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人民兵工创建80周年·系列之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于1927年创建了人民军队。有军队就要有武器,有武器就要有兵工厂。1931年10月,我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综合型兵工厂建立,由此人民兵工进入实质性的发展历史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人民兵工创建80周年之际,本刊特组织系列文章追忆红色兵工厂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前各历史时期的红色兵工厂作一巡礼——向读者展示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壮大的主要兵工厂。这些兵工厂的详细情况我刊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土地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陆续建立了一些小型修械所,直到1931年10月,中央红军在原有修械所和修械处的基础上,组建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官田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修械和弹药生产任务。官田兵工厂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综合型兵工厂诞生,其被誉为“人民兵工始祖”、我国国防工业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相继成立军工部(局),把各地区分散的小型兵工厂和修械所,按专业集中组成一定规模的工厂,著名的山西黄崖洞兵工厂即是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区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解放战争时期,兵工厂向大中型企业扩展,全国形成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五大军区的兵器工业基地,开始有了统一计划、统一调配、统一价格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为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的兵工厂
从秋收起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创建了人民兵工。在此期间,革命根据地的兵工厂从只有几十人的小型修械所发展到众多颇具规模的兵工厂。据史料记载,根据地苏区拥有100名员工和10台以上设备的兵工厂有50多个,共有员工3万多人。从最初的铁炉制造梭镖、大刀到修理枪械、制造枪炮等武器;从复装枪弹、制造地雷、手榴弹到制造枪弹和炮弹等弹药,人民兵工在艰难中一步步发展。
莲花修械所
1928年4月,井冈山根据地在莲花县坊楼沿工村建立莲花修械所。主要制造梭镖、大刀和土枪,修理各种武器,以及时供给红军使用。1930年冬,该所并入湘赣兵工厂。到1934年红军长征以前,该厂多次迁移,但都地处深山,非常隐蔽,便于进行安全生产。
红四军军械处
红四军军械处于1928年7月创办,位于井冈山茨坪店上村。创办时只有30多人,用砖块、石头砌成大炉;用土法烧炭、炼铁;所用工具只有榔头、铁锤、钳子;当年用手工制造单响枪(即单发步枪,现应理解为非自动步枪),修理破损枪支。1929年12月,红四军参谋长袁文才率领游击队攻打茶陵,缴获反革命武装挨户团罗光绍所办兵工厂的全套设备,使军械处的设备大大改善。随后迁往赣南黄洋界的梅树下村,军械处改称兵工厂。除修理枪支外,还能制造5响枪(现应理解为带有5发弹仓的半自动步枪)、麻尾手榴弹等多种武器,改善了红四军与地方武装的装备。
闽浙赣兵工厂
1931年12月,赣东北根据地建立江冲源兵工厂,该厂分设弋阳县江冲源、齐川源两个加工基地。至1933年冬,组成闽浙赣兵工厂,因位于江西省德兴县洋源村,又称洋源兵工厂。闽浙赣兵工厂时期设制造、炸弹、子弹、翻砂、木工、硝磺等6部。其中制造部制造枪炮;炸弹部制造手榴弹、迫击炮弹、大小型挨丝地雷(即一个敌人踩响一枚地雷后,连带几十枚地雷都炸响的地雷群);硝磺部主要制造红硝、马硝、火药、炸药等。1934年上半年有800多人。1935年3月,德兴苏区界田桥防线失守,上级决定埋藏该厂的机器,全部工人改编成游击队,转入游击战争。
洪湖兵工厂
又称湘鄂西兵工厂,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一个较大的兵工厂。该厂的前身是中共湖北省石首中心县委于1928年创办的石首修械所。1930年7月,贺龙领导的红四军与周逸群领导的红六军在湖北省陡湖堤会师,两军合编为红二军团。于是,石首修械所被扩建成红二军团洪湖兵工厂。1932年,国民党再次大规模“围剿”湘鄂西苏区,为了兵工人员的安全和机器不落入敌手,工厂将机器沉入湖中,人员疏散转移,洪湖兵工厂至此结束。其盛时有250多人,设有锻工科、模型科、机械科、轻工科、子弹科和机修、机械两个车间。贺龙曾3次到该厂视察。
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兵工厂
该厂于1931年1月在河南省新县陈店乡柴山堡佛尔寺建立,其前身是1929年10月中共鄂东特委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石板沟建立的一个小兵工厂。1931年4月上旬,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该厂被迫从河南境内再次迁到湖北黄安县紫云区熊家咀。接着,河南省新县黄谷的红军造枪局和黄安县席家岗的红军修械所与该厂合并,从此规模扩大。该厂有300多人,设有总厂和4个分厂。1932年4月,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同年7月,该厂奉命解散。该厂共生产撅把子枪4000支、仿汉阳造步枪800多支,手榴弹1万多枚,复装枪弹21万发,修配枪支1.1万支。
官田兵工厂
又称中央红军兵工厂,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直属兵工厂。由白石红军修械厂、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修械所和红三军团修械所等单位于1931年10月合并而成,厂址设在江西省兴国县莲矿区官田村。一般认为,官田兵工厂的建立,开启了人民兵工实质性的发展。该厂初期有250多人,200多把锉刀,100多把老虎钳,4台打铁炉。1932年获得2台车床、1台30马力发电机、一个鼓风机,工厂人数最多时约1000人。中央红军1934年开始长征时,该厂停产结束。该厂共修配4万多支步枪,制造40多万发枪弹、6万枚手榴弹、5000多枚地雷,修理2000多挺机枪、100多门迫击炮、2门山炮,为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闽北兵工厂
1931年7月,闽北根据地岭阳兵工厂迁至崇安县大安镇范畲村,并改名为闽北兵工厂,归属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领导。初期只有80多人,到1934年上半年,闽北兵工厂进入鼎盛时期,有300多人,能制造步枪、手提机枪(冲锋枪旧称)、马刀和刺刀,检修迫击炮弹,制造各种零配件和修械工具等。产量最高时每月可制造各种枪1000余支,制作炸弹、地雷10000多枚,生产手榴弹3 000多枚,枪弹15万发,保证了闽北苏区武装斗争发展的需要。
躲狮坪兵工厂
1934年12月,红二方面军的第二、第六军团在湖南省永顺县塔卧创办了“湘鄂川黔边区临时修械厂”。人员是抽调的红军战士和当地的铁匠、木匠,共有50余人。工厂有红炉、子弹、翻砂、修理、炸弹几个车间。后来,工厂搬迁到湖南省永顺县龙家寨的躲狮坪(今多土坪),改称躲狮坪兵工厂,规模达330多人。1935年4月中旬,红军撤离永顺时,兵工厂随红军迁移,直到第二、第六军团开始长征时,抽调部分人员组成修械所,其余人员就地疏散。
通江兵工厂
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通江县城南的苟家湾办起了通江兵工厂,工厂人数很快增加到100多人,其中有的当过铁匠、木匠,有的在旧兵工厂里干过。他们靠几盘红炉起家,在修理枪支的同时制造手榴弹和枪弹。同年10月,红军缴获了130多台机器和大批原材料,吸收了几百名技术人员和工人,成为当时各根据地兵工厂设备最多、技术力量最强的兵工厂。从建厂到1935年上半年疏散转移为止,该厂共生产枪弹110万发,麻尾手榴弹101万发,修配机枪200余挺,迫击炮200余门,还修好了大批长短枪。
陕北修械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于1927年创建了人民军队。有军队就要有武器,有武器就要有兵工厂。1931年10月,我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综合型兵工厂建立,由此人民兵工进入实质性的发展历史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人民兵工创建80周年之际,本刊特组织系列文章追忆红色兵工厂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前各历史时期的红色兵工厂作一巡礼——向读者展示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壮大的主要兵工厂。这些兵工厂的详细情况我刊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土地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陆续建立了一些小型修械所,直到1931年10月,中央红军在原有修械所和修械处的基础上,组建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官田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修械和弹药生产任务。官田兵工厂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综合型兵工厂诞生,其被誉为“人民兵工始祖”、我国国防工业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相继成立军工部(局),把各地区分散的小型兵工厂和修械所,按专业集中组成一定规模的工厂,著名的山西黄崖洞兵工厂即是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区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解放战争时期,兵工厂向大中型企业扩展,全国形成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五大军区的兵器工业基地,开始有了统一计划、统一调配、统一价格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为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的兵工厂
从秋收起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创建了人民兵工。在此期间,革命根据地的兵工厂从只有几十人的小型修械所发展到众多颇具规模的兵工厂。据史料记载,根据地苏区拥有100名员工和10台以上设备的兵工厂有50多个,共有员工3万多人。从最初的铁炉制造梭镖、大刀到修理枪械、制造枪炮等武器;从复装枪弹、制造地雷、手榴弹到制造枪弹和炮弹等弹药,人民兵工在艰难中一步步发展。
莲花修械所
1928年4月,井冈山根据地在莲花县坊楼沿工村建立莲花修械所。主要制造梭镖、大刀和土枪,修理各种武器,以及时供给红军使用。1930年冬,该所并入湘赣兵工厂。到1934年红军长征以前,该厂多次迁移,但都地处深山,非常隐蔽,便于进行安全生产。
红四军军械处
红四军军械处于1928年7月创办,位于井冈山茨坪店上村。创办时只有30多人,用砖块、石头砌成大炉;用土法烧炭、炼铁;所用工具只有榔头、铁锤、钳子;当年用手工制造单响枪(即单发步枪,现应理解为非自动步枪),修理破损枪支。1929年12月,红四军参谋长袁文才率领游击队攻打茶陵,缴获反革命武装挨户团罗光绍所办兵工厂的全套设备,使军械处的设备大大改善。随后迁往赣南黄洋界的梅树下村,军械处改称兵工厂。除修理枪支外,还能制造5响枪(现应理解为带有5发弹仓的半自动步枪)、麻尾手榴弹等多种武器,改善了红四军与地方武装的装备。
闽浙赣兵工厂
1931年12月,赣东北根据地建立江冲源兵工厂,该厂分设弋阳县江冲源、齐川源两个加工基地。至1933年冬,组成闽浙赣兵工厂,因位于江西省德兴县洋源村,又称洋源兵工厂。闽浙赣兵工厂时期设制造、炸弹、子弹、翻砂、木工、硝磺等6部。其中制造部制造枪炮;炸弹部制造手榴弹、迫击炮弹、大小型挨丝地雷(即一个敌人踩响一枚地雷后,连带几十枚地雷都炸响的地雷群);硝磺部主要制造红硝、马硝、火药、炸药等。1934年上半年有800多人。1935年3月,德兴苏区界田桥防线失守,上级决定埋藏该厂的机器,全部工人改编成游击队,转入游击战争。
洪湖兵工厂
又称湘鄂西兵工厂,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一个较大的兵工厂。该厂的前身是中共湖北省石首中心县委于1928年创办的石首修械所。1930年7月,贺龙领导的红四军与周逸群领导的红六军在湖北省陡湖堤会师,两军合编为红二军团。于是,石首修械所被扩建成红二军团洪湖兵工厂。1932年,国民党再次大规模“围剿”湘鄂西苏区,为了兵工人员的安全和机器不落入敌手,工厂将机器沉入湖中,人员疏散转移,洪湖兵工厂至此结束。其盛时有250多人,设有锻工科、模型科、机械科、轻工科、子弹科和机修、机械两个车间。贺龙曾3次到该厂视察。
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兵工厂
该厂于1931年1月在河南省新县陈店乡柴山堡佛尔寺建立,其前身是1929年10月中共鄂东特委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石板沟建立的一个小兵工厂。1931年4月上旬,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该厂被迫从河南境内再次迁到湖北黄安县紫云区熊家咀。接着,河南省新县黄谷的红军造枪局和黄安县席家岗的红军修械所与该厂合并,从此规模扩大。该厂有300多人,设有总厂和4个分厂。1932年4月,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同年7月,该厂奉命解散。该厂共生产撅把子枪4000支、仿汉阳造步枪800多支,手榴弹1万多枚,复装枪弹21万发,修配枪支1.1万支。
官田兵工厂
又称中央红军兵工厂,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直属兵工厂。由白石红军修械厂、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修械所和红三军团修械所等单位于1931年10月合并而成,厂址设在江西省兴国县莲矿区官田村。一般认为,官田兵工厂的建立,开启了人民兵工实质性的发展。该厂初期有250多人,200多把锉刀,100多把老虎钳,4台打铁炉。1932年获得2台车床、1台30马力发电机、一个鼓风机,工厂人数最多时约1000人。中央红军1934年开始长征时,该厂停产结束。该厂共修配4万多支步枪,制造40多万发枪弹、6万枚手榴弹、5000多枚地雷,修理2000多挺机枪、100多门迫击炮、2门山炮,为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闽北兵工厂
1931年7月,闽北根据地岭阳兵工厂迁至崇安县大安镇范畲村,并改名为闽北兵工厂,归属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领导。初期只有80多人,到1934年上半年,闽北兵工厂进入鼎盛时期,有300多人,能制造步枪、手提机枪(冲锋枪旧称)、马刀和刺刀,检修迫击炮弹,制造各种零配件和修械工具等。产量最高时每月可制造各种枪1000余支,制作炸弹、地雷10000多枚,生产手榴弹3 000多枚,枪弹15万发,保证了闽北苏区武装斗争发展的需要。
躲狮坪兵工厂
1934年12月,红二方面军的第二、第六军团在湖南省永顺县塔卧创办了“湘鄂川黔边区临时修械厂”。人员是抽调的红军战士和当地的铁匠、木匠,共有50余人。工厂有红炉、子弹、翻砂、修理、炸弹几个车间。后来,工厂搬迁到湖南省永顺县龙家寨的躲狮坪(今多土坪),改称躲狮坪兵工厂,规模达330多人。1935年4月中旬,红军撤离永顺时,兵工厂随红军迁移,直到第二、第六军团开始长征时,抽调部分人员组成修械所,其余人员就地疏散。
通江兵工厂
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通江县城南的苟家湾办起了通江兵工厂,工厂人数很快增加到100多人,其中有的当过铁匠、木匠,有的在旧兵工厂里干过。他们靠几盘红炉起家,在修理枪支的同时制造手榴弹和枪弹。同年10月,红军缴获了130多台机器和大批原材料,吸收了几百名技术人员和工人,成为当时各根据地兵工厂设备最多、技术力量最强的兵工厂。从建厂到1935年上半年疏散转移为止,该厂共生产枪弹110万发,麻尾手榴弹101万发,修配机枪200余挺,迫击炮200余门,还修好了大批长短枪。
陕北修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