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能期待纪录电影在院线上创造多少神话,这是不现实的”
导演范立欣的微博在2011年6月到2017年6月之间一片空白,此前的微博多是和讲述中国打工者故事的纪录片《归途列车》相关。
2012年年初,《归途列车》获得第33届新闻及纪录片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两个奖项,范立欣也成为首位获得美国艾美奖的中国导演。
此后,范立欣的创作主题几经转变,如今,他的关注目光从中国本土社会议题转向动物和自然。2017年7月,他重开微博,为新片《地球:神奇的一天》做宣传。该片是中英合拍协议框架下的第一部中英合拍电影,由BBC(英国广播公司)地球影业和SMG尚世影业共同出品。
《地球:神奇的一天》历时三年,跨越 22 个国家制作而成。其前作是2007年上映的《地球》:一部自然历史领域里程碑式的电影,取得了超过1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至今仍是史上最卖座的自然纪录片之一。
为了尽可能地与亚洲观众产生共鸣,《地球:神奇的一天》在中国多地取景,邀请范立欣作为联合导演,作家严歌苓担任中文旁白编剧,成龙担任配音,配乐也在中国录制。
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了多部颇有影响的自然纪录电影,比如《我们诞生在中国》《重返狼群》等,这些获得良好票房和口碑的纪录片,也给市场带来了信心。
拼图游戏
不同于前作《地球》记录了北极熊、非洲象和座头鲸一整年的生活,《地球:神奇的一天》提炼出一条新的故事主线,它用一天来展现自然界的神奇——从世界上最高的山到最远的岛、从野外的丛林到繁华的城市。
由于运用了超高清摄像机和无人机等技术,纪录片尽可能真实地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象:幼年的斑马宝宝想要穿过一条湍急的河流、企鹅爸爸每天都要以性命与大海相搏来抚养家人、抹香鲸家族喜欢在大海里垂直着打瞌睡、树懒走在寻找真爱的路上……
电影在中国优先发行,瞄准暑期档的亲子市场,打出“为生而战,为爱而生”的口号,试图引导更多的孩子同父母一道探寻生命的意义。
影片导演之一彼得·韦柏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他喜爱这部纪录片中戏剧性的瞬间,比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游蛇和刚出生的蜥蜴宝宝之间的战斗。
蜥蜴宝宝破壳后何时离开海滩,是它一生中面临的第一场生死抉择。蜥蜴是一种冷血动物,需要通过晒太阳获得足够体力,刚破壳的蜥蜴宝宝如果没有晒够太阳就离开海滩,会因体力不支而被捕食,但若不尽快离开,游蛇越来越多,处境更加危险。
想要在自然纪录片中呈现这样的戏剧冲突,需要大量精准完备的前期工作,韦柏参与了剧情大纲的撰写:“一旦设计好了这个结构,我们就要决定怎样把各种动物的故事安排在一天中的各个时间段里,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像一个拼图游戏。”
但这个拼图游戏并不简单,良好的故事性要求极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支撑,因此摄制组有着一支科学顾问团队。范立欣对《瞭望东方周刊》形容:“又要是科学家,又要是电影人。”
前期的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摄制组更好地捕捉戏剧性瞬间,范立欣说,这“不是表面上去理解动物的基本行为,其背后还蕴含着科学奥妙”。比如,蜂鸟和蜜蜂空战的场面必须在下午拍摄,因为只有在下午,拍摄地才会有暴雨,从而捕捉到两者冲突性更强烈的争斗场面。
电影导演兼编剧旁白理查德·戴尔对本刊记者透露,对于每只动物,他们都花了上百个小时来寻找合适的故事。他需要与剪辑师合作,在大量的镜头素材中塑造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但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戴尔认为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时也要把握真实的准则,“自然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通常你并不是真的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记录动物们是如何生存的。”
蛰伏时期
几乎所有的自然纪录片导演都会强调“故事性”。BBC地球影业懂得熟练运用各种电影化的叙事手段,但中国早期的纪录片并非如此。
范立欣曾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他回顾了21世纪之初电视台专题片的制作方式:“先有一个稿子,然后去拍一些空镜头,贴在这个稿子上面。就是流水账,没有故事性”。
这导致了国产纪录片一度成为照本宣科的代名词。
2010年前后是国产自然纪录片的寒冬,那几年进入院线的此类片种票房惨淡。
《中国纪录片發展研究报告》统计了2011年国产纪录片城市影院票房数据,排名前十的纪录片中,勉强可以归入自然纪录片的《龙江行》排位第十,总票房165元,观影人次11人。
不过,情况正在慢慢好转。
国家《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随着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建立,以及视频网站的兴起,纪录片整体发展向好,自然纪录片也开始培养起受众。
央视纪录片频道引入了一系列蜚声国际的优秀自然片,如《地球》《生命》等,让年轻观众看到自然纪录片的另外一种可能。
2011年,雅克·贝汉执导的法国自然电影《海洋》被引入中国,以2700万元票房在中国电影市场掀起了“蓝色漩涡”,打开了自然纪录片的中国院线市场。
次年,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编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称:“2011年中国启动了纪录片产业化引擎,也许可称为产业元年。”
但是,能够走入院线的自然纪录片仍然少之又少,在影视行业的资本热潮尚未席卷之前,自然纪录片作为电影门类中较为冷门的一支,仍然少有民间资本涉足。
2010年前后,处于蛰伏期的中国纪录片产业,亟待更多的资金投入以及更加完整的工业流程。
导演范立欣的微博在2011年6月到2017年6月之间一片空白,此前的微博多是和讲述中国打工者故事的纪录片《归途列车》相关。
2012年年初,《归途列车》获得第33届新闻及纪录片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两个奖项,范立欣也成为首位获得美国艾美奖的中国导演。
此后,范立欣的创作主题几经转变,如今,他的关注目光从中国本土社会议题转向动物和自然。2017年7月,他重开微博,为新片《地球:神奇的一天》做宣传。该片是中英合拍协议框架下的第一部中英合拍电影,由BBC(英国广播公司)地球影业和SMG尚世影业共同出品。
《地球:神奇的一天》历时三年,跨越 22 个国家制作而成。其前作是2007年上映的《地球》:一部自然历史领域里程碑式的电影,取得了超过1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至今仍是史上最卖座的自然纪录片之一。
为了尽可能地与亚洲观众产生共鸣,《地球:神奇的一天》在中国多地取景,邀请范立欣作为联合导演,作家严歌苓担任中文旁白编剧,成龙担任配音,配乐也在中国录制。
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了多部颇有影响的自然纪录电影,比如《我们诞生在中国》《重返狼群》等,这些获得良好票房和口碑的纪录片,也给市场带来了信心。
拼图游戏
不同于前作《地球》记录了北极熊、非洲象和座头鲸一整年的生活,《地球:神奇的一天》提炼出一条新的故事主线,它用一天来展现自然界的神奇——从世界上最高的山到最远的岛、从野外的丛林到繁华的城市。
由于运用了超高清摄像机和无人机等技术,纪录片尽可能真实地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象:幼年的斑马宝宝想要穿过一条湍急的河流、企鹅爸爸每天都要以性命与大海相搏来抚养家人、抹香鲸家族喜欢在大海里垂直着打瞌睡、树懒走在寻找真爱的路上……
电影在中国优先发行,瞄准暑期档的亲子市场,打出“为生而战,为爱而生”的口号,试图引导更多的孩子同父母一道探寻生命的意义。
影片导演之一彼得·韦柏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他喜爱这部纪录片中戏剧性的瞬间,比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游蛇和刚出生的蜥蜴宝宝之间的战斗。
蜥蜴宝宝破壳后何时离开海滩,是它一生中面临的第一场生死抉择。蜥蜴是一种冷血动物,需要通过晒太阳获得足够体力,刚破壳的蜥蜴宝宝如果没有晒够太阳就离开海滩,会因体力不支而被捕食,但若不尽快离开,游蛇越来越多,处境更加危险。
想要在自然纪录片中呈现这样的戏剧冲突,需要大量精准完备的前期工作,韦柏参与了剧情大纲的撰写:“一旦设计好了这个结构,我们就要决定怎样把各种动物的故事安排在一天中的各个时间段里,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像一个拼图游戏。”
但这个拼图游戏并不简单,良好的故事性要求极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支撑,因此摄制组有着一支科学顾问团队。范立欣对《瞭望东方周刊》形容:“又要是科学家,又要是电影人。”
前期的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摄制组更好地捕捉戏剧性瞬间,范立欣说,这“不是表面上去理解动物的基本行为,其背后还蕴含着科学奥妙”。比如,蜂鸟和蜜蜂空战的场面必须在下午拍摄,因为只有在下午,拍摄地才会有暴雨,从而捕捉到两者冲突性更强烈的争斗场面。
电影导演兼编剧旁白理查德·戴尔对本刊记者透露,对于每只动物,他们都花了上百个小时来寻找合适的故事。他需要与剪辑师合作,在大量的镜头素材中塑造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但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戴尔认为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时也要把握真实的准则,“自然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通常你并不是真的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记录动物们是如何生存的。”
蛰伏时期
几乎所有的自然纪录片导演都会强调“故事性”。BBC地球影业懂得熟练运用各种电影化的叙事手段,但中国早期的纪录片并非如此。
范立欣曾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他回顾了21世纪之初电视台专题片的制作方式:“先有一个稿子,然后去拍一些空镜头,贴在这个稿子上面。就是流水账,没有故事性”。
这导致了国产纪录片一度成为照本宣科的代名词。
2010年前后是国产自然纪录片的寒冬,那几年进入院线的此类片种票房惨淡。
《中国纪录片發展研究报告》统计了2011年国产纪录片城市影院票房数据,排名前十的纪录片中,勉强可以归入自然纪录片的《龙江行》排位第十,总票房165元,观影人次11人。
不过,情况正在慢慢好转。
国家《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随着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建立,以及视频网站的兴起,纪录片整体发展向好,自然纪录片也开始培养起受众。
央视纪录片频道引入了一系列蜚声国际的优秀自然片,如《地球》《生命》等,让年轻观众看到自然纪录片的另外一种可能。
2011年,雅克·贝汉执导的法国自然电影《海洋》被引入中国,以2700万元票房在中国电影市场掀起了“蓝色漩涡”,打开了自然纪录片的中国院线市场。
次年,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编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称:“2011年中国启动了纪录片产业化引擎,也许可称为产业元年。”
但是,能够走入院线的自然纪录片仍然少之又少,在影视行业的资本热潮尚未席卷之前,自然纪录片作为电影门类中较为冷门的一支,仍然少有民间资本涉足。
2010年前后,处于蛰伏期的中国纪录片产业,亟待更多的资金投入以及更加完整的工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