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游九侯山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lyiw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下了几个月,还在下。几个月来郁闷没法出去旅游,但却阻挡不了我们来九侯山的心。五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天气稍稍转好,我们汕头作家协会一行人便应邀来到风光秀丽的九侯山采风。对于九侯山,我并不陌生,去年大约这个时候,我就来过一次九侯山,对九侯山的原始自然风光记忆犹新,今天故地重游,又和一大帮作家朋友,谈笑风声,心情别有一番滋味。
  九侯山位于闽南诏安县金星乡,据传“九侯山”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大禹治水的年代,有一乌龙在这里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大禹派九个子孙前来治理。经过一场苦战,终于降服乌龙,而九位英雄也化作了九座山峰,后百姓感恩奏请大禹给九位英雄封侯,于是,这座山就叫做九侯山。潮汕和闽南本是同根,在我看来,这里的地貌和汕头的龙泉岩旅游区地貌没啥两样,只是于此的石头更奇特更壮观,于此的水更清更蓝,于此的植被更茂更绿。雨后,空气格外清新,一阵风徐徐吹过,我情不自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不舍得浪费这天然氧吧里的负离子。她在雨水洗刷过,没有一点尘埃,没有一丝浮夸,如此安静,如此清晰。平日里于喧嚣的城市呆久了,总会觉得四肢麻木,偶离开钢筋水泥筑成的四方盒子里,奔疲于此,却是另—番爽快之感觉。
  “岫幌蔽天开,九侯迎客来。”天开,为九侯大天开,如同天地开了一扇门,此门四面来风,通透无比,实为避暑佳所。今尚存门臼,门槛,门壁,就是没有门,正是空门。“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抑或是佛禅的真谛。蔽可理解为岫幌倚天开,岫幌为岫幌石,倚天开门前方而立,言此石如一门帘,遮挡着好景天成的天开门,是为藏景。当我们站在“九侯名山”留影拍照时,哪曾想到,这里还藏着一个天然山门呢。其实不然,于岫幌天开的正前方,亦有“九侯名山”早早立于此,迎接八方来客。置身于岫幌天开,仿若进入仙家门府,突感云雾缭绕,岫幌挽起,何等迷幻微妙,而此门正是空门,当我踏足进来,是否我也遁入空门之中?“天开通幽微,情侣永相随。”隋侣即情侣龟,很久很久以前,南海有一对乌龟,相依相随,到九侯山游山玩水。夫妻俩恩爱缠绵,乐不思归,久而化成石头,人称“情侣龟”。“情侣龟”一前一后,相互追逐嬉闹,如今化为石头,历经万年风吹雨打,相互厮守,终将也不会分开。而使我疑惑的是,天开为空门,踏过天开即进入空门,为何如此恩爱的场景却是在进入天开的第一道景观。难道永世不灭的佛,也是想让这对石头,经历万万年而顿悟。
  “灵禅赏清雅,花瓶观自在。”灵禅即九侯禅寺,九侯禅寺始建于唐朝,是闽粤佛教祖庭之一。唐咸亨年间,禅宗六祖惠能携衣钵南遁,隐于佛洞。一时法喜充满,知日后必成祥林。后嘱其弟子怀让一路向东,遇龙则止,遇侯则藏。怀让至九侯山,鼎建九侯祥寺。南宋绍熙二年,朱熹来此讲学。宋淳祐五年(1245),五台山第九代祖思齐法师重开山。元大德十一年(1307),潮州高僧无碍于此弘化,功德圆满,御赐锦斓袈裟。明万历年间,宰辅李九五向皇帝拨款重修。明末,大儒黄道周、民族英雄郑成功、天地会创始人释道宗先后至寺礼佛。近年,四方信众发愿重修,千年古刹焕然一新。灵禅景观典雅,依山傍水,后有六祖洞山盾靠,远看,六祖洞“佛”字居灵禅正中上方,山上树木葱葱郁郁,绿遍山头,
  唯灵禅之颜色与六祖“佛”为红色,可谓“绿遍山头红斗艳。”其实在佛家当中,讲究的是“和”,根本无“斗”字,“斗”字用于此似乎太大不违了,那我门就把它理解为大自然最根本的颜色体现,而不是真正意义上为了突出红色的醒目。灵禅香火旺盛,每天成千上万计红男绿女骆驿不绝来此顶礼,是为各自心愿。而我却于灵禅左手边禅厅当中发现两幅墨宝,一为盲人一笔所著之荷花,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并赋有“千点荷声先报雨,一林竹影剩分凉。”一为家乡龙泉岩青云禅寺送来之开光志庆之对联。突感同行间的交流甚为密切,特别看到是家乡送来的,甚为欣喜。灵禅前方为半亩方塘,方塘上方是妙然桥,池水清澈如明镜,带有亦蓝亦绿亦渐变,让来此之人都忘却了疲惫,赶紧蹲足于此拍个相,沾点灵气。观自在菩萨的雕像于半亩方塘左手方,手中宝瓶向池中滴洒甘露,池水如此之美,是否正缘于此。花瓶观自在,花瓶即花瓶石,于灵禅后方不远处,花瓶石相传为观音菩萨的玉露净瓶所化。因石上长树,远望如净瓶簪花而得名。树曰高山榕,树龄干余年。此石名列中国“十大奇石”之三,被譽为“最有生命力的石头”,乃九侯山第一胜景。更令人称奇的是花瓶石下也有一株高山榕,也长在石头上。大小榕树有一个奇特现象:一株生长,—株收藏,一年有两个轮回,人称“阴阳树”。诗曰:大小高山榕,共生岩石上。一年两轮回,阴阳互消长。
  “天柱显奇崛,玉玺呈瑞霭。”九侯山除了秀,奇特外,石头更显威武。天柱即天柱峰,天柱峰是景区内最为雄壮的山峰。远观,如“生命之根”;近看,则像一须发飘逸的老寿星,岩石上,“顶天榕”向人展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玉玺为玉玺石,王玺本是九五至尊的像征,为威严之物,坐落于绿山之中,玉玺石底部呈现黄色,或因于此禅境之地居久,发出祥瑞之气,变得更加吉祥霭然。
  “风飞为谁立,尘无亦如来。”风飞即风动石,也叫飞来石,风动石立于香炉峰之巅,巍然屹立,风吹石动,令人叹为观止。其一年四季云雾缭绕,变幻莫测。从东看,似金龟;从西看,似轮船;从南看,似元宝,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天庭有一对仙童玉女,偷偷下凡,到九侯山幽会。天庭的值日神查到仙童玉女未在岗,巡至九侯山,见仙童玉女已私定终身。值日神命夫妻俩速到天庭认错。夫妻俩觉得凡间甚好,拒绝返天。玉皇大帝降旨:“三日之内,再不返天,定不轻饶!”夫妻俩说:“海枯石烂,永不变心!”三日后,托塔李天王把仙童玉女化成了两块石头,要把玉女石沉到海底,永不见天日,要把仙童石顶到高空,摔个粉身碎骨。玉女石降到海面时,无数只蝴蝶自发飞往海面,顶住玉女石,让玉女石立在海边,以见天日——就是东山的风动石;仙童石升到半空时,无数只大雁自发飞往高空,按住仙童石——就是九侯山的风动石。如来即如来神掌石,如同如来佛祖稳稳当当地坐于山中。曾几何时,风飞仙童石,似坠非坠,却始终还在为谁守立于此;曾几何时,风飞仙童石,叩响着相思的声音,以求东山的玉女石遥之呼应,以解身居异地之苦;曾几何时,花非花,风非风,飞非飞,石非石;曾几何时,花开花谢几分愁,春来春去几丝忧,人来人往几回首,缘起缘灭白了头。曾踏过天开空门,又来此风飞之境,试问:我的心也如风飞般动了吗,是石动还是心在动?谁能不为这凄美所感动,不为之所动容。如来石却始终禅定,视一切如尘埃,是动非动,是空非空也,是即空;空即是,心不动则不为之所动。不动亦无尘,尘无亦如来,心也。
  “胜景美如画,谁人匠心裁。”游完了九侯山,风光还是那么天然秀美,而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是与非的争辩中,既是游玩,也就不便再为之争辩了,心也,存善即是,还是好好领略享受大自然美好的风光,至此,我也完成了一首诗:
  岫幌蔽天开,九侯迎客来。
  灵禅赏清雅,花瓶观自在:
  天柱显奇崛,玉玺呈瑞霭;
  风飞为谁立,尘无亦如来。
  再深深吸一口气,还是那么清新,振奋精神。
其他文献
何也的长篇小说《嘎山》(《雨花?中国作家研究》2017年第8期〈B〉)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见的,足以刷新我们以往的阅读经验,甚至产生颠覆性作用的小说文本。对于没有闽南地区生活经验,或者不熟悉闽南地域文化的读者,这种阅读也是一次艰难的跋涉过程。读通这本书诚属不易,读懂也非易事,要认识许多冷僻的汉字,熟悉并理解许多生奥的词汇,要接触诸多新鲜的、陌生的事物,阅读的进展会很慢,故事的许多细节、对话,需要
期刊
铜山水寨与台湾隔海相望,扼守着海上交通要冲,自古被视为“闽南海上锁钥”,自古具有重要的海防地位,为明代闽海五大水寨之一。《从征实录》《闽海纪要》《台湾外纪》等明清史籍均记载铜山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至今这里仍保存有明嘉靖五年(1326)巡海道蔡潮的“宦海恩波”和福建水师提督施德政的《横海歌》等石刻,以及郑成功训练水师的水操台、万军井等,成为明清时期闽南重要的军事要塞和文化集结地。  明洪武二十年(
期刊
汽车行驶在旧国道沿山坡而上,并不感觉山路的崎岖,行至半山腰,从车窗俯视,掩映在古树、葛藤、杂草之中的盘陀古道依稀可见,隐隐约约,时隐时现,或弯弯曲曲,或崎岖直上,真如古人所称“盘陀岭上几盘陀,攀藤附葛方能上。”  当我登临盘陀岭上的蒲葵关遗址,站在高高的漳浦驿楼残垣断壁上,抚今追昔,回望历史,凭吊先贤,一股历史的沧桑感在胸中翻滚。然而,令我驻足驰思的,不是东汉帝国与南越在梁山古战场的鼓角铮鸣、烽火
期刊
竹子,它没有牡丹的富丽,没有桃李的娇艳。然而,竹子坚韧不拔,潇洒多姿,蓬勃向上,备受人们喜爱。它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竹子虚心文雅,历来是高洁的象征,古人用“未出土时便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来称赞。  在闽南,竹子并不稀奇,每一处都洋溢着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气息。华安的竹种园有别样的风景,是全国品种最多,种属最全,功能最齐的竹类植物园,可以说是包容万千。1992
期刊
我第一次走进大山深处就是为了去探寻一座名为金马台的风水塔,触摸沉淀在历史深处的信仰的温度,感受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金马台位于诏安县秀篆镇河美村的霞秀公路边,暮春之初,群莺乱飞,车沿着霞秀公路蜿蜒前行,一路山环水绕,绿树葱茏。远处山岚深处袅袅的薄雾轻轻地飘拂着,仿佛笼罩着轻纱的梦,黄莺清脆婉转的歌声唤醒了晨曦。太阳一会羞涩地躲到云朵的身后,一会又调皮地露出灿烂的笑脸,天光云影,相映成趣。山顶一股
期刊
“家家捣米作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闽南以及地相近、缘相亲、语相通、俗相同的台湾,冬至是个情味浓烈,很受人们重视的传统节日。在两岸同胞心目中,过冬至犹如小过年,冬至过完,春节的脚步就款款而来了。故有民谚:“冬至大如年”“年夜没返没某(妻),冬至没返没祖”,意思是出外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争取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两岸冬至的共同节俗就是吃冬至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便忙开磨米
期刊
一  在闽南华安,有座小山丘,坐落于秀美宜人的九龙江下游江畔,山不高,树葱茏。密林掩映下,有座神奇而古老的兵寨建筑,屹立山中,隐约可见。寨上一间平房的厅堂里,悬挂一位将军画像。将军浓眉大眼,身材魁梧,玉树临风,头戴一顶熟铜狮子盔,脑后镶嵌一颗红缨;身披一副铁叶攒成的铠甲,腰系一条镀金兽面束带;右手插腰,左手紧握青铜宝剑,目光眸利有神,显得威武雄壮。从画像的题词中得知,这位将军就是南宋末年江苏淮阴总
期刊
山的那边,是海。人类总有一种天性,想要去追寻那地平线的尽头,那遥远的天边海边,是否有我们所向往的未知而神秘的一切。  现在我就站在山中的一个安静的古渡口。人不多,渡口有一株巨大的榕树,据说已有二百多年的树龄,老榕遮天蔽日,华盖般把整个渡口都盖住了,许多渡口都有榕树,其实这就是一个天然的候船室。如今渡口边停了几条无人的小木船,夏日的午后,在水面上微微荡漾,显得有些落寞。这是一个遗存在华安县新圩镇的古
期刊
“百尺高梧,称得起一轮明月;  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雪逞风威,白占田园能几日;  云从雨势,黑漫大地没多时。”  我有梦一朵,长在苍穹中,常有正义在,祥云上青天。  一座城,就有一座城隍庙;每座城隍庙,都有一个城隍神。相传,城隍为道教庙宇,城隍神即该城的保护神;“城”为城池,“隍”为干涸的护城河,均为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  翻开这深藏于历史的画卷,看它如何写就一场传奇。农历七月七,我
期刊
1924年。一个春寒料峭的傍晚,杨维铨身心疲惫地从日本东京回到家乡漳州。  杨维铨就是后来笔名叫杨骚的青年。他离开家乡已有6年半,他已由一个聪明顽皮的闭塞小城的少年家,成为一个受到新的思想文化洗礼和新文学浸润的青年人。这个青年人已经有新诗在上海发表,虽然无甚影响,但无疑受到极大的鼓励。这个青年人尝到了初恋的甘甜与痛苦,但不愿沉溺其中而企望有所追求。他以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写出了诗剧《心曲》,几年后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