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学校质量标准最终落实在人才培养上。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工学结合,开展“订单”培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统筹推进中高职衔接培养工作,走出了一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成功之路。实践中仍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55-0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江苏职业教育得到巨大发展,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已由最初的2个班级发展到现在100多个班级。学校一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建设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优化教学模式
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一直倡导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推行“三性五化七合一”的教改模式。“三性”即主体性、情感性、实践性。主体性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始终围绕学生愿学、能学、会学、乐学、学有成效展开,强调学生的自主训练,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情感性就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痴情、對课堂的热情、对实训的激情。让学生带着自信和成功进课堂、下车间;实践性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大实训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能力。
“五化”即教学环境企业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关系师徒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是指模仿工厂要求进行实习工场的建造和布置,在车间内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精神引入校园,采用企业的“5S”管理模式,让学生身临真正的工厂环境,迅速转换身份,以技术工人的角色实习。专业课程项目化是指把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变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项目可以是一种产品、一项工程、一个程序等实践性产品。如服装专业中一件衬衫的生产、一条裙子的制作就是一个项目,计算机专业的一个FLASH作品是一个项目,电子专业的一个霓虹灯的制作也是一个项目等。围绕项目,整合各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改变了原来先理论后实践造成的理论不懂、实训蛮干的不良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聚焦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成效显著。如在车工教学中,围绕阶台轴的生产这个项目整合了多门学科知识,学生在学生做一做、练一练、评一评、比一比的过程中就会很快掌握机械制图、公差配合、金属材料、刀具、车床、切削加工等多种实用知识,使自己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商务类专业、财经类专业多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学生模拟银行或企业财务室分组担任顾客、出纳、主办会计等角色进行课程学习;机电专业课程多采用实验室仿真教学法,通过模拟加工和设备组装,达到预期目标。另外,学校还采用案例教学法、操作训练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多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实现了在做中学、做中教,边做边学,融教学、求知、做事和技能提升于一体。
教学评价多元化是指针对以往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一个数控加工项目后,不仅要评价他生产的产品是否合格,还要从他的工作态度,工、量具的规范使用,与他人的合作、沟通、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多维评价,每次评价时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力求做到客观、公正。
二、强化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适合当地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学校与企业共同规划与实施职业教育,让学生轮流在学校和企业上理论课与技能实践课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机电专业、电气专业均采用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要求企业为学生工学结合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工学结合劳动环境。工学结合期间,企业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学生在企业时,企业负责学生的生产安全教育,全面保障学生的安全。同时要求企业向学生支付合理的劳务津贴,为学生缴纳保险等。工学结合期间,学校还要派教师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多年实践证明,笔者所在学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制定具体的项目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企业师资诸多方面双方优势互补,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实现了就业的无缝对接,学校、企业、学生的多赢。当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开展“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学校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的一种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具体设有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等。
学校在“订单”培养方面做了很多有效的工作。一是落实学校与企业的协议。在落实好“订单”之前,学校与企业一定要做好专业调研与企业需求调研,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注重学生对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技能提高的要求等具体规定;二是做好企业与学生对接工作。有的企业对“订单”培养的理解深度不够,只是简单理解为学校给我劳动力。因此,学校应该要让企业明确,学校向企业输送的学生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技能型人才,是能为企业进行产品生产与研发的技能型人才,企业还要注重这部分学生的后续发展,让学生能感觉在企业中仍然有发展的前途,这样的“订单”培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三是“订单”培养应落实在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落实在小企业或者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往往会有很多学生爽约撕单,违约跳槽,影响学校与企业的订单规模与发展。学校机电专业、机械专业与张家港市海陆锅炉有限公司、道康宁(张家港)有限公司、伯尔尼相关企业等开展合作,并修订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加快了特色专业建设,深化了课程改革,并形成“三交融、四精致、五合一、六优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满足了行业企业的需求,适应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55-0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江苏职业教育得到巨大发展,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已由最初的2个班级发展到现在100多个班级。学校一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建设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优化教学模式
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一直倡导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推行“三性五化七合一”的教改模式。“三性”即主体性、情感性、实践性。主体性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始终围绕学生愿学、能学、会学、乐学、学有成效展开,强调学生的自主训练,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情感性就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痴情、對课堂的热情、对实训的激情。让学生带着自信和成功进课堂、下车间;实践性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大实训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能力。
“五化”即教学环境企业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关系师徒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是指模仿工厂要求进行实习工场的建造和布置,在车间内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精神引入校园,采用企业的“5S”管理模式,让学生身临真正的工厂环境,迅速转换身份,以技术工人的角色实习。专业课程项目化是指把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变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项目可以是一种产品、一项工程、一个程序等实践性产品。如服装专业中一件衬衫的生产、一条裙子的制作就是一个项目,计算机专业的一个FLASH作品是一个项目,电子专业的一个霓虹灯的制作也是一个项目等。围绕项目,整合各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改变了原来先理论后实践造成的理论不懂、实训蛮干的不良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聚焦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成效显著。如在车工教学中,围绕阶台轴的生产这个项目整合了多门学科知识,学生在学生做一做、练一练、评一评、比一比的过程中就会很快掌握机械制图、公差配合、金属材料、刀具、车床、切削加工等多种实用知识,使自己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商务类专业、财经类专业多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学生模拟银行或企业财务室分组担任顾客、出纳、主办会计等角色进行课程学习;机电专业课程多采用实验室仿真教学法,通过模拟加工和设备组装,达到预期目标。另外,学校还采用案例教学法、操作训练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多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实现了在做中学、做中教,边做边学,融教学、求知、做事和技能提升于一体。
教学评价多元化是指针对以往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一个数控加工项目后,不仅要评价他生产的产品是否合格,还要从他的工作态度,工、量具的规范使用,与他人的合作、沟通、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多维评价,每次评价时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力求做到客观、公正。
二、强化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适合当地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学校与企业共同规划与实施职业教育,让学生轮流在学校和企业上理论课与技能实践课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机电专业、电气专业均采用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要求企业为学生工学结合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工学结合劳动环境。工学结合期间,企业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学生在企业时,企业负责学生的生产安全教育,全面保障学生的安全。同时要求企业向学生支付合理的劳务津贴,为学生缴纳保险等。工学结合期间,学校还要派教师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多年实践证明,笔者所在学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制定具体的项目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企业师资诸多方面双方优势互补,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实现了就业的无缝对接,学校、企业、学生的多赢。当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开展“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学校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的一种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具体设有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等。
学校在“订单”培养方面做了很多有效的工作。一是落实学校与企业的协议。在落实好“订单”之前,学校与企业一定要做好专业调研与企业需求调研,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注重学生对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技能提高的要求等具体规定;二是做好企业与学生对接工作。有的企业对“订单”培养的理解深度不够,只是简单理解为学校给我劳动力。因此,学校应该要让企业明确,学校向企业输送的学生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技能型人才,是能为企业进行产品生产与研发的技能型人才,企业还要注重这部分学生的后续发展,让学生能感觉在企业中仍然有发展的前途,这样的“订单”培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三是“订单”培养应落实在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落实在小企业或者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往往会有很多学生爽约撕单,违约跳槽,影响学校与企业的订单规模与发展。学校机电专业、机械专业与张家港市海陆锅炉有限公司、道康宁(张家港)有限公司、伯尔尼相关企业等开展合作,并修订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加快了特色专业建设,深化了课程改革,并形成“三交融、四精致、五合一、六优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满足了行业企业的需求,适应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