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最新的盲校综合康复课程标准对各盲校如何开设综合康复课提出了更高要求及目前盲校综合康复课采取的固定班级授课制不能满足教学所需的背景下,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在丁丽辉校长的倡导下,大胆改革创新,将固定班级授课制改为分流走班制的新型授课模式。本文论述了新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及新模式在盲校康复课的目标、训练手段、训练效果及下一步实施建议中的优势。
【关键词】盲校综合康复课 分流走班制 康复训练
一、什么是盲校综合康复课
盲校综合康复课程是一门以开发视力残疾学生潜能、补偿视觉缺陷、缩小视力残疾给学生带来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为目标,融感知觉训练、社会适应、行为训练等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是盲校特有的重要课程,是我国视力残疾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我国盲校综合康复课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盲校康复课采取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但因视障学生除共性特点以外,不同学生之间因智力、性别、文化背景以及视力损伤的程度、致盲原因、致盲时间、眼睛现状、入学年龄、家庭环境等因素而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状况及特殊需要,且每个学生差别较大。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中,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十几个有着不同特殊需要的视力残疾学生,讲授统一的教学内容,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这就致使康复内容并不是大部分学生最急需且行之有效的训练需求。康复训练项目大多需要教师手把手引导学生练习,一对十几的教学编制,40分钟的课堂时间,使得一个训练项目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只有几分钟,而大多数时间里,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无事可做、无人看顾的状态,教师整节课下来,始终处于高强度工作中,而学生的训练安全及训练强度都不能够达到要求。因此,固定的班级授课制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使盲校综合康复课流于形式。
三、盲校综合康复课新模式
最新的盲校综合康复课程标准将此课程内容设定为六个选修模块,这也对各盲校如何开设综合康复课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4年9月,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在丁丽辉校长的倡导下,大胆改革创新,将固定班级授课制改为分流走班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什么是分流走班制
分流走班制,第一,要为每个学生作全面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基本状况、受教育程度、生理性视力残疾情况、功能性视力状况、学生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评分、认知情况、除视力外其他感知觉情况、生活能力、特殊行为及是否伴有其他残疾等。第二,根据评估结果及家长、学生的期望,由各相关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制订出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计划,依据最需原则,为每个学生选定不同的康复项目、目标及内容。第三,各班同一时间开设康复课,打破班级界限,将需求相同、程度相近的学生,每1~4人编为一组,由相关教师开展训练。第四,视力残疾学生的康复训练形式需要多种多样,不同学生所需要的训练形式也会不同。教师可因人而异地选择不同的康复训练形式。康复训练可在课内完成,也可与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配合;可由任课老师独立完成,也可由班主任、生活教师等有关人员来共同完成。第五,在训练中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项目及组别。第六,在学期末的时候,对每个学生的康复训练进行再次评估,达到训练目标的学生为其更换下一难度的训练内容或转为次需特殊需要项目。
2.分流走班制的优势
分流走班制尊重视力残疾学生的个别差异,先评估后康复,先测试后教学,即使在同一训练项目、同一训练小组中,不同学生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在康复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区别,保证了康复训练目标的指向性。
分流走班制因采取小组授课制,一个教师只面对需求及程度相近的少量学生,使得教师可以选择游戏、实践、真实情景、模拟情景、讲故事、强化训练、讨论、讲授等多样化的训练方式,保证了康复训练手段的灵活性。
分流走班制便于教师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多种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康复,形成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视力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保证了康复训练结果的有效性。
分流走班制,更有利于获得康复效果的反馈信息,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激励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康复。多元化的评价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注重学生在康复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付出努力的程度,评价是发展性的,而非终结性的,更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保证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建议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盲校义务教育综合康复课程标准,2014.
[2]钱志亮.盲校课程与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钟经华.视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盲校综合康复课 分流走班制 康复训练
一、什么是盲校综合康复课
盲校综合康复课程是一门以开发视力残疾学生潜能、补偿视觉缺陷、缩小视力残疾给学生带来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为目标,融感知觉训练、社会适应、行为训练等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是盲校特有的重要课程,是我国视力残疾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我国盲校综合康复课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盲校康复课采取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但因视障学生除共性特点以外,不同学生之间因智力、性别、文化背景以及视力损伤的程度、致盲原因、致盲时间、眼睛现状、入学年龄、家庭环境等因素而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状况及特殊需要,且每个学生差别较大。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中,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十几个有着不同特殊需要的视力残疾学生,讲授统一的教学内容,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这就致使康复内容并不是大部分学生最急需且行之有效的训练需求。康复训练项目大多需要教师手把手引导学生练习,一对十几的教学编制,40分钟的课堂时间,使得一个训练项目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只有几分钟,而大多数时间里,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无事可做、无人看顾的状态,教师整节课下来,始终处于高强度工作中,而学生的训练安全及训练强度都不能够达到要求。因此,固定的班级授课制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使盲校综合康复课流于形式。
三、盲校综合康复课新模式
最新的盲校综合康复课程标准将此课程内容设定为六个选修模块,这也对各盲校如何开设综合康复课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4年9月,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在丁丽辉校长的倡导下,大胆改革创新,将固定班级授课制改为分流走班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什么是分流走班制
分流走班制,第一,要为每个学生作全面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基本状况、受教育程度、生理性视力残疾情况、功能性视力状况、学生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评分、认知情况、除视力外其他感知觉情况、生活能力、特殊行为及是否伴有其他残疾等。第二,根据评估结果及家长、学生的期望,由各相关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制订出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计划,依据最需原则,为每个学生选定不同的康复项目、目标及内容。第三,各班同一时间开设康复课,打破班级界限,将需求相同、程度相近的学生,每1~4人编为一组,由相关教师开展训练。第四,视力残疾学生的康复训练形式需要多种多样,不同学生所需要的训练形式也会不同。教师可因人而异地选择不同的康复训练形式。康复训练可在课内完成,也可与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配合;可由任课老师独立完成,也可由班主任、生活教师等有关人员来共同完成。第五,在训练中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项目及组别。第六,在学期末的时候,对每个学生的康复训练进行再次评估,达到训练目标的学生为其更换下一难度的训练内容或转为次需特殊需要项目。
2.分流走班制的优势
分流走班制尊重视力残疾学生的个别差异,先评估后康复,先测试后教学,即使在同一训练项目、同一训练小组中,不同学生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在康复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区别,保证了康复训练目标的指向性。
分流走班制因采取小组授课制,一个教师只面对需求及程度相近的少量学生,使得教师可以选择游戏、实践、真实情景、模拟情景、讲故事、强化训练、讨论、讲授等多样化的训练方式,保证了康复训练手段的灵活性。
分流走班制便于教师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多种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康复,形成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视力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保证了康复训练结果的有效性。
分流走班制,更有利于获得康复效果的反馈信息,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激励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康复。多元化的评价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注重学生在康复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付出努力的程度,评价是发展性的,而非终结性的,更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保证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建议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盲校义务教育综合康复课程标准,2014.
[2]钱志亮.盲校课程与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钟经华.视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