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右动脉栓塞治疗肝穿刺后不明原因胆道严重出血一例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anl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结1例经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后5 d出现不明原因胆道出血病例的发病特点和诊治经验,结合既往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综合考虑为肝穿刺后肝内动脉-胆管瘘,行预防性肝右动脉栓塞术,术后出血停止。建议提高对肝穿刺后肝内动脉-胆管瘘的认识,当辅助检查不能发现肝内出血部位时,可考虑尽早行预防性肝右动脉栓塞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后的小鼠颈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模型构建方法,为模拟人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选择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敲除(LDLr-/-)的C57BL/6雄性小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颈动脉串联结扎+高胆固醇饮食组(造模组,n=12)和假手术+高胆固醇饮食组(假手术组,n=12)。两组均连续进行12周喂养,而后对小鼠颈动脉进行取材,利用小动物颈动脉超声、病理形态观察等方法判断颈动脉
颈动脉狭窄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型术两种方式。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患者的手术方式抉择一直饱受争议,本中心依据自身长期临床治疗经验,将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按照狭窄程度90%这个分界线继续细分为2组,并详述了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应用在极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90%)患者中的优势。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MR)术中导航联合三维可视化对复杂肝癌切除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市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在2015年9月—2017年10月因复杂性肝癌而施行肝切除术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22例,术前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评估,术中采用MR导航技术;对照组28例,未采用三维可视化和MR导航。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者相同。对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指标进行对比
目的总结探讨肝门胆管癌(HCC)术前评估、手术规划、术后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70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术前评估及处理,手术方法,术后恢复及预后3个方面探讨我们对该病种的治疗体会。结果三维重建对HCC的精准评估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扩大半肝切除或联合尾叶或门静脉切除术对于Ⅲ、Ⅳ型HCC效果显著,R0切除率达93%(53/57
目的探讨经胆囊造瘘管处理胆囊及胆管结石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取经胆囊造瘘管治疗的17例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均成功实施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率88.2%(15/17)。PTGD及瘘道扩张术后未出现出血、胆漏等并发症。胆囊及胆总管结石取净率100%,取石术后发生胆囊渗血11.7%(2/17)、胰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及趋化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1 mm的T2DM患者,男100例,女80例,年龄40~60岁。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1 700 cm/s者为观察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85例),baPWV<1 700 cm/s者为对照
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认识的深入,肠道菌群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多项实验室和临床证据也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关系:IBD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同时肠道菌群失调也可能是IBD的诱发因素。明确肠道菌群对肠道屏障和免疫细胞的改变等对维持肠道的稳态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了解IBD的发生机制,可为IB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思路。现综述了肠道菌群与IBD的关系,肠道对菌群的免疫反应,以及肠道菌群对
期刊
目的探讨三维定量分析技术(3DQA)与自动心肌运动定量技术(aCMQ)评估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的127例CKD患者,男65例,女62例,年龄(50.99±11.05)岁。分为3组,A组(CKD 1~2期44例)、B组(CKD 3期38例)及C组(CKD 4~5期45例)。同期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5
目的探讨甘肃地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简单随机分组研究,对象为甘肃地区7个中心H.pylori感染患者,通过简单随机分组将其分为4组。A1组:埃索美拉唑(20 mg/次,2次/d)+果胶铋(200 mg/次,3次/d)+阿莫西林(1 000 mg/次,2次/d)+克拉霉素(500 mg/次,2次/d);A2组:在A1组基础上加用荆花胃康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转录因子7(lncTCF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lncTCF7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1年1月至6月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00例胃癌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lncTCF7 mRNA表达水平,按照lncTCF7 mRNA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各50例。构建稳转干扰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