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论语
新课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我们设计了一堂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主题是“乌塔是否一个人出行”?(《乌塔》是人教版小语课文)我们把全班学生编成若干小组,分为正方代表(观点“能出行”)和反方代表(观点“不能出行”),组成若干对“正方组”“反方组”,要求各组在组内合作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参加全班辩论赛。 我们觉得这样的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便于展开激烈的辩论。
在分完若干小组后,我们走到学生中间,一幅让人深思的场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正方的组员为谁先参加辩论的问题,争吵得面红耳赤,当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争吵骤然停止;反方组的一位女生见到老师来了,如同见到了裁判,立刻举手便说:“老师,老师,他说错了。”而那位同学则抢着说道:“我没错!是她错了。”教室的后面,有一两个同学呆呆地坐着,不参与小组讨论,他们好像对大家的讨论并不感兴趣。短短的小组讨论时间很快就到了,接着,我们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进行了正方与反方辩论赛。
正方王培岩(班长)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我从书中知道,在欧洲那些国家里,人们的法制意识强,治安状况好,能一个人出行。”
“乌塔这样做不对。如果出现万一,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那家长也会急疯的!”金晶(副班长)反驳道。
“书中写道,乌塔每次出行都有准备,自我保护意识强,就是遇到危险,她的能力特别强,能够化险为夷。”陶晋同学予以反驳。
“我认为课文并不是要我们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非得一个人出行。”班上的“才女”戴溪滢的见解果然高出一筹。
……
讲台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听着他们的发言,我们感到欣慰与激动。虽然同学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经过讨论,彼此互相启发,大家都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水平,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一节课很快结束了,但我们却没有感觉到轻松,那一两个呆呆的眼神和那些争执的面孔,令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这种场景使我们在思考: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 才是成功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值得讨论而又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的呢?难道我们就追求并满足于讲台上几个口语交际能力强的学生精彩表演吗?我们觉得目前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形式,似乎有趋于蔓延的态势,我们反思后认为:
1. “小组合作学习”目前风靡小语课堂是应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存在主观随意性。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小组合作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 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小组应注重优化组合,分组时要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技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互补型合作小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小组内的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分工要明确,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有序高效运行,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其次,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点拨指导,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任不管或武断行事。
3. “小组合作学习”要讲究实效。首先,教师要思考,这节课是否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所讨论的问题是否从学生中来,是否是学生最关心的?只有当小组讨论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才有吸引力,才有挑战性。其次,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浮于表面合作,还需要辅以其他学习方式,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不能不加分析,随便套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这要靠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主动体验,不断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
4. 合作学习要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教师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的疑难或是彼此意见不一致时,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热情接纳。试想,如果我们按照自己的认识,不予考虑或一口否定了某个同学的不同看法,尤其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产生的集体建议,那会是怎样的后果。所以,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声音,或适时点拨,或提供相关资料,着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技能,使学生学会在与同伴和教师的合作中自主探索,这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实验学校)
新课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我们设计了一堂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主题是“乌塔是否一个人出行”?(《乌塔》是人教版小语课文)我们把全班学生编成若干小组,分为正方代表(观点“能出行”)和反方代表(观点“不能出行”),组成若干对“正方组”“反方组”,要求各组在组内合作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参加全班辩论赛。 我们觉得这样的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便于展开激烈的辩论。
在分完若干小组后,我们走到学生中间,一幅让人深思的场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正方的组员为谁先参加辩论的问题,争吵得面红耳赤,当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争吵骤然停止;反方组的一位女生见到老师来了,如同见到了裁判,立刻举手便说:“老师,老师,他说错了。”而那位同学则抢着说道:“我没错!是她错了。”教室的后面,有一两个同学呆呆地坐着,不参与小组讨论,他们好像对大家的讨论并不感兴趣。短短的小组讨论时间很快就到了,接着,我们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进行了正方与反方辩论赛。
正方王培岩(班长)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我从书中知道,在欧洲那些国家里,人们的法制意识强,治安状况好,能一个人出行。”
“乌塔这样做不对。如果出现万一,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那家长也会急疯的!”金晶(副班长)反驳道。
“书中写道,乌塔每次出行都有准备,自我保护意识强,就是遇到危险,她的能力特别强,能够化险为夷。”陶晋同学予以反驳。
“我认为课文并不是要我们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非得一个人出行。”班上的“才女”戴溪滢的见解果然高出一筹。
……
讲台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听着他们的发言,我们感到欣慰与激动。虽然同学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经过讨论,彼此互相启发,大家都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水平,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一节课很快结束了,但我们却没有感觉到轻松,那一两个呆呆的眼神和那些争执的面孔,令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这种场景使我们在思考: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 才是成功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值得讨论而又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的呢?难道我们就追求并满足于讲台上几个口语交际能力强的学生精彩表演吗?我们觉得目前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形式,似乎有趋于蔓延的态势,我们反思后认为:
1. “小组合作学习”目前风靡小语课堂是应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存在主观随意性。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小组合作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 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小组应注重优化组合,分组时要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技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互补型合作小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小组内的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分工要明确,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有序高效运行,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其次,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点拨指导,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任不管或武断行事。
3. “小组合作学习”要讲究实效。首先,教师要思考,这节课是否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所讨论的问题是否从学生中来,是否是学生最关心的?只有当小组讨论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才有吸引力,才有挑战性。其次,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浮于表面合作,还需要辅以其他学习方式,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不能不加分析,随便套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这要靠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主动体验,不断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
4. 合作学习要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教师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的疑难或是彼此意见不一致时,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热情接纳。试想,如果我们按照自己的认识,不予考虑或一口否定了某个同学的不同看法,尤其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产生的集体建议,那会是怎样的后果。所以,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声音,或适时点拨,或提供相关资料,着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技能,使学生学会在与同伴和教师的合作中自主探索,这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