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鞋草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州市黄岩区GDP快速增长,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无河不污,无水不臭”,当地百姓怨声载道。针对这一现状,黄岩区人大常委会就黄岩区环境治理展开了一场持续6年的跟踪监督。
6年前,“精细化工王国”台州市黄岩区的经济总量一枝独秀,但其长期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等工业污染,使黄岩境内河道遭受严重污染,母亲河永宁江(又名澄江)也早已没了往日“九曲澄江如练,夹岸橘林似锦”的怡人风光。
永宁江沿岸的王西、外东浦等地区,甚至成了省级环保重点监督区,当地百姓怨声载道。
而如今的永宁江,经过6年时间的整治,终于恢复了往日风采,江水明澈洁净,常见野鸭在江中嬉水,江畔的永宁公园还成了当地百姓最惬意的休闲之所。生活在永寧江边的人都清楚,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来之不易,这其中,离不开黄岩区人大常委会6年来的持续监督。
生态规划不尽完善人大搁置要求返工
说起1997年的那场台风,很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一位名叫“海之梦”的网友说,他从小生活在永宁江边,他对那次台风印象最深的不是狂风暴雨,竟然是永宁江的污染,他用了“触目惊心”四个字。他说,当时长潭水库超出库容后,不得不打开闸门向永宁江泄洪,许多鱼虾也都一起流入永宁江。他清楚记得,在台风过后的第一天,永宁江水面上突然跳动着许多鱼虾,沿江百姓纷纷下江捕鱼;到了第二天,这些鱼虾便开始陆续探出江面呼吸新鲜空气;而到了第三天,江面上竟然白白一片,很多鱼虾都丢了性命。“那时的江水哪里还是水啊,分明是一江化工水,整天臭气扑鼻,沿江百姓都深受其害。”
黄岩区王西村村民周仙富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说,在六七年前,稻田里连青蛙都很少看到,因为化工污染厉害,他们在田里耕作后,还常常会手脚发痒,后来大家都不敢光脚下田干活了,很多本地村民甚至连本地蔬菜都不敢吃了。
环境整治已是迫在眉睫。2004年4月,黄岩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了区政府关于环境建设情况汇报。当年7月,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便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区的决定》,要求区政府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生态区建设机制,扎实做好生态区建设各项工作。
与此同时,黄岩区人大常委会也开始了长达6年的持续监督。
黄岩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农经工委主任尚伯金说起生态环保监督,印象最深的还是2004年底的那次规划审议。
那年12月28日,黄岩区政府就生态区建设规划提请黄岩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本来认为只是“过过程序”的审议,结果该项规划第一次提交常委会审议时竟然根本没有进入表决程序。这在此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当时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说起当时的情况,时任黄岩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章显林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他也参与了审议,可他看了生态区建设规划后发现,尽管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编制生态区规划时做了大量工作,但该规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水资源保护力度、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有待完善。为此,他当时就提出:“规划编制虽然比较规范、全面,但在财力投入和生态用水保障上尚需进一步论证,需要作进一步完善和修改。”
审议过程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此规划各抒己见,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鉴于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不一,本来要提交常委会表决通过的生态区建设规划竟被搁置了,没有进入表决程序,而是要求政府部门对该规划进行修编。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论证、修编,2006年10月11日,黄岩区政府再次就《黄岩生态区建设规划》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11月9日,黄岩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终于审议通过了《关于批准黄岩生态区建设规划的决议》。
对此,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礼祥说:“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既要重视政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也要监督政府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生态区规划通过后,黄岩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执行生态决议和规划,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摒弃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充分考虑水、大气、土壤的承受力。像医化产业,虽是黄岩的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实现的产值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0%,但医化企业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曾被国家环保总局等6部委列为重点督察的区域之一。为此,区政府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最后还是作出了关停74家(个)污染企业(车间)和限期治理42家(个)污染企业(车间)的决定。
无河不污代表心忧重点难点紧盯不放
从2004年起,黄岩区人大常委会每年都会安排有关生态区建设和环境保护执法情况的调研、视察。
2004年6月18日,黄岩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人大代表,对江河水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和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情况进行了视察。当时,黄岩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朱锋、副主任章显林,以及10余位区人大代表实地察看了污水处理厂、江口罐头园区附近受污染河道、垃圾填埋场和一些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结果,现场所见所闻,令人触目惊心。
当时参加视察的区人大代表金美清回忆说,很多企业的治污设备都只是摆设,主要作用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检查,每到夜深人静时,他们常常偷排臭水毒气,使得当地居民寝食难安,江口的一些村民更是怨声载道;王西、江口化工区周围的一些农民因水污染严重,甚至无法下田干农活,也无法种植农作物;农村生活垃圾无法彻底收集清运,部分村庄的村前屋后和马路、河道俨然成了“天然垃圾场”。
在这次调研的报告中,调研组用了“无河不污,无水不臭”来形容,尤其是城区河道。据有关数据显示,当时的内河水质达标率仅16.7%,而永宁江水质达标率竟然是0%(主要超标指标是总磷、总氮、氨氮、砷),属五类和劣五类水质。
此后几年,黄岩区人大常委会年年确定一个重点,就黄岩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紧盯不放:2005年5月,对环境保护法和生态区建设决定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2006年7月,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视察王西、外东浦化工企业关停搬迁工作……
2007年,新组成的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依然将生态环保监督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当年11月,新一届区人大常委会在副主任杨礼祥的带领下,组织代表对生态区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听取了区环保局、财政局等10多家单位的情况汇报,还实地察看了企业排污处理系统、废弃物生态处理场、宁溪大地村人工湿地等。代表们发现,虽然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企业废水偷排漏排现象也少了很多,可江口轻化投资区、院桥场外拆解区始终没有摘掉“重点监管区”的“帽子”,长潭水库上游的黄岩铅锌矿尾矿库对水质安全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当月底,黄岩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在审议生态区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情况时,作出了《关于生态区建设工作的审议意见》,要求区政府采取多方有效措施发展生态经济、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加快重点监管区“摘帽”整治工作、铅锌矿尾矿整治工作,并建议免除长潭水库库区上游乡镇工业指标考核,实行生态环保指标考核。
对于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黄岩区政府十分重视,立即出台了相关措施进行整改,对院桥场外拆解区域、江口轻化投资区、污水处理厂和黄岩铅锌矿尾矿都进行了整治。
2008年12月25日,黄岩区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对生态区建设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先后对黄岩铅锌矿尾矿整治情况、院桥场外拆解准重点监管区整治情况、污水处理厂整治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视察。在院桥,代表们欣喜地看到,场外拆解场终于关闭,空气中再也没有废物拆解时产生的浓烟和废气。
2009年3月6日的黄岩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明掌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江口轻化投资区(市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院桥场外拆解区域(市级准重点监管区)、污水处理厂(全省首批环保不良信用单位)、铅锌矿三号尾矿等经过整治,已全部通过合格验收;库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屿头、富山、上郑、上垟、平田五乡及一半的宁溪镇均已实行了生态环保指标考核,生态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和代表都比较满意。”
成效显著百姓称快生态监督仍将继续
有耕耘就有收获。2009年11月,黄岩区人大常委会再次就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了院桥镇、北城街道、平田乡的6个村庄。在现场,代表们看到了一幕幕令人可喜的景象:农家瓦房宽敞明亮,庭院周围绿树掩映、篱墙环绕,路宽、水清、灯明、村绿,“脏、乱、差、散”现象大为改观。院桥镇后宅村村民章辉高兴地告诉笔者,现在的村庄比以前干净了,溪水比以前清澈了,空气也比以前更清新了。
据了解,全区现已有10个乡镇是“市级生态乡镇”、5个乡镇是“省级生态乡镇”,宁溪镇和上垟乡目前正积极争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截至2009年底,长潭水库库区内已有5个乡镇建成集镇污水处理厂、42个村庄采用人工湿地模式处理生活污水,全区则有135个行政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另据了解,与2005年相比,2008年黄岩区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两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3.85%、47.9%,至2009年11月又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了15.43%、8.68%。
此外,王西、外东浦两个化工区块的医化企业实施搬迁关停后,黄岩成为全省当年首个“摘帽”的重点环境监管区域,使城区总体环境质量明顯改善。而在随后开展的生态修复工程中,投巨资建成的永宁公园也摆脱了化工污染,古老的永宁江畔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沿江而居的百姓也终于见到了重现的鱼儿。
对此,黄岩区十二、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金美清认为,黄岩区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搬迁了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虽然牺牲了一些GDP,但这些都是值得的,既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也改善了黄岩百姓的生活环境。
黄岩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为了让黄岩的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美丽,他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关注黄岩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情况。根据安排,2010年10月,区人大常委会还将听取区政府关于生态环保工作情况的报告。
6年前,“精细化工王国”台州市黄岩区的经济总量一枝独秀,但其长期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等工业污染,使黄岩境内河道遭受严重污染,母亲河永宁江(又名澄江)也早已没了往日“九曲澄江如练,夹岸橘林似锦”的怡人风光。
永宁江沿岸的王西、外东浦等地区,甚至成了省级环保重点监督区,当地百姓怨声载道。
而如今的永宁江,经过6年时间的整治,终于恢复了往日风采,江水明澈洁净,常见野鸭在江中嬉水,江畔的永宁公园还成了当地百姓最惬意的休闲之所。生活在永寧江边的人都清楚,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来之不易,这其中,离不开黄岩区人大常委会6年来的持续监督。
生态规划不尽完善人大搁置要求返工
说起1997年的那场台风,很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一位名叫“海之梦”的网友说,他从小生活在永宁江边,他对那次台风印象最深的不是狂风暴雨,竟然是永宁江的污染,他用了“触目惊心”四个字。他说,当时长潭水库超出库容后,不得不打开闸门向永宁江泄洪,许多鱼虾也都一起流入永宁江。他清楚记得,在台风过后的第一天,永宁江水面上突然跳动着许多鱼虾,沿江百姓纷纷下江捕鱼;到了第二天,这些鱼虾便开始陆续探出江面呼吸新鲜空气;而到了第三天,江面上竟然白白一片,很多鱼虾都丢了性命。“那时的江水哪里还是水啊,分明是一江化工水,整天臭气扑鼻,沿江百姓都深受其害。”
黄岩区王西村村民周仙富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说,在六七年前,稻田里连青蛙都很少看到,因为化工污染厉害,他们在田里耕作后,还常常会手脚发痒,后来大家都不敢光脚下田干活了,很多本地村民甚至连本地蔬菜都不敢吃了。
环境整治已是迫在眉睫。2004年4月,黄岩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了区政府关于环境建设情况汇报。当年7月,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便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区的决定》,要求区政府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生态区建设机制,扎实做好生态区建设各项工作。
与此同时,黄岩区人大常委会也开始了长达6年的持续监督。
黄岩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农经工委主任尚伯金说起生态环保监督,印象最深的还是2004年底的那次规划审议。
那年12月28日,黄岩区政府就生态区建设规划提请黄岩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本来认为只是“过过程序”的审议,结果该项规划第一次提交常委会审议时竟然根本没有进入表决程序。这在此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当时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说起当时的情况,时任黄岩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章显林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他也参与了审议,可他看了生态区建设规划后发现,尽管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编制生态区规划时做了大量工作,但该规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水资源保护力度、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有待完善。为此,他当时就提出:“规划编制虽然比较规范、全面,但在财力投入和生态用水保障上尚需进一步论证,需要作进一步完善和修改。”
审议过程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此规划各抒己见,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鉴于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不一,本来要提交常委会表决通过的生态区建设规划竟被搁置了,没有进入表决程序,而是要求政府部门对该规划进行修编。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论证、修编,2006年10月11日,黄岩区政府再次就《黄岩生态区建设规划》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11月9日,黄岩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终于审议通过了《关于批准黄岩生态区建设规划的决议》。
对此,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礼祥说:“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既要重视政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也要监督政府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生态区规划通过后,黄岩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执行生态决议和规划,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摒弃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充分考虑水、大气、土壤的承受力。像医化产业,虽是黄岩的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实现的产值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0%,但医化企业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曾被国家环保总局等6部委列为重点督察的区域之一。为此,区政府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最后还是作出了关停74家(个)污染企业(车间)和限期治理42家(个)污染企业(车间)的决定。
无河不污代表心忧重点难点紧盯不放
从2004年起,黄岩区人大常委会每年都会安排有关生态区建设和环境保护执法情况的调研、视察。
2004年6月18日,黄岩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人大代表,对江河水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和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情况进行了视察。当时,黄岩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朱锋、副主任章显林,以及10余位区人大代表实地察看了污水处理厂、江口罐头园区附近受污染河道、垃圾填埋场和一些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结果,现场所见所闻,令人触目惊心。
当时参加视察的区人大代表金美清回忆说,很多企业的治污设备都只是摆设,主要作用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检查,每到夜深人静时,他们常常偷排臭水毒气,使得当地居民寝食难安,江口的一些村民更是怨声载道;王西、江口化工区周围的一些农民因水污染严重,甚至无法下田干农活,也无法种植农作物;农村生活垃圾无法彻底收集清运,部分村庄的村前屋后和马路、河道俨然成了“天然垃圾场”。
在这次调研的报告中,调研组用了“无河不污,无水不臭”来形容,尤其是城区河道。据有关数据显示,当时的内河水质达标率仅16.7%,而永宁江水质达标率竟然是0%(主要超标指标是总磷、总氮、氨氮、砷),属五类和劣五类水质。
此后几年,黄岩区人大常委会年年确定一个重点,就黄岩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紧盯不放:2005年5月,对环境保护法和生态区建设决定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2006年7月,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视察王西、外东浦化工企业关停搬迁工作……
2007年,新组成的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依然将生态环保监督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当年11月,新一届区人大常委会在副主任杨礼祥的带领下,组织代表对生态区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听取了区环保局、财政局等10多家单位的情况汇报,还实地察看了企业排污处理系统、废弃物生态处理场、宁溪大地村人工湿地等。代表们发现,虽然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企业废水偷排漏排现象也少了很多,可江口轻化投资区、院桥场外拆解区始终没有摘掉“重点监管区”的“帽子”,长潭水库上游的黄岩铅锌矿尾矿库对水质安全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当月底,黄岩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在审议生态区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情况时,作出了《关于生态区建设工作的审议意见》,要求区政府采取多方有效措施发展生态经济、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加快重点监管区“摘帽”整治工作、铅锌矿尾矿整治工作,并建议免除长潭水库库区上游乡镇工业指标考核,实行生态环保指标考核。
对于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黄岩区政府十分重视,立即出台了相关措施进行整改,对院桥场外拆解区域、江口轻化投资区、污水处理厂和黄岩铅锌矿尾矿都进行了整治。
2008年12月25日,黄岩区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对生态区建设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先后对黄岩铅锌矿尾矿整治情况、院桥场外拆解准重点监管区整治情况、污水处理厂整治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视察。在院桥,代表们欣喜地看到,场外拆解场终于关闭,空气中再也没有废物拆解时产生的浓烟和废气。
2009年3月6日的黄岩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明掌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江口轻化投资区(市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院桥场外拆解区域(市级准重点监管区)、污水处理厂(全省首批环保不良信用单位)、铅锌矿三号尾矿等经过整治,已全部通过合格验收;库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屿头、富山、上郑、上垟、平田五乡及一半的宁溪镇均已实行了生态环保指标考核,生态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和代表都比较满意。”
成效显著百姓称快生态监督仍将继续
有耕耘就有收获。2009年11月,黄岩区人大常委会再次就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了院桥镇、北城街道、平田乡的6个村庄。在现场,代表们看到了一幕幕令人可喜的景象:农家瓦房宽敞明亮,庭院周围绿树掩映、篱墙环绕,路宽、水清、灯明、村绿,“脏、乱、差、散”现象大为改观。院桥镇后宅村村民章辉高兴地告诉笔者,现在的村庄比以前干净了,溪水比以前清澈了,空气也比以前更清新了。
据了解,全区现已有10个乡镇是“市级生态乡镇”、5个乡镇是“省级生态乡镇”,宁溪镇和上垟乡目前正积极争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截至2009年底,长潭水库库区内已有5个乡镇建成集镇污水处理厂、42个村庄采用人工湿地模式处理生活污水,全区则有135个行政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另据了解,与2005年相比,2008年黄岩区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两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3.85%、47.9%,至2009年11月又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了15.43%、8.68%。
此外,王西、外东浦两个化工区块的医化企业实施搬迁关停后,黄岩成为全省当年首个“摘帽”的重点环境监管区域,使城区总体环境质量明顯改善。而在随后开展的生态修复工程中,投巨资建成的永宁公园也摆脱了化工污染,古老的永宁江畔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沿江而居的百姓也终于见到了重现的鱼儿。
对此,黄岩区十二、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金美清认为,黄岩区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搬迁了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虽然牺牲了一些GDP,但这些都是值得的,既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也改善了黄岩百姓的生活环境。
黄岩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为了让黄岩的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美丽,他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关注黄岩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情况。根据安排,2010年10月,区人大常委会还将听取区政府关于生态环保工作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