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w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是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本研究调研了东中西三所部属师范院校,发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认识不到位,学位认可度不高;入学考试缺乏,求学的时间及地点不尽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双导师缺位;专业和思政课均不够完善,网络课程效果不佳;考核过于宽松,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所在中小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在问题总结与归因分析基础上,针对各责任主体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公师硕士培养质量。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一、问题提出
  免费师范生教育在我国始于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2010年5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1](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正式发布。2012年9月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正式入学。2015年7月我国第一批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毕业。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全国教育大会都强调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性[2][3],这标志着我国对免费师范生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4]提出,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2018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对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全面规定,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调整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5]。公费师范生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的传承和发展,标志着我国对公费师范生教育的投入将持续增长,从政策和待遇上将加大公费师范生教育的支持力度。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学历的入职要求及高学历人数与欧美发达国家乃至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小学教师学历要求仅为中专[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发展中国家;据教育部《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中教师拥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为8.9%,初中为2.6%,小学仅为0.9%[7]。相比之下,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小学教师硕士比已超过50%[8];欧美国家大都要求中学教师至少拥有硕士学历,有些国家比如法国、捷克、芬兰、爱沙尼亚等甚至要求小学教师也要有硕士学历[9];
  发展中国家朝鲜、泰国等均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是从师范院校毕业[10][11]。
  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以下简称“公师硕士”)政策是全面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学历层次,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但在其管理机制与培养质量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东中西地区三所部属师范院校为例进行调研,对目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拟为我国进一步提升公师硕士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研了我国东中西三所部属师范院校。通过各高校的研究生院分发问卷,最终回收有效学生问卷3246份(在读80.26%,毕业19.74%)、高校教师问卷368份(副教授54.34%,教授27.17%)、高校负责公师硕士培养的相关管理者问卷43份(研究生院负责人占比9.48%,学院负责人和教学秘书占比90.52%)、中小学管理者问卷382份(校长占比20.42%,副校长占比79.32%),有效问卷的平均回收率为92.75%。此外,课题组随机抽取了56名学生、39名高校老师、28名高校管理者、30名中小学管理者进行了访谈。
  2.问卷与访谈
  本研究参考《实施办法》等国家政策文件和相关文献,广泛吸取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学工作者的意见,通过初测—修改—再测的程序编制了信效度较高的《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分别针对学生、高校教师、高校管理者及中小学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问卷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运用SPSS21.0对量化数据进行分析,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分类、归纳分析,深度剖析当前公师硕士培养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2012年首次招收第一届公师硕士,截至2016年2月统计(该数据为公布的最新数据,2017~2018的数据教育部正在统计),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全国累计招收公师硕士46797人,28个省级师范院校也在积极开展培养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公师硕士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据我们近期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公师硕士的培养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
  1.各方认识不到位,学位认可度不高
  各责任主体及学生自身对公师硕士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识不到位,对培养意义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高校认识不到位。高校把公师硕士培养当作学校的主要创收工作,未能认识到是在培养未来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教育家。三是中小学校认识不到位。未能将培养公师硕士当作提升本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并给予支持。四是学生认识不到位。未意识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未认识到攻读公师硕士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学习动力不足,不珍惜国家的优惠政策。此外,公师硕士学位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据调查数据显示,56.87%的高校学院管理者、61.07%的高校教师、67.12%的中小学校管理者、65.94%的学生指出该学位在社会,特别是在教育界的认可度较低。
  2.入学考试环节缺失,求学的时间地点不尽合理
  公师硕士政策存在问题,尤其是招生政策不完善。一是入学无门槛,缺乏招生考试环节。《实施办法》规定,学生攻读教育硕士采取免试的办法,即学生不需要通过招生入学考试,只需提出申请即可入学。54.90%的高校指导教师认为大多数学生学习不认真不投入,不具备攻读硕士的基本素养。74.62%的高校指导教师认为有必要设置入学考试。可见,免试招生政策造成了学生不重视学习机会,本科阶段知识的遗忘又未能重新拾起,基础薄弱,为后续培养埋下隐患。二是攻读时间不太科学,申请时间过早。《实施办法》规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便可申请在职攻读教育硕士。调查数据显示,47.02%的学生都选择在工作后一年开始攻讀。该政策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对教师选择攻读时间起到了误导作用。根据美国学者卡茨的“教师发展时期论”,入职1~2年的教师正处于“求生存时期”[12],关心更多的是能否在陌生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无暇顾及自我提升等。访谈中,超过60%的中小学管理者表示新任教师在工作的1~2年内尚处职业适应期,难以协调好教学工作和学习任务。超过50%的新任教师反映他们还缺乏对教育教学理论的体验和感悟,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教育教学相结合。三是求学地点不尽合理,局限于本科毕业学校。《实施办法》规定,学生只能回到本科毕业的部属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这就意味着公费师范生无法就近攻读学位,而由此形成的“双校”距离障碍必然会给学习带来不便。此外,部属师范大学师资有限,容易造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而地方师范院校又不能参与公师硕士培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13]。   3.激励机制不健全,双导师缺位
  高校团队对公师硕士培养的顶层设计欠缺,师资方面存在高校导师专业不对口、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师生联动机制欠缺。一是高校导师专业不对口,指导質量差。受“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取向影响,高校从事学科教学的老师数量很少,据高校管理者的访谈数据统计,80%~90%的高校指导老师为纯学科研究型导师,只有百分之十几的老师是从事学科教育。高校导师不了解当下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现状和需求,惯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方法,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54.77%的指导老师表示不太愿意担任这一职位,72.48%的指导老师对自己的指导质量不满意,72.09%的学院管理者认为指导质量不够理想。二是双导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积极性受限。65.07%的高校任课及指导教师表示其所在教学单位未将公师硕士的教学及指导计入工作量,课酬和指导学生的酬劳很低。超过一半的高校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在访谈中表示获得小于付出。此外,89.7%的中小学负责人表示所在学校并未给实践导师额外的报酬,这严重制约了实践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高校导师、实践导师与学生的三方联动机制欠缺。公师硕士的培养是“双导师制”,由高校导师、实践导师分工合作,从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共同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与实际教学能力,但实际上“双导师制”并未发挥其预想功能。一方面,导师团队组建松散,缺乏合作意识。66.94%的高校导师表示与实践导师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沟通。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缺乏交流。高校导师表示每年与所指导学生交流次数不足5次的,占比均高达73.10%。69.87%的学院管理者指出实践导师与学生也基本不联系,责任落实不到位,严重制约培养质量。
  4.专业和思政课均不够完善,网络课程效果不佳
  高校团队给公师硕士开设的课程存在脱离实际、与本科课程雷同、学科专业知识不够、思政课开设不足、网络课质量不高等问题。一是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紧密。57.10%的高校学院管理者、77.11%的高校教师、88.00%的中小学管理者认为公师硕士课程结构失衡,理论课居多,实践课占比太低。二是公师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雷同。65.00%的高校学院管理者表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支撑新课程的研发,63.56%的高校指导教师也表示公师硕士课程其实就是本科课程的复制。三是课程对学科专业知识的体现程度不够。53.69%的高校管理人员指出公师硕士课程不仅应包含教育教学相关内容,还应帮助学生深化学科知识的理解,但目前公师硕士课程多聚焦于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四是思政课的开设不足。58.90%的中小学管理者认为公师硕士的思政课程开设不足。61.13%的高校管理者认为公师硕士的思想政治素质非常重要,而现行网络课程不足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五是网络课程质量不高、系统操作不便、互动性差、学习缺乏监管。39.53%的高校管理者、44.57%的高校指导教师、24.77%的学生指出网络课程质量不高;34.88%的高校管理者、28.58%的高校指导教师、26.43%的学生指出系统操作不便; 65.12%的学院管理者、43.75%的高校指导老师、43.01%的学生反映网络课程学习互动性差;67.44%的学院管理者、55.71%的高校指导老师、32.78%的学生反映网络课程的学习缺乏监管。
  5.考核过于宽松,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高校团队给公师硕士的毕业考核存在形式单一、形同虚设、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71.43%的学院管理者认为目前公师硕士课程考核不合理,方式过于单一,几乎所有课程都采用闭卷考核。大部分学院管理者在访谈中强调,在网络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几乎处于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状态,学院和指导教师难以监管。而95.91%的高校指导教师认为公师硕士生的论文质量未达到硕士论文水平,毕业考核标准形同虚设,30.05%的高校导师认为甚至低于或等于本科论文水平。大部分学院管理者在访谈中表示论文普遍存在选题重复,创新性小;写作不规范,抄袭情况严重;文不对题,编造数据、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均不明显等问题。学院管理者表示为了不滞压学生毕业,不得不降低毕业论文的要求。
  6.经费和时间无法保证,奖励机制欠缺
  中小学校对公费师范生攻读学位的经费、时间及精神奖励支持不足。仅有11.83%的学生反映任教学校给予了攻读经费支持,访谈中,中小学管理者指出“经费支持”相比其他的“时间保障”“评优评奖”“重点培养对象”来说是对培养支持力度最小的。65.89%的高校管理者指出学生欠费情况较为严重。39.80%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保障了其攻读学位的学习时间。此外,精神奖励缺乏。调研发现,34.90%的学校将获得学位的老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仅有14.22%学校在评优评奖中给予了注意。
  四、对策与建议
  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国情,针对调研结果反映的突出问题,从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及中小学校各责任主体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公师硕士培养质量。
  1.提升各方认识,提高学位认可度
  第一,教育部及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将公师硕士的培养放在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位置,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公师硕士培养重要性的认同及其学位的认可。第二,高校应将公师硕士的培养作为其应尽之责,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本条件,而不是将其定位为创收的渠道。第三,高校任课及指导老师应增强为国家培养未来优秀教育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四,中小学校应认识到公师硕士的培养对其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给予足够的支持。最后,公费师范生应认识到攻读公师硕士在自身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增强主观能动性。
  2.完善招生政策,科学引导攻读
  教育部应对公师硕士培养的相关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第一,取消免试入学规定,设立考核选拔机制,设置一定的入学门槛,招收有追求、有上进心、真正具有攻读意愿的公费师范生。第二,延长申请攻读时间为任教满两年,错开教师成长的“求生期”,使其拥有一定的教学实践体验,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后再申请攻读。第三,调整学生必须回毕业院校攻读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规定,允许学生按区域就近入学,可选择部属师范院校也可选择地方师范院校。   3.提升导师队伍质量,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高校团队应着力提升导师队伍质量、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加强双导师联动及师生互动。第一,提升导师队伍质量。对于高校导师,一方面建立公师硕士指导教师培训制度,尤其加強对学科型导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加强学科教育教师、学科专业教师、教育学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加强学院之间乃至学校之间的合作,使学科教育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高校导师队伍整体质量提升。在实践导师方面,就近挑选优秀教师进行实践指导,同时严格把握并明确规定实践导师的资质、遴选办法、职权等内容标准,确保实践导师队伍质量。第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高校任课教师及指导教师待遇,给予实践指导老师一定补贴;给公师硕士授课及对其指导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绩效津贴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通过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项等方式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公师硕士培养。第三,加强双导师联动及师生互动。一方面健全双导师联动机制,高校和中小学合作建立双方定期互动交流平台和合作指导制度,使双方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上职责分明,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加强师生交流,增加面授时间、加强网络课程互动、建立微信群等,并使用激励政策,如完成学业后由学校承担学费等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与导师交流。
  4.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培养联盟
  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公师硕士的发展方向,并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保证。首先,部属师范院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可联合中小学校共同研发公师硕士培养课程和网络学习资源,与教育硕士的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强化课程的实践取向、提高学科专业知识。再次,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应建立公师硕士培养联盟,免费开放相关课程资源,院校之间实行学分互认。最后,高校还应加强网络课程平台的开发与优化,使之为师生提供操作简便、利于互动的操作平台,同时可考虑设立专门岗位负责网络课程的运行和维护,为师生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
  5.增加过程性考评,完善学位认定管理制度
  高校应严把考核及学位论文质量关。第一,增加过程性考评。改变单一论文答辩的终结性考核形式与理念,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采取阶段性评价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第二,完善学位认定管理制度。构建明确统一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完善论文答辩程序,增加盲审环节;规范学位授予程序;设置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等。
  6.减负松绑,建立公师硕士的激励机制
  中小学校应明确规定学位获得者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给公师硕士“减负松绑”,提供经费支持,减轻其经济负担;适量减少在读学生的教学工作量,甚至可以支持学生脱产学习至少一年,确保期间待遇不变,让其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学习;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激励机制,如根据攻读期间表现,评选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公师硕士培养是一项意义深远、漫长而复杂的战略工作,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强国路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应秉承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精神[1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2019-01-19].
  [2] 中国政府网.十九大报告[EB/OL].[2019-01-19]. http://www.gov.cn/zhuanti/19thcpc/baogao.htm.
  [3]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9-01-19].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4] 中国政府网.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2019-01-19].http://www.gov.cn/xinwen/2018-03/28/content_5278034.htm.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EB/OL].[2019-01-19].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8/t20180810_345025.html.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2019-06-16]. 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tnull_1314.html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8-09-05].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7/.
  [8]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2017[EB/OL].[2019-02-10]. https://nces.ed.gov/pubsearch/pubsinfo.asp?pubid=2018070.pdf.
  [9] World Policy Analysis Center. Quality of teacher preparation[EB/OL].[2019-02-11]. http://worldpolicycenter.org/topics/education/quality-of-teacher-preparation/policies.
  [10] 孙启林.朝鲜的师资培养制度发展与改革述
  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6,06:39-43.
  [11] 施晓光,努尔潘.泰国教师教育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变革[J].教师发展研究,2019,3(01):120-124.
  [12] 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9,06:36-41.
  [13] 李鹏,林克松,朱德全.发展与论争: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之政策检视[J].现代教育管理,2013,03:69-73.
  [14] 宋乃庆,陈重穆.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J].数学教育学报,1996,05(02):15-18.
  [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82009)的研究成果。感谢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宋乃庆教授及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范涌峰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晏阳初班何莎薇同学等对该文调研工作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周晓燕]
其他文献
摘 要:自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生效实施,我国进入民法法典化的时代。法学专业的教学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培养,处于法典化时代的民法课程教与学也应当反映民法法典化带来的深层次变革。我国民法典的颁行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与国情实际,民法教学必须深刻理解并反映民法典颁行的重要意义,应当以教义民法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对法科学生进行严谨的民法思维训练,使之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民法知识
期刊
摘 要:文章以“《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慕课课程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如何构建线上开放课程与大学本科教学班级的线下实体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1)在慕课课程设计上,突出内容的普适性、学术性和应用性,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构建动态学习情境,实现慕课教学与讲台教学的优势互补,即“MOOC+讲台课”模式。(2)慕课运营策略同时关注实体本科课程与线上平台学生,充分利用“慕课堂”接口,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大小课
期刊
摘 要:美国大学东亚系是海外中国典籍研究的重地,不少汉学者同时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以文本细读和大量阅读为依托,重视文本的艺术价值。倪豪士和韩瑞亚两名教授把自己研究的特长和方式贯穿到教学中,兼顾中西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优势,在教学中重视师生互动和学生的接受效果,学生对典籍适量的“误读”反而激发了教学的活力。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开放的教研素养成功地促进了文学典籍
期刊
摘 要: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这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如何建设一门高水平的“金课”,不仅关系到课程内容的学术质量和授课教师的整体水平,而且关系到课程体系建设和本科专业发展。在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我们需要摆正这样四个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授业与解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做好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关键词:一流
期刊
摘 要:教学模式是当前翻转课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运用“特殊—一般—特殊”的规律,对翻转课堂传统版、操作版、翻转版和综合版几种变式进行统一,提出了O-PIRTAS通用模式。“变式—统一—再变式”反映了翻转课堂的发展规律。“变式到统一”能为设计翻转课堂提供一般性的框架指导,“统一到再变式”能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当前倡导翻转课堂,应破除对翻转课堂简单化、僵化的理解,在深刻把握翻转课堂本
期刊
摘 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采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旨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教学方式量表”(Approaches to Teaching Inventory,ATI)为基础,建构了本土化的“聚焦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方式量表,在87所院校获得了2000份本科任课教师的样本数据。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发现,
期刊
摘 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教学改革的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除了重视课程专业知识内容外,将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三者有效结合,使教学改革有教育理论指导,课程资源建设有研究支撑,课程改革效果评价有科学依据,循环迭代和持续改进,这是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成功路径。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翻转课堂;同伴教学
期刊
摘 要:世界史专业赖以存在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基础,决定了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应当兼顾历史学与外国语言。我们践行“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既具有世界历史专业基础,又具有外国语言专业基础的新文科人才。这样的人才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具备历史学的理性与实证思维,具备高水平的外国语言能力,可以成为世界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优质生源,可以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还可以
期刊
摘 要:调动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一直是高等教育教学探索的方向和教学改革的难点。本文结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经历,对基于案例的参与式研讨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进行总结,对案例选择、改善学生参与和学习体验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案例教学;参与式研讨教学;教学设计;学习体验  随着线上教学的不断兴起和大规模应用,对传统教学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是由于线上教学隔空授课,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
期刊
摘 要: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提出培养跨学科人才,鼓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越院系自由选课,一人一张课表。排课作为选课的基础保障,如何顺利实现跨院系选课、避免选课冲突,成为近年来高校排课工作中比较突出的困难。本文探析了排课问题的实质,分析了北京大学的排课机制,提出了优化排课制度的举措。  关键词:排课机制;大学教学改革;自由选课;跨院系选课;自动排课系统  北京大学本科教育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秉持“加强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