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的历史地位及其特征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是世界文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东方文学因国家众多、民族复杂,宗教影响巨大,同时又遭遇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所以在文学上也呈现出不同特征。
  【关键词】:东方文学;历史地位;特征
  一、东方文学的含义
  季羡林先生认为:“‘东方文学’这个名称是在解放以后逐步形成的,它由单纯的地理概念而加入了政治内容。我们所说的‘东方’,指过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三世界。文学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东方文学’这个概念既有地理因素,又有政治因素,是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称。”[1]
  东方文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分为:古代、中古、近代、现代四个发展阶段。
  二、东方文学的历史地位
  一直以来,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东方文学是不受重视的。他们奉行的是欧洲中心主义,世界文学往往就是欧美文学。亚非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往往不被认可,这显然是不对的。
  考古资料显示,古代东方地区是世界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文学最早的发祥地。埃及文学和古巴比伦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埃及文学的体裁有神话、诗歌、故事、传记、旅行记、箴言和戏剧等,其代表作《亡灵书》堪称世界上最早编辑的诗文集。巴比伦文学也有神话、寓言、故事、歌谣、史诗、祷词和箴言等多种文学体裁,其代表作是《吉尔伽美什》,是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这部史诗的内容早已在人们口头流传,最后编辑成书大约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比希腊荷马史诗要早600到700年”[2]。古代东方文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材料丰富,数量巨大。这些文学不仅是在本国和本地区独立发展起来,而且相互之间进行了交流。例如:埃及文学、古巴比伦文学、印度文学,中国的《诗经》和先秦散文,波斯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等等。
  在中古时代,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在这前期,东方的一些先进国家仍然走在前列。例如我国,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四大发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印度人创造了 “0”和10进位制,后来阿拉伯人加以改进,形成了阿拉伯数字。在后期,欧洲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从经济到文学等各方面迅速发展,而东方仍处于封建制度的统治下,东方国家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其文学发展也相对缓慢,但仍然有许多著名作品,例如:中国的《三国演义》、《红楼梦》,越南的《金云翘传》等作品。
  在近代时期,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东方国家的大门,文学也随之传入。所以,近代文学在东方国家,更多的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文学,其被殖民国家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相对薄弱,所以其文学带有浓重的改革、反压迫色彩。
  现阶段,各国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现代文学百花齐放。现代文学一般指本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东方各国发生巨变,其文学也相应的发生改变,成为构成东方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例如:中国的鲁迅、郭沫若、巴金,缅甸的德钦哥都迈,黎巴嫩的纪伯伦,塞内加尔的桑戈尔等。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古代东方地区是世界文学的摇篮,中古东方文学灿烂辉煌,近代东方文学绽放异彩,现代东方文学正在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三、现代东方文学的特征
  在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东方文学在经历了古代、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拥有了自己的特点。
  1、浓厚的民族特色
  我们知道,古代西方文學有希腊和罗马这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发源地,但古代东方文学有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希腊等几个发源地。东方文学是在本国和本地区独立发展起来,并相互交流。这种多源性显示了独特的创造力和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
  由于东方地势起伏较大,国家众多,民族复杂,语言多样且经济相对不发达,交通的阻碍致使人民之间的相互交往不像西方国家那样频繁,使得东方各国保留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即使在当今世界,各国不断寻求经济发展之路,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文学之间的交流更具优势的情况下,民族特色也在不断增强。民族文学是在本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中发展而来,不同民族生活环境和文化传承会对民族文学产生影响。由于地理、历史以及其他多种原因,东方各民族生活差异很大,在经济生活、政治理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气质等各方面也呈现不同情况,所以东方各民族文学呈现较大差异。
  再者,民族特色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显示出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努力保存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在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会融入本民族文化,使本民族文化之间也产生差异,这也加剧了民族特色的形成。所以,民族特色也会在文学中体现。
  2、宗教影响明显
  东方地区自古以来就盛产宗教,主要有印度教、佛教、婆罗门教以及其他宗教。印度的宗教首先是吠陀教,约形成于公元前二十世纪,属于多神教;佛教,形成于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婆罗门教,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上承吠陀教,信仰多神;然后是印度教,约形成于公元四世纪,上承婆罗门教。这些宗教都对东方地区的社会历史和文学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东南亚国家进入封建社会,各国上层阶级用宗教教义来统治人们思想,因此大大促进了文学的产生,宗教文学在东南亚国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在东方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中国的佛教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又在此基础上,中国形成了自己的宗教—道教。中国的宗教又传入东南亚国家,对东南亚国家的宗教,特别是越南宗教产生很大影响;而东南亚国家的佛教也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佛教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随着各宗教教义的传播以及东南亚国家文字的发展,东方各国的宗教文学层出不穷相互吸收,影响深远。
  3、发展道路漫长
  在古代,由于东方文学产生早、历史长和源头多,所以在数量上远远超过西方文学,在质量上可与西方文学媲美,在影响上东方对西方的影响大于西方对东方的影响。而在中世纪前期,东方各国不断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学,取得了灿烂的成就,但中古后期,东方文学发展相对缓慢,尽管有一些名著,但西方国家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学的迅速发展。因此,处于封建主义之中的东方文学就大大落后了,东方文学自身发展的长期性和缓慢性就暴露出来了。
  中古后期东方文学的落后进一步导致了近代和现代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东方国家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而东方国家绝大多数则处在摆脱资本主义的枷锁下,使东方文学发展相对滞后且发展阻力加大,提升我们的文学发展,还需一个漫长的过程。
  综上所述,东方文学的历史地位显而易见,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世界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文学创作中,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衰落,只有站在民族、历史和未来的方向上,我们才更能体会东方文学作品的背景,更能体会文学创作的含义;只有了解我们的弱势,借助我们的优势,与时俱进,才能创造出更多优秀文学作品。
  注释:
  [1]季羡林.正确评价和深入研究东方文学[J].辽宁大学学报.2004.01
  [2]何乃英.论东方文学的历史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01
  参考文献:
  ①尹湘玲.东南亚文学史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05
  ②曹顺庆.中世纪东方文学理论的发展[M].文艺理论研.1997.06
  ③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01
  ④何乃英.论东方文学的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1992.03
  ⑤季羡林.正确评价和深入研究东方文学[J].辽宁大学学报.2004.01
其他文献
杜南发(1952—),祖籍福建晋江,生于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大学时代参与校园歌曲创作实验,以诗入乐,为新马青年作者自创词曲风潮先河。历任《南洋商报》翻译、记者,《南洋商报》文艺副刊《浮雕》和《文林》的主编。现任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华文报集团专项总编辑。著有诗集《酒窝神话》和《心情如水》、访谈集《风过群山》、书画论集《美的足迹》和《隔岸看山》、散文集《古诗温泉》。  《传灯》这首诗,作
期刊
作品三
期刊
【摘要】:国学大师钱穆对整理国故功不可没,他对中国文学的重视程度也超乎寻常学者。本文从钱先生一篇专论中国文学的文章《欣赏与刺激》出发,总结钱先生特别重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欣赏论”,由此把握其对于当代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可行之道。  【关键词】:钱穆;欣赏;内外之别;一元论  钱穆先生的作品对于学习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裨益是广为人知的。本文希望从其专论中国文学的演讲集《中国文学论丛》中
期刊
个体生命体验是指个体生命对于自身生活阅历以及生存状态的深刻领悟和反思的过程。但是作家在提炼个体生命经验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既定社会规则的影响。作家从媒介讯息、个体言谈中得来的信息、故事往往带有已知社会规范性。因为从社会道德层面讲,故事(包括信息)的价值观面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在这种被动状态下,假如作家将所收集的故事以书面形式进行客观表达陈述,这种书面语实际上仅是一种社会性话语,具有消费性。它不足
期刊
【摘要】:《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经典,重点讲述了佛教的般若性空思想。《心经》共计不足300字,却浓缩了大小乘佛教的思想精华。其中关于“色”、“空”的辩证论述尤为著名,使得历代学人无不孜孜不倦的探索其思想内涵。本文认为《心经》中“色”、“空”二者的關系是圆融无碍的,并藉龙树的中观思想展开论述。  【关键词】:心经;中观;色;空;中道  一、《心经》简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摩诃般若波罗
期刊
【摘要】:包拯因其廉洁自守、铁面无私而受到老百姓的崇敬,其人其事亦经过文学的夸张敷演而颇具神奇色彩。本文从包拯的不同称谓、生活环境以及形象气质来分析其形象中蕴含着的民俗意象原型,从多角度理解包拯这一形象。  【关键词】:包拯;称谓;生活环境;形象气质  “原型”最早存在于神话之中,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发掘神话的深层内涵,总结出神话中那些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来源于人们的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
期刊
【摘要】:亨利·马蒂斯是野兽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所创作的《生活的快乐》、《红色的和谐》以及《舞蹈》是其极其重要的作品。在其绘画中他完美的运用粗放有力的笔触与原始的格调,创造出了一种纯粹而奔放的绘画风格。本文通过对亨利·马蒂斯代表作的分析来感受其具有独特的绘画技巧、独树一帜的画风。  【关键词】:亨利·马蒂斯;野兽派  马蒂斯最让人感动的作品不是大家所认识他晚期的成熟之作,却是他在不断尝试与探索期间
期刊
【摘要】: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是日本有名的小说家、评论家以及英文学者,本名为夏目金之助,代表作品有《我是猫》、《明暗》、《过了春分时节》等,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本文选自夏目漱石1909年收录在“朝日新闻”的《永日小品》,原名为《泥棒》,讲述一家人在新年将近时遭遇小偷和服带子的趣事,语言活泼诙谐,是一篇可读性与文学性都较强的小品文。  【关键词】:小偷;夏目漱石;
期刊
作品二
期刊
【摘要】:王石谷一生中有三次进京分别在康熙十七年、康熙二十四年和康熙二十九年,这三次进京中王石谷的身份、逗留时间以及在京影响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对王石谷这三个时期的具体活动的考证,分析王石谷在这三个人生片段中的心态、社会声誉方面的差异并通过三个时间段的整合,力求反映王石谷达到声誉顶峰的过程。  【关键词】:王石谷;进京;《南巡图》  王石谷名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主人等。早年师承张珂,后为王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