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最危险边缘的东北经济,最终还要靠“自己人”救活。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提出了127项重大项目,涉及投资金额1.6万亿元。
从2003年提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经历了多轮“振兴”。这一次更显迫切。
东北经济正在滑入谷底。今年上半年各地的GDP数据显示,东三省全部在全国倒数位置,尤其辽宁垫底,是唯一负增长省份,其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0%。
近年来,东北三省遭遇人才外流、产业空心化、负债严重等问题,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困难。经济的断崖式下滑,被外界冠以“新东北现象”。有媒体形容,“体制机制死板-经济下行-人才流失-财政吃紧-社会保障无力-生育率下降-经济下行”的怪圈,已成为东北经济挥之不去的魔咒。
盘活整个东北经济,中央下了狠功夫。不过,面对外在输血,如何强化造血机制,仍是头号难题。
问诊体制难题
产业怎么摆、企业怎么改、包袱怎么甩、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而这些问题,都是东北的刚性问题。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这是东三省面临的五大问题。
辽宁省省长陈求发给辽宁开出的诊断是,辽宁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下降;二是工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活,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四是财政收入增幅下降,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平衡收支面临一定压力;五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国有企业内生动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存在不足等。
黑龙江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祝福恩长期从事区域经济与产业转型研究,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东三省经济发展持续滞后的问题,原因可以归结为体制性、结构性和资源性三重问题。其中体制性问题,是东北三省更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祝福恩看来,东北三省体制性问题,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东北三省存续时间长且根深蒂固,多年来破除的力度不够、改革的深度也不够。政府管得多,管得死。所以仅仅给项目、给资金并不能很好解决东北经济现存的问题。过去往往忽视了体制因素。
东北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导致结构性问题的根源,既有由资源性问题引发的结构性问题,也有是由体制所产生出的结构性问题,所以比全国其他地区的结构性问题还要严重。
祝福恩分析,黑龙江、吉林、辽宁的产业结构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依托原油、原煤、原木、原粮等资源而成的大型国企。如今靠资源吃饭的经济结构,已经不符合经济发展趋势。东北三省正面临原油减产、油价波动,煤炭需求不足以及产能过剩等多重问题。
东北三省的优势产业是重化工业,包括钢铁、石化、冶金、建材、玻璃、水泥、煤炭等,但东北的危机恰恰在于,这些优势支柱产业面临产能过剩。而新兴产业薄弱,竞争力尚未形成。据估算,新兴产业的比重在辽宁省不到5%,重化工业则占到90%。黑龙江和吉林产业结构也面临同样问题。
投资“禁区”
元航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志勇表示,在旧有产业GDP增长乏力、新的经济增长动能还未形成之际,东北GDP衰减是必然承受之痛。
作为一名投资人,张志勇他的团队短时期内没有去东三省投资的打算。目前,各路资本的投资方向集中在有市场潜力、高成长性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型企业。重点投向智能领域、物联网(IOT)、医疗科技、产业互联网(实体经济产业与泛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业态)。而靠技术驱动的科技创新的投资,最核心的区域目前集中在北京和深圳。
在张志勇看来,无论是创新氛围、创业生态、产业生态、人才供给、信息分享,短时间内其他城市还无法提供这些软环境。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杰说,他在对南方企业调研过程中,一些企业家也表示暂时不会考虑到东北投资,他们担心投资的不确定性。比如当地政府能否真正站在企业角度,帮助这些投资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虽然有投资成本较低的诱惑,但忌讳冒险的投资。
大连市一位技术服务型的民企总经理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东三省一些地区的政府机构办事效率相对低下,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宽松,跟南方一些城市、国外一些区域没法比。他们公司目前的一半业务在海外。
在这位民营企业老板看来,简政放权,靠当地政府自身去突破是比较难的,让政府机构主动削权本身很难做到。办事靠人情、而不靠机制和规则,用权力换取利益的问题,在东北相对严重。而东北经济要发展,必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好经济发展软环境。
先从“人”下手
人的观念问题,在东北经济发展中仍是很大的制约因素。刘杰认为,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在东北,很多人对稳定的工作看得很重,他们可以承受企业每月很少的工资,但是也要保住稳定的工作,很难承受下岗再就业。而南方人,如果企业开出很少的工资,可能就会选择走人、另谋出路,这是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也决定了东北推进改革的难度会更大。
黑龙江一位官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眼下的东三省人口红利消失,缺少劳动力。同时,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外流并存,人才外流比较严重,又引不进来,即使有来的,也不是顶尖人材。同时,现有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
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心田也持同样想法,他认为,东北目前面临人口负增长问题,已经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人才问题不解决一切都免谈。人口数量和质量都需要正增长,才有助经济发展。
张志勇建议,可以从东三省的固有产业基础着手,依托东三省的汽车制造业和航空业的产业集群优势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产业,并大量培训新型技术产业工人,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工人向技术密集型的技术工人转变,培育新的产业生态和支柱产业。
在张志勇看来,在一个区域投资的重要前提是有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和人才供给,尤其是对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新经济,这两点非常重要。“东三省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着力培育基础产业环境,大力发展产业引导基金和扶持基金,吸引发达省份的东北籍优秀创业人才回东北创业,逐步构建新的创新经济生态和产业基础。”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提出了127项重大项目,涉及投资金额1.6万亿元。
从2003年提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经历了多轮“振兴”。这一次更显迫切。
东北经济正在滑入谷底。今年上半年各地的GDP数据显示,东三省全部在全国倒数位置,尤其辽宁垫底,是唯一负增长省份,其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0%。
近年来,东北三省遭遇人才外流、产业空心化、负债严重等问题,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困难。经济的断崖式下滑,被外界冠以“新东北现象”。有媒体形容,“体制机制死板-经济下行-人才流失-财政吃紧-社会保障无力-生育率下降-经济下行”的怪圈,已成为东北经济挥之不去的魔咒。
盘活整个东北经济,中央下了狠功夫。不过,面对外在输血,如何强化造血机制,仍是头号难题。
问诊体制难题
产业怎么摆、企业怎么改、包袱怎么甩、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而这些问题,都是东北的刚性问题。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这是东三省面临的五大问题。
辽宁省省长陈求发给辽宁开出的诊断是,辽宁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下降;二是工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活,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四是财政收入增幅下降,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平衡收支面临一定压力;五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国有企业内生动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存在不足等。
黑龙江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祝福恩长期从事区域经济与产业转型研究,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东三省经济发展持续滞后的问题,原因可以归结为体制性、结构性和资源性三重问题。其中体制性问题,是东北三省更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祝福恩看来,东北三省体制性问题,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东北三省存续时间长且根深蒂固,多年来破除的力度不够、改革的深度也不够。政府管得多,管得死。所以仅仅给项目、给资金并不能很好解决东北经济现存的问题。过去往往忽视了体制因素。
东北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导致结构性问题的根源,既有由资源性问题引发的结构性问题,也有是由体制所产生出的结构性问题,所以比全国其他地区的结构性问题还要严重。
祝福恩分析,黑龙江、吉林、辽宁的产业结构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依托原油、原煤、原木、原粮等资源而成的大型国企。如今靠资源吃饭的经济结构,已经不符合经济发展趋势。东北三省正面临原油减产、油价波动,煤炭需求不足以及产能过剩等多重问题。
东北三省的优势产业是重化工业,包括钢铁、石化、冶金、建材、玻璃、水泥、煤炭等,但东北的危机恰恰在于,这些优势支柱产业面临产能过剩。而新兴产业薄弱,竞争力尚未形成。据估算,新兴产业的比重在辽宁省不到5%,重化工业则占到90%。黑龙江和吉林产业结构也面临同样问题。
投资“禁区”
元航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志勇表示,在旧有产业GDP增长乏力、新的经济增长动能还未形成之际,东北GDP衰减是必然承受之痛。
作为一名投资人,张志勇他的团队短时期内没有去东三省投资的打算。目前,各路资本的投资方向集中在有市场潜力、高成长性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型企业。重点投向智能领域、物联网(IOT)、医疗科技、产业互联网(实体经济产业与泛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业态)。而靠技术驱动的科技创新的投资,最核心的区域目前集中在北京和深圳。
在张志勇看来,无论是创新氛围、创业生态、产业生态、人才供给、信息分享,短时间内其他城市还无法提供这些软环境。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杰说,他在对南方企业调研过程中,一些企业家也表示暂时不会考虑到东北投资,他们担心投资的不确定性。比如当地政府能否真正站在企业角度,帮助这些投资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虽然有投资成本较低的诱惑,但忌讳冒险的投资。
大连市一位技术服务型的民企总经理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东三省一些地区的政府机构办事效率相对低下,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宽松,跟南方一些城市、国外一些区域没法比。他们公司目前的一半业务在海外。
在这位民营企业老板看来,简政放权,靠当地政府自身去突破是比较难的,让政府机构主动削权本身很难做到。办事靠人情、而不靠机制和规则,用权力换取利益的问题,在东北相对严重。而东北经济要发展,必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好经济发展软环境。
先从“人”下手
人的观念问题,在东北经济发展中仍是很大的制约因素。刘杰认为,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在东北,很多人对稳定的工作看得很重,他们可以承受企业每月很少的工资,但是也要保住稳定的工作,很难承受下岗再就业。而南方人,如果企业开出很少的工资,可能就会选择走人、另谋出路,这是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也决定了东北推进改革的难度会更大。
黑龙江一位官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眼下的东三省人口红利消失,缺少劳动力。同时,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外流并存,人才外流比较严重,又引不进来,即使有来的,也不是顶尖人材。同时,现有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
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心田也持同样想法,他认为,东北目前面临人口负增长问题,已经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人才问题不解决一切都免谈。人口数量和质量都需要正增长,才有助经济发展。
张志勇建议,可以从东三省的固有产业基础着手,依托东三省的汽车制造业和航空业的产业集群优势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产业,并大量培训新型技术产业工人,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工人向技术密集型的技术工人转变,培育新的产业生态和支柱产业。
在张志勇看来,在一个区域投资的重要前提是有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和人才供给,尤其是对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新经济,这两点非常重要。“东三省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着力培育基础产业环境,大力发展产业引导基金和扶持基金,吸引发达省份的东北籍优秀创业人才回东北创业,逐步构建新的创新经济生态和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