刊
8月24日,河南省乡村振兴之产业振兴看淇滨典型经验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畅谈了淇滨区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本刊特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谷建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关键和核心,没有产业振兴,就不可能有其他的振兴。淇滨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在产业振兴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为下一步河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特
期刊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如今在射阳,一个个党支部、一名名党员撑起了一面面鲜艳的党旗,在基层上空高高飘扬,奏响起组织振兴的澎湃乐章。   “丹顶鹤之乡”江苏射阳,通过生态立县实现高质量发展:连续3年入选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射阳大米”荣获中国大米争霸赛金奖;获评美丽中国绿色生态旅游名县。   射阳变了!   射阳县委书记唐敬揭开了巨变的谜底:党的十八大以来,射阳县委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一“牛鼻子”
期刊
20世纪50年代以前,小关农村仍然处于典型的农耕社会,粮食、衣物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农民身上的穿戴——衣服、帽子、鞋、袜子,男人腰里束的腰巾等,凡是布制品,统统是妇女一针一线做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织布(小关人称其为“洋布”)、针织品进入农村并日益扩大市场。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农民穿衣仍然以粗布为主,这是因为一者農民手中缺钱,购买力低;二者布匹凭票供应,布票根本不够用。在小关有一句谚语:
期刊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废品收购(加工)行业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回收与循环利用。但其经营者大多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经营理念、管理措施等大多处在原始粗放状态,许多废品收购站地处城市中心区域或城乡接合部,各种废旧物品和生产生活垃圾堆积如山,臭气熏天,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而且在废品粗加工处理时,污水直排,噪音刺耳,气味刺鼻。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部分危险废品回收后加工方法不当
期刊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前后刨红薯。   在河南省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书强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里,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隆声,一个个鲜红圆润的红薯像“红娃娃”似的破土而出,好不喜人。10月26日,理事长李书强和十几名村民忙着将刚刚出土的红薯分拣装袋,装车起运,田地里充满丰收的喜悦。   “今年红薯真好卖,还没有出土就有了‘婆家’,收购商都把车开到地头了。”李书强高兴地说,除了客商收购和送往当地超市,他还利用网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