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体育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人的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 ,善于合作的精神。但由于受教师的实施水平及学生的认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合而不作”的现象。本文就其中三个典型现象进行成因分析,并据此提出应对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合而不作”的现象
1. 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言堂”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大家共同参与小组的讨论,可课堂上有些小组讨论,总让人觉得变了味。细心观察,我们发现当小组讨论时,只有少数的几个有的甚至是一个学生在发言,剥夺了其他成员的说话权;当进行全班交流时,小组代表发言常用的词是“我认为”,而不是“我们认为”。这种“一言堂”表面给人的感觉似乎学生的能力很强,殊不知,这只是少数能力强的学生的水平的体现,其实质只是让少数学生得到发展,那些较内向、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毫无收益。
2. 小组合作学习成了“避风港”
在某些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我们发现:当教师宣布小组合作开始,其他学生在认真练习、探究时,总有几个学生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有的在讲闲话,有的在干私活。因为他们觉得以小组为掩护,开小差非常安全,躲在“避风港”里何其乐也!在这里,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所谓个人责任是指小组中各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的共同努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聊天室”
由于缺少必要的小组讨论规则的约束以及良好讨论习惯的训练,当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时,学生凭自己的心情和兴趣来参与讨论,他们的讨论容易偏离主题甚至成为学生聊天的时间,表面上气氛热烈,但课堂效率是低下的。
二、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1. 体育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明确
许多教师都把合作学习看作是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而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把握欠佳,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2. 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分工
职责分工不明确的直接结果便是合作讨论时成员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便草草了事,或者有的同学就根本没有参加讨论。
3. 合作学习没有必要的合作条件
要形成一对合作学习的组合,需要一定的条件。对于参与者来说,首先要具有“互利”的意识,在合作学习组合中,各方只有在产生互利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其次是相互的适应能力,这是合作的基础,只有相互的适应,合作才有可能。最后是合作的环境,包括教师营造的环境和客观的学习环境等,都应该有利于进行合作与交往。学生对问题还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产生思想火花碰撞的可能,或者所选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那对问题讨论是徒劳的,也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合作。
4. 没有时间的保证
很多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方式时,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分工、探索、讨论,有时甚至分工还没结束,便草草收场。
5. 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
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很多时候都是观众或评论员,而不能积极参与并导向学生“学”的全过程,以至教学秩序混乱,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应对策略
1.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为了充分发挥学习个体和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最好是两人组合,当然也不排斥三人以上的组合,尽量使小组成员的性格、意志品质、身体素质、特长等各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形成组内的异质性、互补性。例如,在合作派对中,一个足球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与一名意志品质坚韧的学生形成一对组合,前者就可以帮助后者提高一些基本技术,并在后者身上学到坚强的意志品质;又如,一个运动技术较好的学生与一个体能较好的学生形成一对组合,在双方的合作中,后者向前者学到一定的技能,而前者则在后者身上能学到提高体能的方法。
分组最佳方式由学生自己组合,教师不要过多的包办代替。
2. 要有明确的个人职责分工
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分工,尤其是多人的小组合作。在一个阶段每个人都侧重于一项工作,担任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练习的组织者、记录员、报告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交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3. 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这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选择适合于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含金量”,避免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
4. 保证合作的时间
在合作学习中,时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保证学生合作的时间,尤其是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力戒合作学习的“假”与“浮”的现象。
5. 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
合作学习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他们由于缺乏合作的知识和技能,而感到非常的无奈。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如在分工的时候,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当同伴获得成功时要给予赞赏;当同伴遇到挫折或困难时,要予以安慰和鼓励;当与同伴的意见分歧时,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培养出来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6.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首先,在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其次,教师要及时引导;再有,要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第四,教师要发扬民主,大胆放手;第五,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实效性。但它也需要适宜的“土壤”。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总结,才能使合作学习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教育局教研室)
一、小组合作学习“合而不作”的现象
1. 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言堂”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大家共同参与小组的讨论,可课堂上有些小组讨论,总让人觉得变了味。细心观察,我们发现当小组讨论时,只有少数的几个有的甚至是一个学生在发言,剥夺了其他成员的说话权;当进行全班交流时,小组代表发言常用的词是“我认为”,而不是“我们认为”。这种“一言堂”表面给人的感觉似乎学生的能力很强,殊不知,这只是少数能力强的学生的水平的体现,其实质只是让少数学生得到发展,那些较内向、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毫无收益。
2. 小组合作学习成了“避风港”
在某些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我们发现:当教师宣布小组合作开始,其他学生在认真练习、探究时,总有几个学生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有的在讲闲话,有的在干私活。因为他们觉得以小组为掩护,开小差非常安全,躲在“避风港”里何其乐也!在这里,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所谓个人责任是指小组中各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的共同努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聊天室”
由于缺少必要的小组讨论规则的约束以及良好讨论习惯的训练,当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时,学生凭自己的心情和兴趣来参与讨论,他们的讨论容易偏离主题甚至成为学生聊天的时间,表面上气氛热烈,但课堂效率是低下的。
二、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1. 体育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明确
许多教师都把合作学习看作是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而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把握欠佳,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2. 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分工
职责分工不明确的直接结果便是合作讨论时成员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便草草了事,或者有的同学就根本没有参加讨论。
3. 合作学习没有必要的合作条件
要形成一对合作学习的组合,需要一定的条件。对于参与者来说,首先要具有“互利”的意识,在合作学习组合中,各方只有在产生互利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其次是相互的适应能力,这是合作的基础,只有相互的适应,合作才有可能。最后是合作的环境,包括教师营造的环境和客观的学习环境等,都应该有利于进行合作与交往。学生对问题还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产生思想火花碰撞的可能,或者所选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那对问题讨论是徒劳的,也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合作。
4. 没有时间的保证
很多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方式时,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分工、探索、讨论,有时甚至分工还没结束,便草草收场。
5. 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
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很多时候都是观众或评论员,而不能积极参与并导向学生“学”的全过程,以至教学秩序混乱,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应对策略
1.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为了充分发挥学习个体和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最好是两人组合,当然也不排斥三人以上的组合,尽量使小组成员的性格、意志品质、身体素质、特长等各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形成组内的异质性、互补性。例如,在合作派对中,一个足球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与一名意志品质坚韧的学生形成一对组合,前者就可以帮助后者提高一些基本技术,并在后者身上学到坚强的意志品质;又如,一个运动技术较好的学生与一个体能较好的学生形成一对组合,在双方的合作中,后者向前者学到一定的技能,而前者则在后者身上能学到提高体能的方法。
分组最佳方式由学生自己组合,教师不要过多的包办代替。
2. 要有明确的个人职责分工
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分工,尤其是多人的小组合作。在一个阶段每个人都侧重于一项工作,担任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练习的组织者、记录员、报告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交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3. 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这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选择适合于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含金量”,避免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
4. 保证合作的时间
在合作学习中,时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保证学生合作的时间,尤其是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力戒合作学习的“假”与“浮”的现象。
5. 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
合作学习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他们由于缺乏合作的知识和技能,而感到非常的无奈。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如在分工的时候,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当同伴获得成功时要给予赞赏;当同伴遇到挫折或困难时,要予以安慰和鼓励;当与同伴的意见分歧时,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培养出来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6.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首先,在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其次,教师要及时引导;再有,要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第四,教师要发扬民主,大胆放手;第五,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实效性。但它也需要适宜的“土壤”。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总结,才能使合作学习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