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温上升2℃会怎样?

来源 :科技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fly_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暖的危险等级是什么?”
  一些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在分析了前工业化时代的气候变化后,提出了一个限制气候变暖2℃的目标,以避免灾难性的变化。但是2011年12月6日,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所长詹姆斯·汉森说,气候变暧2℃将导致剧变,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盖质量损失加速就是明证。因此将人为变暖限制在2℃的目标是无效的,反而会导致灾害。
  根据汉森在戈达德航天研究所对全球变暖所做的研究,发现地球的平均温度自1880年以来已经上升了0.8℃,现在以每10年超过0.1℃的速度变暖。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大气中温室气体(尤其是发电厂、汽车和工业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引起。以目前化石燃料的燃烧率计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比上世纪中叶前工业化时代增加一倍,加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最终导致温度升高几度。
  在最近的研究中,汉森和同事麻纪子·佐藤把“全新世”的气候与以前类似的“间冰期”年代的气候作了比较。“全新世”是地质年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二分的第二个世,开始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间冰期”指介于两次冰期之间的气候较为温暖的地质年代,在这个地质时期,极地冰盖存在,但世界不被它控制。在研究从冰盖和深海沉积物中钻出的岩芯中,发现“伊米亚间冰期”从大约13万年前开始,持续了1.5万年左右,当时的全球平均气温比“全新世”更暖和,但也高不了1℃。汉森称,如果气温上升到超过前工业时代的2℃,那么全球平均气温将远远超过“伊米亚间冰期”,海平面势必比现在高出4~6米。
  “古气候的记录揭示了比想象更敏感的气候,几年前把人为造成的气候变暖限制在2℃是不够的,这将是一个引起灾难的处方。”汉森警告说。
  汉森将大量新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极地地区,特别关注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对正在变暖的世界做出的反应。他指出,冰盖质量损失是非线性的,会因为放大的反馈而加速。如果变暖趋势不减,预计冰盖质量损失速度将表现出线性趋势的两倍,造成的恶果已经在像南极洲西部松岛冰川一些脆弱的地方发生。
  从极地地区的冰盖和海洋沉积物里获取的岩芯表明,在以前的那些地质年代里,当时海平面高出几十米,两极温度与地球当时按照“一切如常”的轨迹可能达到的温度相差不远。
  汉森认为,气候变暖2℃将使地球比在“间冰期”更暖和得多,接近像地质学划分的“上新世”的那种情况,当时海平面比现在高出25米的范围。“上新世”是地质时代中第三纪的最新的一个世,它从距今530万年开始,距今180万年结束。“上新世”时气候开始变冷变干,四季比此前“中新世”分明,有点像今天的气候。他说,使用地球的气候史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气候的敏感性,更好地应对今天的全球变暖。气候记录表明,全球气温每上升1℃,意味着海平面上升20米。海平面上升起因于冰盖质量损失,而冰盖质量损失的预测仍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
  在过去10年中,冰盖质量损失率不断加快。美国宇航局的重力恢复和气候试验卫星提供的数据表明,格陵兰岛和南极洲西部的冰盖质量损失速度一直是每10年翻一番。尽管卫星重力数据不够得出最终结论,结果显示出倍增时间为10年或更短,暗示到210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数米。
  需要面的现实
  对于气候科学家来说,人为释放到大气中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浓度是他们在6500万年的有关记录中从来没有见过的。由于急剧的增长率,因此要预测地球会如何迅速做出回应变得很难。
  在如今的气候变暖和灾难性的变暧之间,不存在一个实质性的缓冲期,地球实际上会强烈地放大极地反馈以应对中度的全球变暖。汉森强调道,加速中的冰盖质量损失观测数据支持他们得出的一个结论:地球的气温已经超出了“全新世”的平均值。大规模地降低化石燃料排放是人类拯救地球的成功关键,这也反映了如今文明社会的要求。
  详细考虑并制定一项新的气候变暖目标以及如何达到目标,已经超出了汉森研究的范围。但这项研究与汉森的早期发现一致,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需要从目前的大约100万分之390降到100万分之350,以便使气候长期保证稳定。尽管国际组织的领导人还在继续讨论减少废气排放量的框架,可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保持不变,最近几年还有所增加。
  汉森和其他同事认为,虽然古气候证据清楚地表明了地球早期的气候是什么样子,但用它来准确预测气候在短得多的地质年代里可能如何改变以回应人为引起而不是自然气候带来的变化,仍然难度很大。不过,地球系统已经显示出应对的迹象,例如冰盖变化的。陧反馈”。
  “人类已使自然不堪重负,地质年代正在发生缓慢的变化。”汉森不无忧虑地说。
  (责任编辑刘俊)
其他文献
国 际  一次付费?论文终身免费发表  2012年6月12日,一本新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PeerJ问世,该期刊的独特之处在于:研究人员只需一次付费,即可终身免费发表论文。  该期刊为研究人员提供了3种“会员计划”——基本计划:研究人员支付99美元,每年只能发表一篇论文;增强计划:支付169美元,每年可发表两篇论文;研究者计划:支付259美元,研究人员在其学术生涯内可无限发表论文。同时,新期刊也将
期刊
什么是“低碳经济”?走“低碳经济”之路,会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低碳经济”是天方夜谭还是必由之路?低碳经济下的绿色机会隐藏在哪里?本刊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潘家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低碳经济是全球共同愿景  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面对这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
期刊
这些已经生存了多年,至少在老北京人生活中打下了极深烙印的老字号,目前,大多数不是已经消失、行将消失,就是勉强维持。要复兴老字号,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引导老字号“扎堆”发展,维护老字的是为了解决老字号现有遭遇的困难。同号的知识产权,鼓励有条件的老字号申时,西城区还将设立老字号保护与发展遗,建立老字号专属档案近期,拥有专项资金,每年投入 2000万元,加快推北京老字号半壁江山的西城区率先出台
期刊
从古时候起,人们就尝试着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物体会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等等。宇宙的性质同样是一个谜,譬如地球、太阳以及月亮这些星体究竟是遵循着什么规律在运动,并且是什么力量决定着这些规律。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试图解释这个世界……而物理学知识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得以体现,许多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背后也隐藏着科学的原理。通过本期的“万物之理游”,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神奇的物理现象,并能通过
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能授予的最高学术称号,意味着一个国家最高水平和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顶尖人物和最高学术权威。  2011年底,包括中国科学院许智宏,张启发院士、中国工程院范云六、郭予元,戴景瑞、夏咸柱、旭日干、陈焕春、刘旭、张改平院士在内的10名两院院士首批获聘大北农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智库”首次为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出谋划策。  十院士“相中”大北农  在央
期刊
本刊讯2011年12月20日,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在国家图书馆文会堂举办了“2011互联网十大热词、年度汉字发布会”,会上公布了2011年互联网十大热词榜单及年度汉字。  “2011年冬,全国很多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引发大众对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有了更多关注,PM2.5这样的专业名词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这是互动百科在解释PM2.5为什么会成为年度热词时如此表示。2011年互联网十大
期刊
眼前的数字令记者始料不及:全国十几亿人口,重症肌无力患者约20余万人,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医生仅10人左右。而他——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谢琰臣就是这区区10名医生之一。  物以稀为贵。谢琰臣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国内一些大医院曾先后向他发出邀请,“到我们这里来吧,可以给你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尤其是国外同行,几度向谢琰臣伸出诱人的橄榄枝,“到我们这里来吧,科研、住房、用车……生活条件是很优
期刊
看慣了大街上呼来喝去的汽车,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设计一款心仪的汽车呢?  2011年12月11日,在北京798艺术去亮相的“大众自造”创意工坊热闹非凡,许多参观者亲自动手,设计自己心中理想的汽车。此“自造”非彼“制造”,就是要让你自己动手。  汽车一定要有四个轮子?未必!你看,这个小删发摸着的这款车,不就两个轮子,而且大小不一。最搞笑的是,整车圆乎乎的,一点棱角都没有,一看车主就是好脾气。现在的马路上
期刊
虽然近年来逆全球化风潮涌起,但国际分工与合作仍是国际贸易中的一股强劲力量。国际分工的不断延伸与扩展,使各个国家在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上占据一环成为可能,显示出明显的全球价值链特征。根据微笑曲线理论,技术型和知识密集型的研发及营销领域成为全球价值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因此,如何抢占全球价值链上各个环节获取尽可能多的附加值,成为各国企业博弈的重点。在全球价值链成为国际分工主要方式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企业凭借劳动和资源禀赋优势迅速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广东省作为中国出口大省,迫切需要通过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转变为
策划人语  1959年,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大胆提出设想:“如果有一天可以按照人的意志安排一个个原子的话,那将会产生怎样的奇迹?”而今,因纳米科技而产生的奇迹不仅在不断发生,并且纳米带给人类生活的震憾,丝毫不逊于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力,并且将更深刻、更广泛、更持久。  科学家们认为,纳米不仅小得可爱,而且威力无比、很有力量。它将会带来21世纪的一次产业革命,并且将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活。  本刊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