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0月23日的伶仃洋上,从太平洋上灌入人工岛的海风,拍散不了建设者的豪情。历时9年,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全线贯通!
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公认为“当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仅岛桥隧集群工程就长达35.6公里,其重中之重——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全长5664米。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外海环境下的沉管隧道,是0!全世界已经建成的沉管隧道有一百多条,但埋得如此深、如此长的,这是第一条。国外媒体特别关注港珠澳大桥,其实就是因为一个字:“难”。
这个重担,落在了总工程师林鸣身上。作为曾经建造了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润扬大桥”的负责人,林鸣一夜未眠。
当时世界只有两条超过3公里的隧道,其中一座——韩国釜山巨济大桥在建设时,每一节沉管的安装,都是由56位欧洲专家从阿姆斯特丹飞到釜山帮助完成的。当林鸣带着团队来到釜山,向接待方诚恳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却被拒绝了。他们只能开着船,在距离大概三四百米的海面上,拍了幾张照片。随后,他们找了当时世界上沉管技术最好的一家荷兰公司,人家开了个天价:1.5亿欧元——约合15亿人民币!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妥协说:3亿人民币,能不能给我们提供最重要的、风险最大的这部分的支持。荷兰人戏谑地笑了笑,“我给你们唱首祈祷歌!”
谈崩之后,林鸣他们只剩下一条路可走:自主攻关!“即使我们的起步是零,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
但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需要将33节,每节重8万吨、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在水下50米深处,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其技术难度,堪比“海底穿针”。无数次的技术研讨会议,没日没夜的论证、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林鸣和他的团队就这样开启了铸就超级跨海通衢的逐梦之路。
2013年5月1日,历经96个小时连续鏖战,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终于成功安装。这是不平凡的96个小时,仿佛一个从来没有驾驶经验的新手司机,要把一辆大货车开上北京的三环、五环。为此,林鸣和他的团队,整整5天4夜没合上眼。这一举动,也填补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技术的空白!
然而,第一节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后面都可以简单复制,用林鸣的话说就是“工程建设就像走钢丝,每一步都是第一步”。在沉管安装的4年里,每天早上6点,林鸣召集项目人员分析此前的技术数据,安排下一步的安装工作。2013年底,正是第八节安装的关键时刻。林鸣因劳累过度鼻腔大出血,4天内实施了两次全麻手术,术后第七天,他就回到了现场指挥作战。10多年来,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林鸣都会像“钉子”一样,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地“钉”在工地。建设中的辛苦他谈得很少,但体型的变化暴露了一切:他瘦了整整40斤。
2017年5月2日,最后一节沉管安装完成。世界各大媒体都在为这项超级工程的完美落幕欢呼。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现场测量报告表明,“有16厘米”的偏差——16厘米,这对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其他建设者也确认没有问题。但林鸣说:“不行,重来!”
“这是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超级工程,”林鸣嗓子沙哑,一语中的,“如果不精调,你们甘心么?”所有建设者都穿上了绣有五星红旗肩章的工服。“我希望五星红旗能激起参战人员的使命感!”经过42小时的重调,偏差降到了不到2.5毫米,缩小了几十倍差距!
在外海沉管隧道技术被突破后,曾经开出天价的荷兰公司邀请林鸣进行技术交流,并主动升起中国国旗。荷兰沉管隧道专家汉斯·德维特说:“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超越了之前任何沉管隧道项目的技术极限。因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建设,中国从一个沉管隧道建设技术的相对弱国发展成为国际沉管隧道技术的领军国家之一。”
近40年的职业生涯里,61岁的林鸣走遍了大江南北,建起了众多桥梁。他喜欢汪国真的诗《我喜欢出发》:“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时代推着走到这一步的。是新时代让我们攀上了世界桥梁建设巅峰。”
这是一个交通建设者发自心底的声音。
热议锐评: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十多年的时间,林鸣走完了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最长、难度最大的“钢丝”。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建设者,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我建筑生涯的尖端梦想。我想,如果每个行业都能做一两个世界尖端梦,那么我们的国家就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普通吗?也许吧。可正是因为无数和他一样的普通建设者,他们勇于担当,敢于挑战,才有了如今大跨步向前迈进的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青年网)
素材运用:新时代的中国名片;我的中国梦;奋斗者的时代;不断出发的人生;勇气;意志;奉献;自主攻关;责任与担当……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钱江晚报》等)
编辑/华放 关晓星
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公认为“当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仅岛桥隧集群工程就长达35.6公里,其重中之重——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全长5664米。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外海环境下的沉管隧道,是0!全世界已经建成的沉管隧道有一百多条,但埋得如此深、如此长的,这是第一条。国外媒体特别关注港珠澳大桥,其实就是因为一个字:“难”。
这个重担,落在了总工程师林鸣身上。作为曾经建造了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润扬大桥”的负责人,林鸣一夜未眠。
当时世界只有两条超过3公里的隧道,其中一座——韩国釜山巨济大桥在建设时,每一节沉管的安装,都是由56位欧洲专家从阿姆斯特丹飞到釜山帮助完成的。当林鸣带着团队来到釜山,向接待方诚恳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却被拒绝了。他们只能开着船,在距离大概三四百米的海面上,拍了幾张照片。随后,他们找了当时世界上沉管技术最好的一家荷兰公司,人家开了个天价:1.5亿欧元——约合15亿人民币!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妥协说:3亿人民币,能不能给我们提供最重要的、风险最大的这部分的支持。荷兰人戏谑地笑了笑,“我给你们唱首祈祷歌!”
谈崩之后,林鸣他们只剩下一条路可走:自主攻关!“即使我们的起步是零,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
但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需要将33节,每节重8万吨、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在水下50米深处,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其技术难度,堪比“海底穿针”。无数次的技术研讨会议,没日没夜的论证、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林鸣和他的团队就这样开启了铸就超级跨海通衢的逐梦之路。
2013年5月1日,历经96个小时连续鏖战,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终于成功安装。这是不平凡的96个小时,仿佛一个从来没有驾驶经验的新手司机,要把一辆大货车开上北京的三环、五环。为此,林鸣和他的团队,整整5天4夜没合上眼。这一举动,也填补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技术的空白!
然而,第一节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后面都可以简单复制,用林鸣的话说就是“工程建设就像走钢丝,每一步都是第一步”。在沉管安装的4年里,每天早上6点,林鸣召集项目人员分析此前的技术数据,安排下一步的安装工作。2013年底,正是第八节安装的关键时刻。林鸣因劳累过度鼻腔大出血,4天内实施了两次全麻手术,术后第七天,他就回到了现场指挥作战。10多年来,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林鸣都会像“钉子”一样,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地“钉”在工地。建设中的辛苦他谈得很少,但体型的变化暴露了一切:他瘦了整整40斤。
2017年5月2日,最后一节沉管安装完成。世界各大媒体都在为这项超级工程的完美落幕欢呼。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现场测量报告表明,“有16厘米”的偏差——16厘米,这对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其他建设者也确认没有问题。但林鸣说:“不行,重来!”
“这是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超级工程,”林鸣嗓子沙哑,一语中的,“如果不精调,你们甘心么?”所有建设者都穿上了绣有五星红旗肩章的工服。“我希望五星红旗能激起参战人员的使命感!”经过42小时的重调,偏差降到了不到2.5毫米,缩小了几十倍差距!
在外海沉管隧道技术被突破后,曾经开出天价的荷兰公司邀请林鸣进行技术交流,并主动升起中国国旗。荷兰沉管隧道专家汉斯·德维特说:“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超越了之前任何沉管隧道项目的技术极限。因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建设,中国从一个沉管隧道建设技术的相对弱国发展成为国际沉管隧道技术的领军国家之一。”
近40年的职业生涯里,61岁的林鸣走遍了大江南北,建起了众多桥梁。他喜欢汪国真的诗《我喜欢出发》:“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时代推着走到这一步的。是新时代让我们攀上了世界桥梁建设巅峰。”
这是一个交通建设者发自心底的声音。
热议锐评: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十多年的时间,林鸣走完了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最长、难度最大的“钢丝”。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建设者,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我建筑生涯的尖端梦想。我想,如果每个行业都能做一两个世界尖端梦,那么我们的国家就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普通吗?也许吧。可正是因为无数和他一样的普通建设者,他们勇于担当,敢于挑战,才有了如今大跨步向前迈进的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青年网)
素材运用:新时代的中国名片;我的中国梦;奋斗者的时代;不断出发的人生;勇气;意志;奉献;自主攻关;责任与担当……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钱江晚报》等)
编辑/华放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