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入党动机是大学生入党行为发生的内在原因,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归纳了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多种类型,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党建工作;入党动机
我们认为在举国上下共同为“中国梦”奋斗的历史时刻,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教育面临着双重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端正青年大学生入党动机,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新的课题。研究大学生的入党心理系统的变化和现状,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成因,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将对高校的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基础与方法
1.入党动机的相关理论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对“动机”一词也进行过科学的界定和表述:“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化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动机是其内心思想活动中对加入党组织的主观愿望和政治诉求,也是其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理表达,反映出其入党的意图和目的,也是促进其实现入党决定和行为的政治推动力。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大学在读学生为样本,采用抽样方法,调查收集数据,尝试分析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心理类型与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入党心理类型分析
(1)信仰明确型。无论是从学生自我的主观心理还是他人的客观心理评价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申请加入党组织,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高度信仰。他们坚信党的领导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按照党员的标准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对党有着深刻的认知,理论基础扎实,积极关心国际国内大事,主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乐于帮助同学并积极为同学们服务。
(2)自我成就型。这类学生对党有一定的认识和朴素的感情,但不够深刻,有比较强烈的入党愿望,把入党与个人发展、成长成才联系起来,作为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
(3)现实功利型。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功利性入党者关心的是个人的利益,这正是黑格尔所谓的“脚下的事情”,注定是没有未来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力遏制大学生在入党心理上的功利化倾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中国梦”的希望。
(4)影响从众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同辈群体之间在心理志趣上有较强的示范和感染作用,在行为选择上会出现附和从众,跟风随流的倾向。部分学生因为很多同学都想入党于是自己也想入,别人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也交,但申请书要么是抄袭他人,要么是从网上下载,对为什么要入党没有明确的想法。
2.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归因分析
(1)个人因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个人原因是影响大学生入党心理类型的根本所在。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使一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往往是因为升学的压力,被动学习,只是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将朴素的情感升华为对共产主义的高度信仰。
(2)社会因素。当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大学生入党心理的形成产生了冲击。一些青年学生对某些社会矛盾如党内腐败问题,住房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认识较为片面,以偏盖全,不能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社会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把党和国家的前途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而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产生了怀疑。
(3)教育因素。高校在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时,普遍存在着重表现,轻动机的倾向。往往注重他们的平时表现,思想素质则以党课培训班的成绩为主要依据,导致有些大學生虽然履行了入党手续,但思想上还没有入党,甚至有的高校把入党作为学生勤奋学习的激励,努力工作的奖赏,把入党指标分配等同于奖学金发放。
(4)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已成普遍现象,入党也渐渐地成为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但是这样的父母往往会把孩子带入急功近利的误区,即功利地入党,只知道有好处而忽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在思想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上,父母往往强调要有政治诉求,而忽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三、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建议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网络文化等多个层次提出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建议。
1.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政课程,应该具备丰富的形式:第一,结合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适当安排不同年龄的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交流本专业优秀人物如何将科研与党的事业相结合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二,组织学生社团在国家民族重大纪念日开展宣传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第三,建设校园爱国爱党文化标示系统,在学校层面要结合本校师生前辈爱国爱党历史运动事迹,完善校园雕塑、标语、文化衫等文化标示系统;第四,妥善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系统,建立微博微信等党建知识平台,缩短党建党教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逐年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入党动机关系密切,保持对社会、他人有良好心态的人往往也拥有正确的政治态度,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端正和良好的入党动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强化实践教育
实践是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深入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历练社会,塑造情操。因此,高校要经常组织鼓励大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到敬老院做义工,参加社区公益服务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到德育基地作义务讲解员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感受社会需要,提高自身觉悟,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实践中加深对党性质和宗旨的理解,逐步克服功利思想和虚荣思想,端正入党动机。
我们在看到学生入党心理不确定性、复杂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可塑性,高校对学生进行入党教育时,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开展活动,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使其入党心理更加健康,入党动机更加端正。学校应将大学生入党心理和动机教育渗透到学生党建工作的各个方面,确保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程琳杰、陈文莉.高校大学生功利性入党动机成因分析与矫正策略[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作者简介:
高水静(1980~ ),女,硕士,讲师,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学生工作秘书,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党建工作;入党动机
我们认为在举国上下共同为“中国梦”奋斗的历史时刻,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教育面临着双重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端正青年大学生入党动机,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新的课题。研究大学生的入党心理系统的变化和现状,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成因,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将对高校的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基础与方法
1.入党动机的相关理论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对“动机”一词也进行过科学的界定和表述:“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化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动机是其内心思想活动中对加入党组织的主观愿望和政治诉求,也是其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理表达,反映出其入党的意图和目的,也是促进其实现入党决定和行为的政治推动力。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大学在读学生为样本,采用抽样方法,调查收集数据,尝试分析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心理类型与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入党心理类型分析
(1)信仰明确型。无论是从学生自我的主观心理还是他人的客观心理评价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申请加入党组织,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高度信仰。他们坚信党的领导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按照党员的标准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对党有着深刻的认知,理论基础扎实,积极关心国际国内大事,主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乐于帮助同学并积极为同学们服务。
(2)自我成就型。这类学生对党有一定的认识和朴素的感情,但不够深刻,有比较强烈的入党愿望,把入党与个人发展、成长成才联系起来,作为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
(3)现实功利型。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功利性入党者关心的是个人的利益,这正是黑格尔所谓的“脚下的事情”,注定是没有未来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力遏制大学生在入党心理上的功利化倾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中国梦”的希望。
(4)影响从众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同辈群体之间在心理志趣上有较强的示范和感染作用,在行为选择上会出现附和从众,跟风随流的倾向。部分学生因为很多同学都想入党于是自己也想入,别人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也交,但申请书要么是抄袭他人,要么是从网上下载,对为什么要入党没有明确的想法。
2.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归因分析
(1)个人因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个人原因是影响大学生入党心理类型的根本所在。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使一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往往是因为升学的压力,被动学习,只是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将朴素的情感升华为对共产主义的高度信仰。
(2)社会因素。当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大学生入党心理的形成产生了冲击。一些青年学生对某些社会矛盾如党内腐败问题,住房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认识较为片面,以偏盖全,不能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社会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把党和国家的前途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而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产生了怀疑。
(3)教育因素。高校在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时,普遍存在着重表现,轻动机的倾向。往往注重他们的平时表现,思想素质则以党课培训班的成绩为主要依据,导致有些大學生虽然履行了入党手续,但思想上还没有入党,甚至有的高校把入党作为学生勤奋学习的激励,努力工作的奖赏,把入党指标分配等同于奖学金发放。
(4)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已成普遍现象,入党也渐渐地成为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但是这样的父母往往会把孩子带入急功近利的误区,即功利地入党,只知道有好处而忽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在思想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上,父母往往强调要有政治诉求,而忽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三、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建议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网络文化等多个层次提出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建议。
1.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政课程,应该具备丰富的形式:第一,结合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适当安排不同年龄的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交流本专业优秀人物如何将科研与党的事业相结合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二,组织学生社团在国家民族重大纪念日开展宣传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第三,建设校园爱国爱党文化标示系统,在学校层面要结合本校师生前辈爱国爱党历史运动事迹,完善校园雕塑、标语、文化衫等文化标示系统;第四,妥善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系统,建立微博微信等党建知识平台,缩短党建党教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逐年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入党动机关系密切,保持对社会、他人有良好心态的人往往也拥有正确的政治态度,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端正和良好的入党动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强化实践教育
实践是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深入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历练社会,塑造情操。因此,高校要经常组织鼓励大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到敬老院做义工,参加社区公益服务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到德育基地作义务讲解员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感受社会需要,提高自身觉悟,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实践中加深对党性质和宗旨的理解,逐步克服功利思想和虚荣思想,端正入党动机。
我们在看到学生入党心理不确定性、复杂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可塑性,高校对学生进行入党教育时,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开展活动,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使其入党心理更加健康,入党动机更加端正。学校应将大学生入党心理和动机教育渗透到学生党建工作的各个方面,确保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程琳杰、陈文莉.高校大学生功利性入党动机成因分析与矫正策略[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作者简介:
高水静(1980~ ),女,硕士,讲师,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学生工作秘书,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