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的形成》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ao1983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父母看来,自己离开年幼的孩子算不上什么大事,因为在我们的抚育文化里,人们普遍抱有一种观念,“小孩啥都不懂”。把孩子送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边去抚养,三四岁以后再接回来,在现实中十分常见。父母不认为这样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同样的,如果生了第二胎,父母给予姐姐或哥哥的陪伴,要让给弟弟或妹妹。这种“大让小”是我们抚育文化中的另一项标志。
  1917年,弗洛伊德发表了《哀伤与抑郁》(TRAUER UND MELANCHOLIE)一文,提出了客体的爱的概念。他区分了客体的丧失与客体的爱的丧失,并在文中指出,与亲人的分离会导致孩子出现严重反应。遗憾的是,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其后继者的足够重视。
  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约翰·鲍尔比和玛丽·梅因在世界的硝烟和动荡中,对欧洲、非洲和北美洲的儿童与青少年进行着不懈的观察、治疗与测试。他们各自独立的研究彼此契合,形成了依恋理论。他们拍摄影片、撰写报告,为孩子们呐喊:幼儿非常需要父母稳定地陪伴在自己身邊!
  依恋理论提出,婴儿会主动寻求与母亲(主要抚养者)亲近。他们在向外探索时,会害怕母亲离开自己,害怕失去母亲,害怕自己不被母亲疼爱。母亲高品质的陪伴对每一个孩子形成共情和社交能力都非常重要。所以,在人生早期过长或过于频繁地与母亲分离,将对孩子的人格和亲密关系造成重大影响。
  不仅如此,依恋研究者还发现,有些孩子在母亲离开时表现紧张,在母亲回来时却又不高兴,而另一些孩子在母亲离开时不会哭闹,似乎安心玩着自己的玩具,在母亲回来时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人们通常认为,这些态度反映的是孩子天生的个性。在我们的文化中,孩子爱哭闹、发脾气,就会被认为不好带、不乖,只要孩子平静、顺从,则将其形容为乖、懂事。可是在依恋理论看来,前者可能是矛盾型依恋模式,后者可能是回避型依恋模式,它们都属于不成熟的依恋,都与母亲平时陪伴孩子的方式有关,都预示着孩子今后在情感上可能会遇到困难。
  除此以外,我们也可在本书中看到历史的另一面:先天论与依恋理论之间的刀光剑影。比方说切斯的先天气质研究,比方说凯根对巴尔的摩研究的批评,比方说日托或保姆对孩子究竟有何影响,等等。而每一次激烈的论战,最终都使得我们对人类心灵的了解又加深了一点。
  依恋理论认为,依恋模式从幼年到成年都十分稳定,并且很有可能发生代际传递。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也的确发现,早年的依恋失败与成年后出现关系障碍密切相关。因此,成年期依恋逐渐成为了依恋研究领域的重点。但读者应当注意到,依恋理论是一门科学,而非一种迷信。早期依恋关系并不是个体命运的唯一决定因素,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遭遇新的挑战,获得新的机会,建立新的关系,它们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母婴关系研究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母亲、父亲、儿童心理治疗师、妇幼保健医生、幼儿园和中小学老师,以及其他人,都需要好好细读本书。正如作者所总结的,本书所涵盖的知识及其引发的深刻回顾,将促进你理解你的孩子,理解你深爱的某个人,更理解你自己,进而帮助我们从根本上修通情感的困境,重建对亲密关系的信任,把握住家庭的和谐与个人的幸福。
其他文献
张阿姨自从做了奶奶照顾小孙子后,逐渐出现了睡眠问题,每天晚上拖着乏累的身体躺倒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翻来覆去几个小时难以入睡。好不容易睡着后,总是担心小孙子晚上会哭,惴惴不安,自觉做梦很多,晨起相当疲惫。这样的状况从小孙子出生后就逐渐加重,已经持续3个多月了。更让张阿姨担心的是自己爱人张叔叔的健康。张叔叔既往身体十分健康,但近半年开始出现失眠的情况,夜晚睡不实,半夜常常醒来,白天没精神,总觉得睡不够
期刊
失眠是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也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失眠障碍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者过早觉醒,而且伴随着白天的疲乏等身体的不适。失眠的患者会对自己的睡眠表示不满。大概有1/3的成年人经历过急性失眠,然而其中10%-22%的人却会遭受慢性而且严重的睡眠困扰。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就叫慢性失眠了呢?  一般来讲,上述失眠障碍的困扰持续3个月以上,并且每周发生不少于3次,就属于慢性失眠了
期刊
梦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美梦成真,也担心噩梦会变成现实。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被噩梦缠身,或许也是一次成长的契机。  接下来,我们通过对一个噩梦的分析,试着了解背后的心理原因。  小鹏是一名大一男生。他来到咨询室的时候很紧张,觉得自己可能要控制不了自己了,担心自己会犯下滔天罪行。询问具体的原因,他叙述了昨天晚上的一个很可怕的梦:  小鹏醒了,想去厕所,可是发现宿舍的门打不开。尝
期刊
多数时候,对于别人表达善意的举动,你会怎么回应?  这样的举动,多数是出于关心。但是,又不见得是你真正需要的。比如,你正要出门,碰上了邻居。对方发现你的鞋带有点松,于是,好心提醒你,先绑好鞋带,再出门。  你会怎么回应?  有一种是,把真相解释清楚。你前一天,把脚背上的皮磨破了。于是,今天只能把鞋带松一松,免得蹭破伤口。这么一来,对方提醒的举动,就纯属多余了。另一种是,不解释,把你的鞋带系好。然后
期刊
周围暗如魔鬼的口腔。尖啸的风从窗缝刺进,拐走土屋内最后一丝热气。陆之桐艰难地抬起手腕,表光告诉他:凌晨4点。陆之桐头痛欲裂,很想用一根尖利的不锈钢钉,从左侧的太阳穴锲进,从右侧的太阳穴冒出钉尖,让黏稠的疼痛流淌出来,方可松快地喘一口气。  睡不着,不如起来走。他从土炕上坐起,忍住肋隙撕扯的疼,忍住从胃中漾起的恶心,徐缓地穿好衣服,再徐缓地打开房门,徐缓地走出去。是的,一切都要徐缓。  这就是高原反
期刊
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出门消费用手机扫一扫、出门旅行用手机照一照等新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每个人的日常,智能手机甚至成为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不少人起床入睡都是紧握手机,一刻不停。在心理层面,个体如果长时间地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对人冷漠、缺乏爱心等心理问题。如果没有携带手机,或长时间没有查看手机消息会产生各种不适应表现,如:暴躁、不安、生气等。在生理层面,长时间使用手机会给躯体带来各种不适
期刊
“当我遇见你,我第一次更认识我自己。当我离开你,我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自己。”刘欢送我写着这句话的卡片时脸上大大的微笑浮现在我的眼前。  细细品味:遇见是一个好美的词,我们相见,而且内心产生了理解,那么我们就相遇了。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们遇见一片叶子、一粒石头、一颗大树、一株小草、一本书、一个人、一种思想的过程。遇见是一种缘,需要我们去珍惜。遇见更是一种滋养,需要我们去感恩。  遇见刘欢是在去年六月。英语
期刊
焦虑是担心消极结果,而抑郁则是预期消极结果。比如一个因离婚而抑郁的女人,她会觉得当年曾经如此恩爱都会离婚,未来不会找到合适的伴侣了,自己付出这么多都换不来真的感情,未来的婚姻不会有希望了。这样的想法让她长时间陷入抑郁之中。其他的情况像丧亲、离职等导致的抑郁都是如此。焦虑抑郁情绪的处理,认知疗法是最擅长的。那认知疗法用什么技术去解决呢?认知疗法会用到多项技术,其中必用的一项技术就是可能性区域技术。 
期刊
小麦是一位三十出头的不孕不育患者,最近三年她都在辅助生殖中心门诊就诊,接受不孕不育治疗。从去年开始,她被检查出有高血压,开始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让小麦纳闷的是,她家族中没有高血压遗传,而她也只是在辅助生殖中心监测时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在心血管科监测及在家中自测血压都是正常的。  经过仔细了解,小麦在求孕路上走得比较艰辛漫长,她曾经有过一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以失败告终,现在是第二次做试管婴儿。
期刊
南女士是某市一家幼儿园的中层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工作中信心满满的她,却被儿子的问题搞得非常闹心。她的儿子小北今年六岁半,每天送小北去幼儿园成了家中的头等难题,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送小北去幼儿园,从起床睁开眼睛那一刻起,小北不是提要求、讲条件,就是自己对家长下保证,今天去幼儿园,一定不哭,一定表现得像个真正的男子汉,可到了幼儿园门口之后,甚至是走在上幼儿园的路上,小北哭闹的毛病就来了,几乎每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