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政课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其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强调理论性,又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凸显其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存在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增加“走出去”的经验,全面探索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路径,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实践性;统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面系统地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要求,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既鼓舞了斗志,又感到任重道远。在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这一论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也是其必然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都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途径,尝试创新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尽管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
(一)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现状,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思政课时较紧张,实践教学的时间更加不足。在这些因素制约下,大多学校采用大班教学、合班教学。我们的教师不仅教学任务重,有的还兼有行政工作,压力大。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匮乏也是制约改革的一环,受到场地、经费、学生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也很难顺利开展。此外,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顶层设计,认识的战略高度不够到位,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零散,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2]
(二)教学考核上重理论轻实践效果的评价
随着思政课不断推进深化改革,面对当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思政课考核有的仍然仅仅以理论知识的效果来作为评价考核教学成果的指标。教学考核上忽视了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一方面致使教师不愿意多花时间在实践教学的创新上,另一方面期末考查通过写论文、试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就能获得较好的成绩,最终理论知识没有内化为行为素养,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客观地进行评价,值得我们思考。
(三)思政课教师职业定位不清晰
其实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都或多或少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的现象。一方面,有的思政课教师在职业定位上往往把自己简单地等同于一般公共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更新知识,不能结合社会热点,不能解决学生关切问题。理論教学分析讲授不够透彻,认为思政课主要是意识形态灌输课,以说教为主,不需要理论性。还有部分教师理论素养不强,没有读过或者没有读透经典理原著,不做或者没有深入地做学术研究。另一方面,说到实践教学,有部分人并未从根本上理解实践的意义,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突出实践,要完全与课堂教学区别开,才能称得上“实践教学”。导致在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改革创新过程中,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方法和环节的设计上,片面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而忽视了理论的分析。有的人认为只要学生参观了红色教育基地、观看了相关视频电影,上交了心得体会,这就是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殊不知这些形式如果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其中,最终也只是流于形式,对学生没有太大的收获和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内涵
(一)思政课的理论性
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思政课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系统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教学内容,既要深刻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内涵,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层层递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做好教学设计。思政课的理论性除了建立在教师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还要讲政治、讲情怀、讲创新。讲政治,就是要讲政治知识,从而树立科学信仰,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更强的政治意识。讲情怀,就是要讲家国情怀,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入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中。讲创新,就是要常教常新,立足理论发展前沿,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传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只有讲政治、讲情怀、将创新,这样的思政课才具有魅力的,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信仰。
(二)思政课的实践性
实践性一方面指理论要来源于实践,要关注到现实层面的需求,解决人民实际的生活问题。[3]因此思政课的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前沿,及时更新教学教材内容。例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这门课程里第八章到第十四章的内容,就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另一方面理论反过来要能够指导实践,让正确的理论为人民指明前进方向。思政课的理论学习,正是为了更好的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理论不是一层不变的,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思政课的教学要因时因地变化,例如大一大二的学生和大三大四的学生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有所区别,大一大二学的学生实践教学上采用的往往是通用的形式如观后感、参观教育基地等;大三大四的学生则经过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在实践教学上就可以考虑结合专业特色去设计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挖掘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组织爱国主义主题班会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依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4]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不乏有先进的理念和优秀的文化。众所周知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想来源。“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这是最早提到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文字。先辈们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认识,在这里就可窥见一斑了。随后,越来越多的人讨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孔子“学而知之”“知先后行”,程颐说“理论是实践之‘本’,理论决定实践”;朱熹寻找二者的平衡,强调“知先行后”;王阳明的“致良知”,王夫之的“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等等,都是历史上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的讨论。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我们今天所探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则改革就是无根之木,落不到实处。而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问。“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正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在实践中去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对事物的认识必然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不断循环往复,探索真理。认识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归去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兴国必先强师”,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我们都知道讲好思政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的个人能力素养会直接体现在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上。由于这门课的特殊性,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要熟知社会经济发展大势,要了解国际社会发展形势,要结合“四史”等相关知识,教学案例要及时更新,进而才能有能力去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就迫切需要思政课教师增加社会阅历,提高实践能力,善于将国内外事件、案例、素材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解答学生的疑惑,增强理论说服力,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四)遵循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必然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到求知需求是个体探索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需求,它构成了个体了解、认知事物的内在动力。大学生们正处于生理上接近成熟,心理上智力发展走向成熟,辩证逻辑思维趋于完善,自我意识增强,情绪情感日益丰富的特殊阶段。思政课需要依据学情,依据大学生渴望获取知识和体现个体价值这一成长规律来开展教学,正确看待大学生现实需求。[6]如果只靠单纯的理论讲解或者灌输式的教育,那么思政课将无法很好的实现立德树人。因此,坚持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改革方向,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有现实感,更加亲和有说服力,进而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五)思想政治理論课的应有之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代史发展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而这些教学内容并不是空想出来的,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同时,思政课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它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这一是重担本身就具有极其鲜明的实践性。
四、探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发挥思政小课堂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做出的思政课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思政课理论讲授是基础,但又不能单纯讲理论,要改变单纯由教师讲的方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课堂互动环节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如此,既突出了理论性,又能够提高趣味性,让学生听得进去,想得明白,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理性看待世界局势。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内的实践教学,进一步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将专题讨论、情景剧表演、辩论赛、读书会等形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例如,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举办读书会;计算机、多媒体、新闻专业的学生,可以拍摄微电影;历史专业的学生,可以表演历史情景剧;法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辩论赛等。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及学习基础,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的技术优势,在“互联网+”时代,利用好“三微一端”、抖音短视频平台、学习通、课堂派等平台。例如,打造名师工作室,运营思政课微信公众号,录制思政精品课程,大学生“同上一堂课”等。我们应该将课堂延伸出去,线上线下全覆盖,构建立体的思政课堂教学。
除此之外,日常的课堂实践环节还可以参考以小组为单位主题手抄报制作、看相关主题电影写观后感、分享新闻话题和时政热点、大学生讲思政课、网上重走长征路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
(二)利用好社会大课堂
要利用好社会这个大课堂,以理论说服人。事实上,现实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教学内容。比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抗击疫情等,通过了解自己的国家,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还要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课堂外的实践教学要结合本地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有着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历史,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遗址。全省有2502个红色文化遗址,其中漳州市共有革命遗址173个。除了红色资源外,漳州还造就了谷文昌精神、红军革命精神、龙江大局精神、110服务精神、女排拼搏精神等,可以把当地的纪念馆、纪念陵园、名人旧居故居等教育基地连成线形成面,打造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实际,去开发和研究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校本课程。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所学专业,与各类产业企业合作,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倡导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7]在实践形式上,不能局限于参观、调研,积极创造教师现场教学的机会,适时地将热点问题研究、下乡脱贫攻坚、优秀校友访谈、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运用起来,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心理认同感。
(三)增加教师“走出去”的实践经验
要保持思政课教学长久的活力,教师自身的修养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只是埋头理论讲解,必然无法吃透教材,无法将思政课讲得生动有趣,无法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无法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因此,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自己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研修培训。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参观研修。近的来说,例如,可以组织教师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谷文昌纪念馆、廖俊波纪念馆等地实践研修。远的来看,例如,可以到井冈山、嘉兴南湖等地学习培训。实地参观考察,可以增加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实践阅历,获得深切感受和认识,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可以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开讲座,以理论的透彻性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参加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梁伟业.论“八个相统一”与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的融合[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70):71.
[3]靳泽宇,周福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09):13.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6]冯刚,张欣.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統一的价值意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78.
[7]李庆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6):98.
责任编辑 朱芊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实践性;统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面系统地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要求,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既鼓舞了斗志,又感到任重道远。在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这一论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也是其必然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都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途径,尝试创新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尽管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
(一)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现状,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思政课时较紧张,实践教学的时间更加不足。在这些因素制约下,大多学校采用大班教学、合班教学。我们的教师不仅教学任务重,有的还兼有行政工作,压力大。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匮乏也是制约改革的一环,受到场地、经费、学生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也很难顺利开展。此外,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顶层设计,认识的战略高度不够到位,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零散,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2]
(二)教学考核上重理论轻实践效果的评价
随着思政课不断推进深化改革,面对当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思政课考核有的仍然仅仅以理论知识的效果来作为评价考核教学成果的指标。教学考核上忽视了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一方面致使教师不愿意多花时间在实践教学的创新上,另一方面期末考查通过写论文、试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就能获得较好的成绩,最终理论知识没有内化为行为素养,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客观地进行评价,值得我们思考。
(三)思政课教师职业定位不清晰
其实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都或多或少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的现象。一方面,有的思政课教师在职业定位上往往把自己简单地等同于一般公共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更新知识,不能结合社会热点,不能解决学生关切问题。理論教学分析讲授不够透彻,认为思政课主要是意识形态灌输课,以说教为主,不需要理论性。还有部分教师理论素养不强,没有读过或者没有读透经典理原著,不做或者没有深入地做学术研究。另一方面,说到实践教学,有部分人并未从根本上理解实践的意义,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突出实践,要完全与课堂教学区别开,才能称得上“实践教学”。导致在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改革创新过程中,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方法和环节的设计上,片面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而忽视了理论的分析。有的人认为只要学生参观了红色教育基地、观看了相关视频电影,上交了心得体会,这就是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殊不知这些形式如果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其中,最终也只是流于形式,对学生没有太大的收获和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内涵
(一)思政课的理论性
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思政课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系统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教学内容,既要深刻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内涵,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层层递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做好教学设计。思政课的理论性除了建立在教师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还要讲政治、讲情怀、讲创新。讲政治,就是要讲政治知识,从而树立科学信仰,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更强的政治意识。讲情怀,就是要讲家国情怀,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入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中。讲创新,就是要常教常新,立足理论发展前沿,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传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只有讲政治、讲情怀、将创新,这样的思政课才具有魅力的,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信仰。
(二)思政课的实践性
实践性一方面指理论要来源于实践,要关注到现实层面的需求,解决人民实际的生活问题。[3]因此思政课的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前沿,及时更新教学教材内容。例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这门课程里第八章到第十四章的内容,就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另一方面理论反过来要能够指导实践,让正确的理论为人民指明前进方向。思政课的理论学习,正是为了更好的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理论不是一层不变的,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思政课的教学要因时因地变化,例如大一大二的学生和大三大四的学生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有所区别,大一大二学的学生实践教学上采用的往往是通用的形式如观后感、参观教育基地等;大三大四的学生则经过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在实践教学上就可以考虑结合专业特色去设计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挖掘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组织爱国主义主题班会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依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4]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不乏有先进的理念和优秀的文化。众所周知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想来源。“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这是最早提到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文字。先辈们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认识,在这里就可窥见一斑了。随后,越来越多的人讨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孔子“学而知之”“知先后行”,程颐说“理论是实践之‘本’,理论决定实践”;朱熹寻找二者的平衡,强调“知先行后”;王阳明的“致良知”,王夫之的“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等等,都是历史上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的讨论。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我们今天所探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则改革就是无根之木,落不到实处。而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问。“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正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在实践中去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对事物的认识必然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不断循环往复,探索真理。认识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归去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兴国必先强师”,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我们都知道讲好思政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的个人能力素养会直接体现在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上。由于这门课的特殊性,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要熟知社会经济发展大势,要了解国际社会发展形势,要结合“四史”等相关知识,教学案例要及时更新,进而才能有能力去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就迫切需要思政课教师增加社会阅历,提高实践能力,善于将国内外事件、案例、素材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解答学生的疑惑,增强理论说服力,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四)遵循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必然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到求知需求是个体探索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需求,它构成了个体了解、认知事物的内在动力。大学生们正处于生理上接近成熟,心理上智力发展走向成熟,辩证逻辑思维趋于完善,自我意识增强,情绪情感日益丰富的特殊阶段。思政课需要依据学情,依据大学生渴望获取知识和体现个体价值这一成长规律来开展教学,正确看待大学生现实需求。[6]如果只靠单纯的理论讲解或者灌输式的教育,那么思政课将无法很好的实现立德树人。因此,坚持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改革方向,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有现实感,更加亲和有说服力,进而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五)思想政治理論课的应有之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代史发展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而这些教学内容并不是空想出来的,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同时,思政课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它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这一是重担本身就具有极其鲜明的实践性。
四、探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发挥思政小课堂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做出的思政课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思政课理论讲授是基础,但又不能单纯讲理论,要改变单纯由教师讲的方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课堂互动环节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如此,既突出了理论性,又能够提高趣味性,让学生听得进去,想得明白,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理性看待世界局势。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内的实践教学,进一步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将专题讨论、情景剧表演、辩论赛、读书会等形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例如,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举办读书会;计算机、多媒体、新闻专业的学生,可以拍摄微电影;历史专业的学生,可以表演历史情景剧;法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辩论赛等。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及学习基础,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的技术优势,在“互联网+”时代,利用好“三微一端”、抖音短视频平台、学习通、课堂派等平台。例如,打造名师工作室,运营思政课微信公众号,录制思政精品课程,大学生“同上一堂课”等。我们应该将课堂延伸出去,线上线下全覆盖,构建立体的思政课堂教学。
除此之外,日常的课堂实践环节还可以参考以小组为单位主题手抄报制作、看相关主题电影写观后感、分享新闻话题和时政热点、大学生讲思政课、网上重走长征路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
(二)利用好社会大课堂
要利用好社会这个大课堂,以理论说服人。事实上,现实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教学内容。比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抗击疫情等,通过了解自己的国家,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还要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课堂外的实践教学要结合本地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有着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历史,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遗址。全省有2502个红色文化遗址,其中漳州市共有革命遗址173个。除了红色资源外,漳州还造就了谷文昌精神、红军革命精神、龙江大局精神、110服务精神、女排拼搏精神等,可以把当地的纪念馆、纪念陵园、名人旧居故居等教育基地连成线形成面,打造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实际,去开发和研究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校本课程。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所学专业,与各类产业企业合作,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倡导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7]在实践形式上,不能局限于参观、调研,积极创造教师现场教学的机会,适时地将热点问题研究、下乡脱贫攻坚、优秀校友访谈、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运用起来,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心理认同感。
(三)增加教师“走出去”的实践经验
要保持思政课教学长久的活力,教师自身的修养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只是埋头理论讲解,必然无法吃透教材,无法将思政课讲得生动有趣,无法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无法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因此,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自己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研修培训。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参观研修。近的来说,例如,可以组织教师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谷文昌纪念馆、廖俊波纪念馆等地实践研修。远的来看,例如,可以到井冈山、嘉兴南湖等地学习培训。实地参观考察,可以增加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实践阅历,获得深切感受和认识,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可以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开讲座,以理论的透彻性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参加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梁伟业.论“八个相统一”与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的融合[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70):71.
[3]靳泽宇,周福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09):13.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6]冯刚,张欣.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統一的价值意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78.
[7]李庆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6):98.
责任编辑 朱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