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束CT对上颌侧切牙根管形态诊断的准确率评价

来源 :健康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86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上颌侧切牙根管形态诊断中采取锥形束CT(CBCT)诊断的准确率情况。方法 选取在本院拔除上颌侧切牙患者中的共计70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对全部患牙采用CBCT及透明牙染色法检查,以透明牙染色法法作为金标准,分析CBCT的诊断根管形态数目准确率。结果 透明牙染色法检查上有48颗单根管,22颗双根管,CBCT检出单根管46颗(95.83%),双根管21颗(95.45%),两种方式的诊断准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针对上颌侧切牙根管解剖结构及形态采取锥形束CT能够清晰准确的诊断,准确率高。
  关键词:上颌侧切牙;根管形态;锥形束CT;诊断;准确率
  上颌侧切牙通常会因为根尖周病和牙髓病进行根管治疗,这也是保留患牙和桩冠修复的基础,目前透明牙染色法的临床诊断率很高,是根管形态学研究的“金标准”,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适用于离体牙组织检查[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影像学技术越来越成熟,很多领域和疾病的诊治都有所应用。其中锥形束CT(CBCT)是口腔疾病的一种新型诊断方式,可相关的研究和报道很少,缺乏医学证据来明确它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我院基于此展开了研究,选取部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究锥形束CT对上颌侧切牙根管形态诊断的准确性,现将报道整理如上。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在本院拔除上颌侧切牙患者中的共计70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患牙均未接受牙髓治疗,没有桩冠修复,牙尖完整、根尖孔发育完整。
  1.2方法
  使用KaVo 3D exam iCBCT扫描机,扫描固定在塑料板上的70颗离体上颌侧切牙,其中电流为7mA,输入电压控制在120kV,层厚0.125mm,扫描时间3.6s。计算机对获取的数据立即进行容积断层重建,得到多层轴位图像,多层面重建图像,容积再现图像和序列纵断面重建图像等[2]。而透明牙染色法首先用结治器清晰离体牙,将表明的牙垢和其他物质清理干净后用浓度为4%的甲醛浸泡,在牙体冠部开通髓腔,清除冠髓,放入浓度为3.25%的次氯酸钠溶液中过夜。第二天取出流水冲洗2小时后干燥处理,再放置1夜,第3天将离体牙放入装有印度墨水的注射器中抽拉充分染色,随后放入浓度为5%的氯化氢溶液中脱矿处理,持续6天,6天内实验室人员要每日更换1次氯化氢溶液,一直到牙体软化。取出流水冲洗4小时,分别用浓度为70%,96%和99%的乙醇溶液脱水,最后放在水杨酸甲酯溶液中保存[3]。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锥形束CT和透明牙染色法检查上颌侧切牙根管的数量。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接受t检验,计数资料率接受X2检验,在P<0.05时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两种检测方式上上颌侧切牙根管数目差异,研究显示透明牙染色法检查上有48颗单根管,22颗双根管,CBCT检出单根管46颗(95.83%),双根管21颗(95.45%),两种方式的诊断准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锥形束CT是一种新型上颌侧切牙诊断方式,也是近年来新研发出来的牙科专用CT,使用此方法进行根管形态检查不用破坏牙体组织和结构,借助第三方软件即可快速便捷的显示出解剖形态和各种图像,而且放射量要远低于传统CT,这就意味着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也更小,此外锥形束CT得到的各层面和各方位图像清晰度高,视野广阔,按照1:1的比例精准成像,数据全面且连续,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好的判断[4]。
  本次研究锥形束CT检查使用体素为0.125mm,观察得到的根管结构和形态比其他方式更加清晰准确,结果显示单根管46颗,双根管21颗,单根管的诊断准确率为95.83%,双根管为95.45%,说明在根管形态的诊断上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这是因为锥形束CT有着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而且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对上颌侧切牙的数目和形态能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观察。
  综上所述,针对上颌侧切牙根管解剖结构及形态采取锥形束CT能够清晰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慈博雯, 吴补领, 麻丹丹, 等. 应用锥形束CT对华南地区924颗上颌第1磨牙的根管形态学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7, 35(3):261-265.
  [2]戴德华, 陈军霞, 魏薇, 等. 上颌前磨牙根管形态的锥形束CT研究[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6, 26(5): 301-305.
  [3]王家柱, 王照五, 許来青, 等. 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形态和根管系统的锥形束CT研究[J].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6, 14(1):36-40.
  [4]贾智, 孟媛媛, 王丽君,等. 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及牙根变异的锥形束CT研究[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7, 30(9):948-952.
其他文献
摘要:终末期肝病患者几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代谢障碍,营养不良被认为是决定终末期肝病患者预后的一项非常重要且独立的影响因素,其严重程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短期生存率。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改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在进行营养支持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与耐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营养物质与营养途径。  关键词:终末期肝病;营养不良;营养支持  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肝衰竭(CL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临床危害及其影响。方法:通过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医院收治的94例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生殖道感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探讨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危害和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胎儿存活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
期刊
摘要:慢性肝病患者很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并因此增加不良预后风险,但有关肝病营养不良的本质问题尚认识不够,且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个体化的营养干预和支持措施难以量化评估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营养不良评估方法、常见慢性肝病营养代谢特点和营养治疗进展做一介绍,希望能对慢性肝病的临床营养干预有所启示。  关键词:慢性肝病;营养评估;治疗  引言  肝脏作为人体物质代谢的中心,参与糖、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和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对比CT与普通放射检查对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患者32例,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检查和普通放射检查,进行普通放射检查患者为普通组,进行CT检查患者为CT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诊断结果、诊断肺结核、肺癌、肺部炎症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CT组诊断准确率为96.875%,普通组诊断准确率为72.12
期刊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输注FFP对PT轻度增高(PT<13秒或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2.0)住院病人影响的大规模协作研究。因为这些轻度异常在住院病人中非常普遍,大部分FFP都被用于这些病人。只有一篇文章观察了FFP输注对22例PT轻度延长、1NR值在1.1~1.6病人的影响。此组病人输注了平均1.9单位FFP,Holland及其同事注意到INR值没有显著改变。我们前瞻性评估了大量病人输注FF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及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15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ICU医院感染患者1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CU的医院感染率为:30%,显著高于同期的医院平均感染率4.35%。医院感染中以老年患者居多;感染部位占前三位的是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基础疾病以糖尿病、恶性肿瘤及消化道疾病的感染率最高;并与侵袭性操作、机体抵抗力下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对慢阻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共有106例慢阻肺患者,在随机双盲法分配下,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每组各53例,对单一组患者采用特布他林治疗,对联合组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FVC)及疗效。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2.45%,FEV1/FVC(65.03±4.10)%,优于单一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9.25%,FEV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质量环在口腔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两组接受质量环法培训模式管理为实验组,比较前后培训效果。实验组口腔医师理论知识、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带教老师及患者对其满意度上升;带教老师带教水平及积极性也提高。  关键词:质量环法;口腔医师;规范化培训  质量环理论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威廉·爱德华·戴明提出,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
期刊
摘要:作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康复评定学越来越受到相关医药学校的重视,特别是在对本科生相关专业知识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随着教学过程和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大学课堂中进一步引入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如何在课上将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结合起来,进一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33例肝癌患者的40个肿块接受了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RFA的治疗效果,并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治疗后,直径2.5cm的肿瘤常在原穿刺点旁1~1.5cm处反复布针,多点交叠消融,最终在超声检测中见到肿瘤完全变为强回声,消融范围超过肿瘤直径1cm以上,最大限度地毁损病灶。炭化针道后退针,以降低发生出血和针道转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