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教材,小学数学安排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内容。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首要目标。而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體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发展,也就是培养过程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使学生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笔者根据教材和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使低段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逐步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思考能力 思维 解决问题
所谓思考能力,是指进行比较深刻、周到地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的能力。在数学方面,小学生的思考能力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能力、比较与分类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等。
低段的儿童,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年龄小,好奇心很重,头脑里的思维活动杂乱,是无序的。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孩子面对问题的解答,往往不知从何处着手,经常表现出看到哪里想到哪里,没有一定的思维程序,在思维过程中往往不做任何逻辑推理而是利用想想和类比直接从前面条件跳到后面结论,主观随意地为问题作解答,这些思维上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显示出思考能力的缺乏。《<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在“数学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在过程中实现,只有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体会到数学思想的作用,才能理解数学思想的精髓,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因此,我认为从低段教学开始,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过程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教材和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在考试或者作业中出现审题不清而出错的现象。做题目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审题目,学生审题错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审题不准确,对题目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可能会把这样的错误归咎于学生的粗心大意。其实,这些都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能力薄弱造成的。为了提高低段学生的审题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在充足的时间中审题。首先要给学生时间,保证读题的全面准确;其次要在读时注重思考。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教师可以进行范读、领读,经常有意识的让孩子跟读题目,模仿老师的解释多说说题目的意思,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然后轻声读到默读,慢慢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题,让他们去思考,这样自然而然地养成仔细审题、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2)不动笔墨不读题。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比如用横线,波浪线,三角形等都可以找出题目条件和问题,提醒自己注意。比如:“201班借了51本书,202班比201班少借6本,202班借了( )本。”这个问题中,让学生圈一圈画一画202班,多还是少,学生就能正确解答此类题目了。只有养成认真推敲文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儿童都很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课堂上可以表达清楚意思对低段孩子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儿童语汇贫乏,表达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在备课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出口头语言培养序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到数学语言上面。在说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首先要求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正确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思路、策略充分说出来,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如这个问题:每辆小轿车能坐5人,有5辆小轿车,22人能坐下吗?
(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从题中我们知道了每辆小轿车能坐5人,有5辆小轿车,问题是22人能坐下吗?
(2)引导学生说思路:要知道22人能不能坐下,需要知道5辆小轿车最多可以坐多少人,如果能坐的人数比22人多或者和22人一样多,那就可以坐下。如果能坐的人数比22人少,那就不可以坐下。这样的思路明确了,解题策略就出现了。
三、结合图形理解题意。
不能正确理解把握題意,是错误的主要原因。低段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较低,学生对所描述的内容不能够清晰地理解。另外,小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如“增加了”与“增加到”等易混淆的词语不能够正确区分,4个7和7个4不会分辨,造成对题意的错误判读,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其次低段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弱,耐心不足,部分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状态,审题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不会认真揣摩题目意思。画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判断是4个3还是3个4,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把两个图都画出来:☆☆☆☆ ☆☆☆☆ ☆☆☆☆
☆☆☆ ☆☆☆ ☆☆☆ ☆☆☆
通过文字和图形结合起来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上图是3个4,下图是4个3。
总之,低段小学生过程性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主要还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并且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接触生活的过程中加强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思考能力 思维 解决问题
所谓思考能力,是指进行比较深刻、周到地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的能力。在数学方面,小学生的思考能力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能力、比较与分类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等。
低段的儿童,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年龄小,好奇心很重,头脑里的思维活动杂乱,是无序的。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孩子面对问题的解答,往往不知从何处着手,经常表现出看到哪里想到哪里,没有一定的思维程序,在思维过程中往往不做任何逻辑推理而是利用想想和类比直接从前面条件跳到后面结论,主观随意地为问题作解答,这些思维上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显示出思考能力的缺乏。《<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在“数学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在过程中实现,只有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体会到数学思想的作用,才能理解数学思想的精髓,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因此,我认为从低段教学开始,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过程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教材和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在考试或者作业中出现审题不清而出错的现象。做题目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审题目,学生审题错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审题不准确,对题目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可能会把这样的错误归咎于学生的粗心大意。其实,这些都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能力薄弱造成的。为了提高低段学生的审题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在充足的时间中审题。首先要给学生时间,保证读题的全面准确;其次要在读时注重思考。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教师可以进行范读、领读,经常有意识的让孩子跟读题目,模仿老师的解释多说说题目的意思,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然后轻声读到默读,慢慢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题,让他们去思考,这样自然而然地养成仔细审题、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2)不动笔墨不读题。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比如用横线,波浪线,三角形等都可以找出题目条件和问题,提醒自己注意。比如:“201班借了51本书,202班比201班少借6本,202班借了( )本。”这个问题中,让学生圈一圈画一画202班,多还是少,学生就能正确解答此类题目了。只有养成认真推敲文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儿童都很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课堂上可以表达清楚意思对低段孩子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儿童语汇贫乏,表达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在备课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出口头语言培养序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到数学语言上面。在说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首先要求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正确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思路、策略充分说出来,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如这个问题:每辆小轿车能坐5人,有5辆小轿车,22人能坐下吗?
(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从题中我们知道了每辆小轿车能坐5人,有5辆小轿车,问题是22人能坐下吗?
(2)引导学生说思路:要知道22人能不能坐下,需要知道5辆小轿车最多可以坐多少人,如果能坐的人数比22人多或者和22人一样多,那就可以坐下。如果能坐的人数比22人少,那就不可以坐下。这样的思路明确了,解题策略就出现了。
三、结合图形理解题意。
不能正确理解把握題意,是错误的主要原因。低段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较低,学生对所描述的内容不能够清晰地理解。另外,小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如“增加了”与“增加到”等易混淆的词语不能够正确区分,4个7和7个4不会分辨,造成对题意的错误判读,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其次低段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弱,耐心不足,部分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状态,审题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不会认真揣摩题目意思。画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判断是4个3还是3个4,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把两个图都画出来:☆☆☆☆ ☆☆☆☆ ☆☆☆☆
☆☆☆ ☆☆☆ ☆☆☆ ☆☆☆
通过文字和图形结合起来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上图是3个4,下图是4个3。
总之,低段小学生过程性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主要还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并且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接触生活的过程中加强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