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学主体(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教学合理性,并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更强调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教学前反思,体现教学实践“以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前反思指教师在教学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重点难点,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或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生根发芽。有人认为教学前反思就是备课。其实不然,教学前反思是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环节更加合理,教学活动设想更加符合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教学前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前反思过程中,我往往思考下列问题:这一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内容和方法?这节课要完成哪些教学目标?哪些活动能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如何组织材料给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哪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在备好课后,我再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将课上要问的问题再反思,问题是否有一定难度,是否有思考价值,学生必须经过心理努力才能解决,但又不能太难。如讲《荷花淀》里的一句“女人们都在骂自己的狠心贼”时,提问:“女人们是真骂还是假骂自己的丈夫?”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最后得出“真骂丈夫不打招呼离开自己,害得自己牵挂”,“假骂丈夫抛家不顾去抗日”的实质,从而展现白洋淀妇女细腻的情感世界和高尚的精神世界,既增智又怡情,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中反思。促进教学实践灵活高效地进行
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同步性,能促进教学灵活高效地进行,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具体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诸行为进行反思。
1.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具体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课堂采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是否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世界如何?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这种做法是否恰到好处?如课堂教学出现了“过度”的行为,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探索,放弃必要的指导,结果肯定事与愿违,学生在课堂上“轰轰烈烈”,却没有掌握知识、获得知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法,要有必要的讲解、适时的指导,但要讲在关键处,导在点子上。这样做不仅不会削弱学生的主体性,相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反思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一般可以理解为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是否能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是否能关注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学习环境?自己是比较注重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沉默、压抑的状态?自己是否能科学运用各种媒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并艺术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3.反思学习的过程。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要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需不需要调整教材?为什么这样调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才能有效调整教学行为。
三、教学后反思。提高教学实践创新探究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教师应针对从设计到操作到结果的教学全过程,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调整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促进教师素质、教学水平、教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学后反思主要包括: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教然后而知不足”,教学后的反思会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进一步激发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通常,在教完每节课后,我是这样反思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当?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活动组织是否恰当?我的指导帮助是否到位?学生反映是否良好?学习情感、习惯如何?我的临场应变能力如何?有没有让学生搞得措手不及,为什么?教学手段如何?问题情境是否适合?得意之作与“败笔”是什么?站在学生角度和更高要求,今后我该如何调整?如我曾经在做《荷塘月色》的课件时,把课文内容一一在课件上显示,上课时只需按步骤提示便能一步一步地达到本课的目的,可上课后我却惊讶地发现,许多学生因为我的课件内容过于固定使得对这篇优美的散文显得不知所措,上课时显得生硬而机械。经过课后反思,在另一个班级授课时,我放弃了多媒体的课文内容部分,把空白的黑板还给学生们尽情表述,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巧妙传神的语言有了更大的感受和体会,有的学生甚至能背出文中的许多句子。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个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是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教学新理念的决定因素。
(责任编辑:符 洁)
一、教学前反思,体现教学实践“以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前反思指教师在教学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重点难点,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或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生根发芽。有人认为教学前反思就是备课。其实不然,教学前反思是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环节更加合理,教学活动设想更加符合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教学前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前反思过程中,我往往思考下列问题:这一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内容和方法?这节课要完成哪些教学目标?哪些活动能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如何组织材料给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哪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在备好课后,我再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将课上要问的问题再反思,问题是否有一定难度,是否有思考价值,学生必须经过心理努力才能解决,但又不能太难。如讲《荷花淀》里的一句“女人们都在骂自己的狠心贼”时,提问:“女人们是真骂还是假骂自己的丈夫?”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最后得出“真骂丈夫不打招呼离开自己,害得自己牵挂”,“假骂丈夫抛家不顾去抗日”的实质,从而展现白洋淀妇女细腻的情感世界和高尚的精神世界,既增智又怡情,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中反思。促进教学实践灵活高效地进行
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同步性,能促进教学灵活高效地进行,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具体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诸行为进行反思。
1.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具体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课堂采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是否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世界如何?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这种做法是否恰到好处?如课堂教学出现了“过度”的行为,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探索,放弃必要的指导,结果肯定事与愿违,学生在课堂上“轰轰烈烈”,却没有掌握知识、获得知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法,要有必要的讲解、适时的指导,但要讲在关键处,导在点子上。这样做不仅不会削弱学生的主体性,相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反思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一般可以理解为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是否能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是否能关注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学习环境?自己是比较注重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沉默、压抑的状态?自己是否能科学运用各种媒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并艺术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3.反思学习的过程。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要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需不需要调整教材?为什么这样调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才能有效调整教学行为。
三、教学后反思。提高教学实践创新探究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教师应针对从设计到操作到结果的教学全过程,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调整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促进教师素质、教学水平、教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学后反思主要包括: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教然后而知不足”,教学后的反思会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进一步激发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通常,在教完每节课后,我是这样反思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当?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活动组织是否恰当?我的指导帮助是否到位?学生反映是否良好?学习情感、习惯如何?我的临场应变能力如何?有没有让学生搞得措手不及,为什么?教学手段如何?问题情境是否适合?得意之作与“败笔”是什么?站在学生角度和更高要求,今后我该如何调整?如我曾经在做《荷塘月色》的课件时,把课文内容一一在课件上显示,上课时只需按步骤提示便能一步一步地达到本课的目的,可上课后我却惊讶地发现,许多学生因为我的课件内容过于固定使得对这篇优美的散文显得不知所措,上课时显得生硬而机械。经过课后反思,在另一个班级授课时,我放弃了多媒体的课文内容部分,把空白的黑板还给学生们尽情表述,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巧妙传神的语言有了更大的感受和体会,有的学生甚至能背出文中的许多句子。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个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是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教学新理念的决定因素。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