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年风俗的意蕴,实在是成年后才慢慢领略的。
儿时的巴望过年,其实是出于一种懵懂中的被煽惑;真到了过年,规矩太多,大受拘束,也说不上有多么愉快。一年到头才做上一件新衣服,母亲时时叮嘱,生怕弄脏弄破了;不能随便开口,惟恐诌出什么不吉利的话来,败了一年的好兆头。客人来了,须装模作样地讲大人话;外出拜年就更不用说,一举一动都是家中调教好了的。吃饭也有许多讲究,看着一桌鱼肉蛋菜不能乱动筷子,要跟着大人说“年饱”,实则眼饱肚中饥,只好见缝插针地去摸点零食。所以到了闹文革,写大字报刷大标语,动辄勒令年长的“牛鬼蛇神”们“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潜意识中,恐怕是隐含着一种报复的快意。
下乡插队,离家虽不过一百多公里,然而咫尺天涯,能巴望的只有一年一度的团聚。可为了表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意志坚定,响应号召留在农村过“革命化的春节”,曾几年没有回家。一个人孤零零地枯守异乡,独对贫困,回想起环绕在父母膝前的日子,那是何等的幸福!普希金说,过去了的苦难会变成幸福的回忆,其实过去了的欢悦,往往也是在回忆中才体会的。八年之后返城,父母垂垂老矣。此后自己也做了父亲。兄弟姊妹各自成家,难得相聚.这时才渐渐明白,为什么过年需要那么庄严的仪式感。
现今过年的仪式,似乎是从放鞭炮开始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抓住了春节最重要的风俗特征,区区二十八个字,就让浓郁的春节气氛跃然纸上,有景,有情,有意境,有哲理。然而,鞭炮偏又成了最令人纠结的年俗;为着鞭炮的准放与禁放,政策已经变动几番,争论更是持续数年。而今雾霾压华夏,鞭炮也经专家们论证,成了罪魁祸首之一。我已多年不放鞭炮,但仍坚持认为,官家的鞭炮应禁,商家的鞭炮可禁,平民百姓则该有过年放鞭炮的权利。
退回三十年前,鞭炮不过是来去匆匆的过客。持久而漫长、一声声唤醒了年的意识的,其实是舂米声。
过年期间不可或缺的美食,年糕和元宵,皆是糯米粉所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把糯米淘净,泡酥,拿到舂房去舂成米粉。舂米时响动很大,有如劳作者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吭吭”声,一条街都能听得到;临近春节的几天,简直通宵达旦,人们也没有怨言,把它当成了迎年的伴奏。除夕的傍晚,这延续十多天的声音突然消失,街面上一时静得让人心里发空。一年的艰辛劳作真的结束了吗?围坐在团年饭桌边的人们,心里纠结的,多还是旧年的印迹。直到午夜,鞭炮来接班,细碎热烈跳跃,如同无忧无虑孩童的嬉闹,引逗出漫天的轻松欢快。人们似乎也才相信,新年,真的来了。
人生聚散无常,所以过年的团聚就格外为人所重。古代饮屠苏酒的年俗,转化成除夕夜的团圆饭,又称团年饭、合家欢。《红楼梦》五十三回写贾府除夕聚饮,“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以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这合欢宴算不得丰盛,有趣的是各样酒食都有个吉利名号。年夜饭的菜肴,多用果点冷盘,以便于饮酒,或八样、或十二样、或十六样,必取双数;桌中置火锅,既有围桌取暖之利,又可以随意烫食菜肴,俗称暖{呙。而无论菜肴摆几样,有两样是万万不可少的。一样是一条整鲢鱼,以为“年年有余”之吉兆,从上桌到终席,谁都不许动筷子;另一样则可以尽量吃,便是十锦菜。
什锦菜,实即炒蔬菜,讲究的是将最平常不过的蔬菜,炒出一盆花团锦簇的美食来。
三十年前,冬令的蔬菜供不应求,精明的主妇今天藏下半截香藕,明天攒下两根萝卜,到除夕怎么也得凑个十几样才行。红红火火的胡萝卜,橙黄的酱姜瓜,老黄的金针菜,淡黄的土豆,青黄的腌菜心,紫包菜,翠芹菜,碧芫荽,黑木耳,白藕片,玉色的茨菇和春笋;米色的粉丝和面筋……黄豆芽是不可少的,以其形似如意,美其名为如意菜,干马齿苋称安乐菜,菠菜也是不可少的,它除了绿叶,还有一个红头。南京人不善吃辣,更艳的红辣椒只能做点缀。豆类是个大家族,干张,豆腐果,五香干,全都要细细地切成丝或丁,是蔬菜中最有咬嚼的内容。黄豆也可以入菜,如果能加几粒花生米,就是奢侈了。
名色菜蔬搭配得当,还须刀工细巧,有色有型,才能清新悦目。分锅炒好后,再拌到一起,淋上点麻油,那个香!每顿饭搛出一盘来,都能让家人吃得有滋有味。
回想那年月,孩子的新衣也少有色彩的变化。年的五彩缤纷,就落在主妇们精心炒制的十锦菜中了。
儿时的巴望过年,其实是出于一种懵懂中的被煽惑;真到了过年,规矩太多,大受拘束,也说不上有多么愉快。一年到头才做上一件新衣服,母亲时时叮嘱,生怕弄脏弄破了;不能随便开口,惟恐诌出什么不吉利的话来,败了一年的好兆头。客人来了,须装模作样地讲大人话;外出拜年就更不用说,一举一动都是家中调教好了的。吃饭也有许多讲究,看着一桌鱼肉蛋菜不能乱动筷子,要跟着大人说“年饱”,实则眼饱肚中饥,只好见缝插针地去摸点零食。所以到了闹文革,写大字报刷大标语,动辄勒令年长的“牛鬼蛇神”们“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潜意识中,恐怕是隐含着一种报复的快意。
下乡插队,离家虽不过一百多公里,然而咫尺天涯,能巴望的只有一年一度的团聚。可为了表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意志坚定,响应号召留在农村过“革命化的春节”,曾几年没有回家。一个人孤零零地枯守异乡,独对贫困,回想起环绕在父母膝前的日子,那是何等的幸福!普希金说,过去了的苦难会变成幸福的回忆,其实过去了的欢悦,往往也是在回忆中才体会的。八年之后返城,父母垂垂老矣。此后自己也做了父亲。兄弟姊妹各自成家,难得相聚.这时才渐渐明白,为什么过年需要那么庄严的仪式感。
现今过年的仪式,似乎是从放鞭炮开始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抓住了春节最重要的风俗特征,区区二十八个字,就让浓郁的春节气氛跃然纸上,有景,有情,有意境,有哲理。然而,鞭炮偏又成了最令人纠结的年俗;为着鞭炮的准放与禁放,政策已经变动几番,争论更是持续数年。而今雾霾压华夏,鞭炮也经专家们论证,成了罪魁祸首之一。我已多年不放鞭炮,但仍坚持认为,官家的鞭炮应禁,商家的鞭炮可禁,平民百姓则该有过年放鞭炮的权利。
退回三十年前,鞭炮不过是来去匆匆的过客。持久而漫长、一声声唤醒了年的意识的,其实是舂米声。
过年期间不可或缺的美食,年糕和元宵,皆是糯米粉所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把糯米淘净,泡酥,拿到舂房去舂成米粉。舂米时响动很大,有如劳作者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吭吭”声,一条街都能听得到;临近春节的几天,简直通宵达旦,人们也没有怨言,把它当成了迎年的伴奏。除夕的傍晚,这延续十多天的声音突然消失,街面上一时静得让人心里发空。一年的艰辛劳作真的结束了吗?围坐在团年饭桌边的人们,心里纠结的,多还是旧年的印迹。直到午夜,鞭炮来接班,细碎热烈跳跃,如同无忧无虑孩童的嬉闹,引逗出漫天的轻松欢快。人们似乎也才相信,新年,真的来了。
人生聚散无常,所以过年的团聚就格外为人所重。古代饮屠苏酒的年俗,转化成除夕夜的团圆饭,又称团年饭、合家欢。《红楼梦》五十三回写贾府除夕聚饮,“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以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这合欢宴算不得丰盛,有趣的是各样酒食都有个吉利名号。年夜饭的菜肴,多用果点冷盘,以便于饮酒,或八样、或十二样、或十六样,必取双数;桌中置火锅,既有围桌取暖之利,又可以随意烫食菜肴,俗称暖{呙。而无论菜肴摆几样,有两样是万万不可少的。一样是一条整鲢鱼,以为“年年有余”之吉兆,从上桌到终席,谁都不许动筷子;另一样则可以尽量吃,便是十锦菜。
什锦菜,实即炒蔬菜,讲究的是将最平常不过的蔬菜,炒出一盆花团锦簇的美食来。
三十年前,冬令的蔬菜供不应求,精明的主妇今天藏下半截香藕,明天攒下两根萝卜,到除夕怎么也得凑个十几样才行。红红火火的胡萝卜,橙黄的酱姜瓜,老黄的金针菜,淡黄的土豆,青黄的腌菜心,紫包菜,翠芹菜,碧芫荽,黑木耳,白藕片,玉色的茨菇和春笋;米色的粉丝和面筋……黄豆芽是不可少的,以其形似如意,美其名为如意菜,干马齿苋称安乐菜,菠菜也是不可少的,它除了绿叶,还有一个红头。南京人不善吃辣,更艳的红辣椒只能做点缀。豆类是个大家族,干张,豆腐果,五香干,全都要细细地切成丝或丁,是蔬菜中最有咬嚼的内容。黄豆也可以入菜,如果能加几粒花生米,就是奢侈了。
名色菜蔬搭配得当,还须刀工细巧,有色有型,才能清新悦目。分锅炒好后,再拌到一起,淋上点麻油,那个香!每顿饭搛出一盘来,都能让家人吃得有滋有味。
回想那年月,孩子的新衣也少有色彩的变化。年的五彩缤纷,就落在主妇们精心炒制的十锦菜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