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一位从事教学的老师,都清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特别是小学数学的教学,作为课堂活动组织者的教师,更要重视对课堂教学的引领艺术,只有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引领,才能使每位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究竟如何引領,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几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规律;数学世界;策略
一、制造悬念,让学生大胆想象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往往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这时,老师可以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认识或思维误区,有意识地设计悬念,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从而使知识在孩子心中强化。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后,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这句话,但做题的时候,有的同学用的不是多么准确,我就出了:如果ax3=bx4,那么a:b=():()。同学们很快能得出结论,我又出了ax()=bx()那么,a:b=():()。这时孩子们都很迷茫,我也故作吃惊,在大家渴望知道结果时,有几个同学胆怯地举起了小手。一个学生说:“老师,这道题答案不能确定,你在骗我们!”我笑了笑说:“你很聪明。这就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乐趣。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解决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同学们听后,会心地笑了。他们在亲身经历中受到了启发。
二、创设恰当的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
数学不仅仅是课堂上能够学会、掌握,在活动中也可以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在学“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我便利用课外活动,让同学们从体育器材室拿出呼啦圈,到学校操场上。然后,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其中一个组选出一个组长,在呼啦圈上用红领巾记个记号,并在其他三个同学的“监视”下,在操场上量出一圈的长度,其余三个同学把呼啦圈并列摆在地面上,看看摆几个。然后,同学调换角色,再次摆一摆,最后让每个组汇报一下测量结果,并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探索规律,得出结论: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多一些,并由此引出数学家祖冲之。整个活动中,同学们都得到了亲身体验,回到教室,我与同学们真诚交流,探讨有关圆周率的奥秘,验证得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x圆周率。同学们乐在其中,并学到了应该学的知识。
三、鼓励同学多动脑,大胆尝试解题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讨,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想出不同的方法,展现自己的解题策略。例如,教学“工程队修一条水渠,原来打算每天修0.3千米,20天可以完成任务,结果15天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修多少千米?(用比例知识解答)”时,很多同学都知道该题的工作量一定,这是一个反比例应用题,并能正确列出算式:15x=0.3x20。在学生讲解后,我便提出:能不能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同学们陷人思考中,有的同学小声讨论,不一会,同学们便得出两个算式:15:20=0.3:X和15:20=X:0.3。哪个对呢?让学生讨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他们很快会验证第一个是正确的。为什么?趁机给同学们强调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成反比这一关系,这样通过不断地交流、探讨,使得同学们的个性思维得以张扬,创造火花得以萌发。
四、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数学规律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自己动手,发现的东西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一次,在学习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我在黑板上出了一个问题:最少需要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才可以摆成一个稍大的正方体?如果生硬地让学生回答,有的同学可能答不准确。我便拿出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让学生分组轮流去摆,去观察,去数一数,学生就能得出是8个,而且还能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猜想、试验、验证,最后自己便发现一个规律: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棱长有关,而一行摆几个小正方体决定了它的棱长的大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倾注爱心,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多替孩子们着想,只有我们老师真正融人到孩子中间,才能有效地引领他们走进奥妙的数学世界。
参考文献:
[1]林碧卿.让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引领孩子快乐成长的空间[D].时代教育,2009(3):214-214.
[2]吕荣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多元化教学引领学生学好数学[D].小学时代(教师),2011(3):62-62.
[3]王永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J].知识窗(教师版),2018(3):70-70.
[4]国玉龙.浅谈数学思想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效果[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138-139.
[5]段桂菊.如何将生活实际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9):91-91.
[6]李晓晖.智慧引领,师生共赢——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数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1):38-38.
关键词:数学规律;数学世界;策略
一、制造悬念,让学生大胆想象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往往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这时,老师可以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认识或思维误区,有意识地设计悬念,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从而使知识在孩子心中强化。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后,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这句话,但做题的时候,有的同学用的不是多么准确,我就出了:如果ax3=bx4,那么a:b=():()。同学们很快能得出结论,我又出了ax()=bx()那么,a:b=():()。这时孩子们都很迷茫,我也故作吃惊,在大家渴望知道结果时,有几个同学胆怯地举起了小手。一个学生说:“老师,这道题答案不能确定,你在骗我们!”我笑了笑说:“你很聪明。这就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乐趣。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解决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同学们听后,会心地笑了。他们在亲身经历中受到了启发。
二、创设恰当的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
数学不仅仅是课堂上能够学会、掌握,在活动中也可以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在学“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我便利用课外活动,让同学们从体育器材室拿出呼啦圈,到学校操场上。然后,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其中一个组选出一个组长,在呼啦圈上用红领巾记个记号,并在其他三个同学的“监视”下,在操场上量出一圈的长度,其余三个同学把呼啦圈并列摆在地面上,看看摆几个。然后,同学调换角色,再次摆一摆,最后让每个组汇报一下测量结果,并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探索规律,得出结论: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多一些,并由此引出数学家祖冲之。整个活动中,同学们都得到了亲身体验,回到教室,我与同学们真诚交流,探讨有关圆周率的奥秘,验证得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x圆周率。同学们乐在其中,并学到了应该学的知识。
三、鼓励同学多动脑,大胆尝试解题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讨,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想出不同的方法,展现自己的解题策略。例如,教学“工程队修一条水渠,原来打算每天修0.3千米,20天可以完成任务,结果15天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修多少千米?(用比例知识解答)”时,很多同学都知道该题的工作量一定,这是一个反比例应用题,并能正确列出算式:15x=0.3x20。在学生讲解后,我便提出:能不能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同学们陷人思考中,有的同学小声讨论,不一会,同学们便得出两个算式:15:20=0.3:X和15:20=X:0.3。哪个对呢?让学生讨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他们很快会验证第一个是正确的。为什么?趁机给同学们强调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成反比这一关系,这样通过不断地交流、探讨,使得同学们的个性思维得以张扬,创造火花得以萌发。
四、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数学规律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自己动手,发现的东西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一次,在学习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我在黑板上出了一个问题:最少需要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才可以摆成一个稍大的正方体?如果生硬地让学生回答,有的同学可能答不准确。我便拿出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让学生分组轮流去摆,去观察,去数一数,学生就能得出是8个,而且还能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猜想、试验、验证,最后自己便发现一个规律: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棱长有关,而一行摆几个小正方体决定了它的棱长的大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倾注爱心,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多替孩子们着想,只有我们老师真正融人到孩子中间,才能有效地引领他们走进奥妙的数学世界。
参考文献:
[1]林碧卿.让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引领孩子快乐成长的空间[D].时代教育,2009(3):214-214.
[2]吕荣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多元化教学引领学生学好数学[D].小学时代(教师),2011(3):62-62.
[3]王永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J].知识窗(教师版),2018(3):70-70.
[4]国玉龙.浅谈数学思想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效果[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138-139.
[5]段桂菊.如何将生活实际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9):91-91.
[6]李晓晖.智慧引领,师生共赢——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数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1):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