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旅游以其拥有的新兴活力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功能。国家在乡村旅游助力扶贫方面出台的众多优惠政策更是为此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以西昌市为代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人文资源,将乡村旅游发展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民族地区脱贫奔康效果显著。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振兴战略
古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代城镇居民由于长时间的快节奏工作,对于朴素悠闲的乡村生活也逐渐产生情感上的向往。需求决定市场,乡村旅游产品应运而生。我国民族地區大多地处西南西北等较为偏僻的高原,与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往往较为落后。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民族地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成为其优势条件。
1、乡村旅游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1)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贯彻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目标。
众所周知,经济协调发展对于我国民族关系的稳定和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在中央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发挥民族地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力更生。民族地区在自然风光、文化传统、饮食起居等方面富有特色,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各民族间的了解互动以及经济文化交往。西昌市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依托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宣传彝族歌舞等风情浓厚的民族文化。不仅实现了乡村旅游收入的增长,更推动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
(2)助力民族地区农民创业致富,保障就业。
乡村旅游因其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深深吸引着游客前来参观消费,当地农民可将其所有的资源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如利用自家房屋建造民族风情农家乐、利用土地大棚开办农产品采摘园地等。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乡村旅游的旅游兴起会带来衣食住行一系列市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民族地区农民创收带来更多选择。
(3)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
旅游业涉及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具有着源源不断的经济活力。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民族地区体验乡土风情,必然带来巨大产业链,吸引旅游企业和社会资本在民族地区创新创业。2014年西昌市先后举办了16个乡村旅游节,同时实施乡村旅游商品研发工程,一些具有彝族特色的刺绣、陶瓷等特色旅游产品悄然兴起,为凉山地区带来新兴的手工业发展机遇。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城乡经济文化流动,辅助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4)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大多不及平原地区,因此单纯通过种植、畜牧等农业实现脱贫致富难度较大。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旅游覆盖面广,涉及多项产业,能改变以往民族地区单一粗放的产业结构,激活旅游业的新发展,有助于开发农村旅游新资源,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动力。
(5)提升人口素质,从根本上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当地群众与外界的交流,营造兼容并包、相互学习的氛围。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开阔当地群众视野,使其接受新的服务理念,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培育新时代人才;二是民族地区某些群众本身所拥有的传统文化技艺,能够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得以发现并且得到发扬传承。
2、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实现路径
(1)注重乡村旅游整体布局。
各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应当有明确的打造目标与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应当编制并公布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使乡村旅游目标化、规范化、全局化。同时各民族地区应当出台明确的政策措施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统筹安排,对于发展乡村旅游至关重要的交通、网络、水电等条件应当重点改善。如凉山州西昌市在实践中探索打造了极具凉山特色的六位联动发展模式,出台了《关于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二十条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确保民族地区旅游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因地制宜打造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体系。
发展乡村旅游要结合民族地区不同区域的特点,重点打造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可具体分为农事体验、景区休闲、度假疗养、文化之旅四大板块。一是借助民族地区特色的农业基地、观光农业园区打造成片成区域的农事体验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风情田园生活;二是依托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在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区域的周边村镇打造农家乐等一系列旅游休闲产品,为景区游客提供方便舒适的食宿选择;三是对于气候适宜的民族地区,可致力于打造度假疗养产品,建设中高端酒店、精品民宿,打造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名片;四是利用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将乡村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发扬保存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的风土人情。这四大板块既能独立形成旅游产品,又可结为一体形成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如凉山地区致力于建设独具彝族风情的文化旅游区域、极富人文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域,饱含自然美景的休闲旅游区域等,为凉山地区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3)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要跟上时代脚步,借助新兴的宣传方式进行推广,如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等方式在新媒体公众号、第三方旅行电商、电视网络媒体上为乡村旅游宣传造势,并与旅行搜索引擎平台合作打造旅行线路,利用“互联网+旅游”模式进行发展。凉山州即通过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宣传造势,与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媒体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推动凉山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迈向“互联网+旅游”新时代。
(4)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一线从业者多为民族地区当地农民,多数人并不具备专业的旅游服务、管理经验,对于卫生条件、安全设施的保障认识不足。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民族地区脱贫奔康就应当目光长远,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服务管理水平。各民族地区要重视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机制,如经营投资人员、乡村旅游服务人员、民族技艺传承者、游览向导从业者、民俗文化讲解者等。同时外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行业的监管监督,例如对于民族地区旅游区多有小孩强买强卖小商品、土特产品之类的行为(笔者在泸沽湖景区就曾多次遇到此种情况),应当发动当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进行劝阻、教育。
(5)政府引导乡村旅游绿色发展。
乡村旅游为民族地区带来大量游客的同时必然会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增加一定负担。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需要当地政府加强统筹管理,对民族地区水源、森林进行重点保护,划分责任区域,引导乡村旅游可循环发展。西昌市在上世纪末因缺乏系统规划,使得邛海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水域大量缩减;随着近年来当地坚持统筹治理邛海流域的生态环境,才又为西昌邛海旅游度假区赢得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称号。因此各民族地区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注意汲取前人经验教训,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之路,而要因地制宜,注重保护生态,坚持绿色发展。
游客群体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田园之梦,民族地区群众更有着脱贫奔康的致富之梦,其实这些梦想都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政府支持,民众参与,游客助力,凝聚力量,相信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必能出色地完成这一场逐梦之旅。
作者简介:
罗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商法领域研究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振兴战略
古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代城镇居民由于长时间的快节奏工作,对于朴素悠闲的乡村生活也逐渐产生情感上的向往。需求决定市场,乡村旅游产品应运而生。我国民族地區大多地处西南西北等较为偏僻的高原,与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往往较为落后。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民族地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成为其优势条件。
1、乡村旅游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1)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贯彻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目标。
众所周知,经济协调发展对于我国民族关系的稳定和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在中央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发挥民族地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力更生。民族地区在自然风光、文化传统、饮食起居等方面富有特色,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各民族间的了解互动以及经济文化交往。西昌市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依托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宣传彝族歌舞等风情浓厚的民族文化。不仅实现了乡村旅游收入的增长,更推动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
(2)助力民族地区农民创业致富,保障就业。
乡村旅游因其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深深吸引着游客前来参观消费,当地农民可将其所有的资源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如利用自家房屋建造民族风情农家乐、利用土地大棚开办农产品采摘园地等。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乡村旅游的旅游兴起会带来衣食住行一系列市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民族地区农民创收带来更多选择。
(3)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
旅游业涉及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具有着源源不断的经济活力。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民族地区体验乡土风情,必然带来巨大产业链,吸引旅游企业和社会资本在民族地区创新创业。2014年西昌市先后举办了16个乡村旅游节,同时实施乡村旅游商品研发工程,一些具有彝族特色的刺绣、陶瓷等特色旅游产品悄然兴起,为凉山地区带来新兴的手工业发展机遇。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城乡经济文化流动,辅助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4)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大多不及平原地区,因此单纯通过种植、畜牧等农业实现脱贫致富难度较大。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旅游覆盖面广,涉及多项产业,能改变以往民族地区单一粗放的产业结构,激活旅游业的新发展,有助于开发农村旅游新资源,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动力。
(5)提升人口素质,从根本上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当地群众与外界的交流,营造兼容并包、相互学习的氛围。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开阔当地群众视野,使其接受新的服务理念,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培育新时代人才;二是民族地区某些群众本身所拥有的传统文化技艺,能够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得以发现并且得到发扬传承。
2、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实现路径
(1)注重乡村旅游整体布局。
各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应当有明确的打造目标与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应当编制并公布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使乡村旅游目标化、规范化、全局化。同时各民族地区应当出台明确的政策措施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统筹安排,对于发展乡村旅游至关重要的交通、网络、水电等条件应当重点改善。如凉山州西昌市在实践中探索打造了极具凉山特色的六位联动发展模式,出台了《关于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二十条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确保民族地区旅游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因地制宜打造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体系。
发展乡村旅游要结合民族地区不同区域的特点,重点打造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可具体分为农事体验、景区休闲、度假疗养、文化之旅四大板块。一是借助民族地区特色的农业基地、观光农业园区打造成片成区域的农事体验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风情田园生活;二是依托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在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区域的周边村镇打造农家乐等一系列旅游休闲产品,为景区游客提供方便舒适的食宿选择;三是对于气候适宜的民族地区,可致力于打造度假疗养产品,建设中高端酒店、精品民宿,打造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名片;四是利用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将乡村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发扬保存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的风土人情。这四大板块既能独立形成旅游产品,又可结为一体形成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如凉山地区致力于建设独具彝族风情的文化旅游区域、极富人文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域,饱含自然美景的休闲旅游区域等,为凉山地区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3)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要跟上时代脚步,借助新兴的宣传方式进行推广,如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等方式在新媒体公众号、第三方旅行电商、电视网络媒体上为乡村旅游宣传造势,并与旅行搜索引擎平台合作打造旅行线路,利用“互联网+旅游”模式进行发展。凉山州即通过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宣传造势,与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媒体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推动凉山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迈向“互联网+旅游”新时代。
(4)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一线从业者多为民族地区当地农民,多数人并不具备专业的旅游服务、管理经验,对于卫生条件、安全设施的保障认识不足。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民族地区脱贫奔康就应当目光长远,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服务管理水平。各民族地区要重视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机制,如经营投资人员、乡村旅游服务人员、民族技艺传承者、游览向导从业者、民俗文化讲解者等。同时外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行业的监管监督,例如对于民族地区旅游区多有小孩强买强卖小商品、土特产品之类的行为(笔者在泸沽湖景区就曾多次遇到此种情况),应当发动当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进行劝阻、教育。
(5)政府引导乡村旅游绿色发展。
乡村旅游为民族地区带来大量游客的同时必然会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增加一定负担。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需要当地政府加强统筹管理,对民族地区水源、森林进行重点保护,划分责任区域,引导乡村旅游可循环发展。西昌市在上世纪末因缺乏系统规划,使得邛海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水域大量缩减;随着近年来当地坚持统筹治理邛海流域的生态环境,才又为西昌邛海旅游度假区赢得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称号。因此各民族地区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注意汲取前人经验教训,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之路,而要因地制宜,注重保护生态,坚持绿色发展。
游客群体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田园之梦,民族地区群众更有着脱贫奔康的致富之梦,其实这些梦想都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政府支持,民众参与,游客助力,凝聚力量,相信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必能出色地完成这一场逐梦之旅。
作者简介:
罗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商法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