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最忌讳不公平。“一碗水端平”,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教育实践中,优生和差生不能平等享受老师对待的现象比比皆是:优生,因其成绩好,老师就偏爱,学习上开“小灶”,耐心辅导,勤于指点,真可谓尽职尽责;优生,因其表现好,老师就偏听偏信,多行方便。即使犯了错误,老师也尽量原谅,以至庇护。而差生呢?因其成绩差,老师就认为是“朽木不可雕”“天生的大笨蛋”“不可救药”,上课从不提问,课后更不过问,即使他们提出问题,也是草率回答,应付了事;差生,因其表现差,老师动辄讽刺挖苦,以至举起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大棒”,即使微小的过失也纠缠不放,甚至小题大作,大造舆论,致使学生在学校无法“立足”,游荡社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其结果,往往造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严重对立。优生优越感十足,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差生则严重自卑,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甚至破罐破摔。
子曰:仁者爱人。教师应该是“仁者”,对学生一视同仁,是指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虽然强调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但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依然是权威,是管理者,所以教师对学生施以“仁”,不但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怎样才算是对学生“一视同仁”?上一样的课,看一样的课本,做一样的练习,考一样的试,排一样的名次,叫不叫“一视同仁”?一样的循循善诱,一样的笑脸相迎,一样的“授之以渔”,叫不叫“一视同仁”?恰恰相反,学生闻道有先后,能力有高低,体质有强弱,兴趣有差异,如果追求绝对的“一样”,而忽视了个性的不同,用一把死的尺子衡量那些有血有肉、神采飞扬的学生“个体”,必然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从而产生种种问题。这并非“一视同仁”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一视同仁”是一种教育理念。余文森教授强调:“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人为中心。”学生年轻幼稚,生活经验不足,生理、心理都十分脆弱,但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老师的尊重,渴望老师的关爱和激励。当学困生遭遇学习困难时,老师不要歧视、奚落,应及时予以辅导,相信他也能理解、掌握知识;当顽皮的学生违反纪律时,老师不要粗暴斥责,要严肃教育,晓之以理,帮助他改正错误;当有学生遭受挫折时,老师不要冷漠,要用你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去细心呵护学生。不论是“贫困生”,还是家境阔绰的学生,不论是“学困生”,还是成绩优异的“尖子生”,不论是“班干部”,还是普通学生,都要以“生”为本,用无私的师爱甘露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使所有的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教学工作中,倘若不以 “生”为本,而是以“物”“名”“利”“权”为本,目中无“人”无“生”,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
“一视同仁”不是教学的方法,更不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技术性手段。在“一视同仁”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强弱施行不同的教育措施,追求人人有发展、时时有发展、处处有发展,让不同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不过需要声明的是,这种“区别对待”万万不能歪曲。那些按成绩编快慢班、按成绩排座位、按成绩给脸色、按成绩断言学生前途……等等,会距离“一视同仁”越来越远。
作者单位:廊坊市第五中学
子曰:仁者爱人。教师应该是“仁者”,对学生一视同仁,是指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虽然强调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但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依然是权威,是管理者,所以教师对学生施以“仁”,不但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怎样才算是对学生“一视同仁”?上一样的课,看一样的课本,做一样的练习,考一样的试,排一样的名次,叫不叫“一视同仁”?一样的循循善诱,一样的笑脸相迎,一样的“授之以渔”,叫不叫“一视同仁”?恰恰相反,学生闻道有先后,能力有高低,体质有强弱,兴趣有差异,如果追求绝对的“一样”,而忽视了个性的不同,用一把死的尺子衡量那些有血有肉、神采飞扬的学生“个体”,必然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从而产生种种问题。这并非“一视同仁”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一视同仁”是一种教育理念。余文森教授强调:“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人为中心。”学生年轻幼稚,生活经验不足,生理、心理都十分脆弱,但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老师的尊重,渴望老师的关爱和激励。当学困生遭遇学习困难时,老师不要歧视、奚落,应及时予以辅导,相信他也能理解、掌握知识;当顽皮的学生违反纪律时,老师不要粗暴斥责,要严肃教育,晓之以理,帮助他改正错误;当有学生遭受挫折时,老师不要冷漠,要用你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去细心呵护学生。不论是“贫困生”,还是家境阔绰的学生,不论是“学困生”,还是成绩优异的“尖子生”,不论是“班干部”,还是普通学生,都要以“生”为本,用无私的师爱甘露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使所有的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教学工作中,倘若不以 “生”为本,而是以“物”“名”“利”“权”为本,目中无“人”无“生”,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
“一视同仁”不是教学的方法,更不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技术性手段。在“一视同仁”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强弱施行不同的教育措施,追求人人有发展、时时有发展、处处有发展,让不同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不过需要声明的是,这种“区别对待”万万不能歪曲。那些按成绩编快慢班、按成绩排座位、按成绩给脸色、按成绩断言学生前途……等等,会距离“一视同仁”越来越远。
作者单位:廊坊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