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讲台课、慕课堂、见面课“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s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慕课课程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如何构建线上开放课程与大学本科教学班级的线下实体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1)在慕课课程设计上,突出内容的普适性、学术性和应用性,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构建动态学习情境,实现慕课教学与讲台教学的优势互补,即“MOOC+讲台课”模式。(2)慕课运营策略同时关注实体本科课程与线上平台学生,充分利用“慕课堂”接口,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大小课堂、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统一,即“MOOC+慕课堂”模式。(3)运用专题讲座式的见面课形式促使慕课学生向线上、线下双轨型学习方式的转化,尝试打破在线开放课程的分散性壁垒,适时由分到聚,即采取“MOOC+见面课”模式。三种教学模式分别对应动态教学、动态助学和动态研学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红楼梦
  中国大学MOOC“《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是基于线下课程“《红楼梦》导读”的一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课程选取了《红楼梦》十五个经典章回作为主讲内容,并凝练出诗说、网说和图说三条解说途径,分别聚焦于《红楼梦》这部一百二十回章回小说的语言、结构和情节方面的艺术成就,旨在增强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掌握阅读和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方法。
  这门慕课自2019年3月上线,至2020年6月,已完成三轮运行。课程团队以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和洛阳师范学院的翻转课堂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出“MOOC+讲台课(实体课堂)”“慕课+慕课堂(微型虚拟课堂)”,以及“慕课+见面课(专题讲座)”等混合式教学方法,构建动态教学、动态助学和动态研学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积极的反馈和良好的成效。
  一、动态教学:MOOC+讲台课
  动态教学是指借助MOOC 教学手段,更好地拓展讲台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展现维度。作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课程、最美慕课“管理沟通”的主讲人,赵洱岽教授的中国大学MOOC课程所遵循的三个教学设计理念也与动态教学相关。他将其阐释为“量”“亮”和“靓”,其中“量”指的是课程定位着眼于让更广大的人群受益,要以“通识教育”为方向;“亮”指的是从学习者角度换位思考设计教学活动,抓亮点,重价值;“靓”则要体现对新时代学生的适应性和启发性[1]。我们广泛吸收借鉴同行经验,同时从自身的课程特点出发,进行“MOOC+讲台课”混合式动态教学的探索。
  (1)增强内容的普适性。MOOC课程着眼于“通识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审美能力。慕课使用互联网传播手段,在课程定位上着眼于让更广大的人群受益,所以内容选取了《红楼梦》十五个经典章回,侧重于与《红楼梦》的小说主旨、主要人物关系密切的情节。如写家族悲剧的演说荣国府、元妃省亲、探春理家、抄检大观园;反映人生悲剧的黛玉葬花、宝玉挨打、群芳夜宴、宝玉出家;凸显婚恋悲剧的宝黛诉肺腑、黛死钗嫁等。此外,还详细品读了反映诗情画意和精雅趣尚的咏白海棠、香菱学诗、白雪红梅等章回。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对《红楼梦》比较熟悉的学生,通过慕课学习,都能对《红楼梦》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2)突出学术性和应用性。MOOC课程有助于普及红学前沿知识,使学生对《红楼梦》的版本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掌握阅读、研究《红楼梦》的科学方法。课程适当关注《红楼梦》手抄本和刊印本流传过程中的版本异文,探寻经典名著的成书过程。在评讲中,对诸如宝黛初逢情节中黛玉的眉眼和年龄、宝玉挨打情节中宝钗对宝玉吐露感情时含蓄与否,以及香菱学诗情节中的《咏月》诗等存在的版本异文,给予了详细的解析。同时,所选内容还兼顾目前各出版社的中学教材所涉及的《红楼梦》三十多个章回,适合大学、中学“翻转课堂”教学使用。
  (3)关照互联网常驻学生,增强可视化特
  点。MOOC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技术化手段实现动态场景化教学,体现对新时代学生的适应性和启发性。慕课学生主体是互联网常驻民,慕课课程设计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在慕课形式上下足功夫。首先,慕课所用视频素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影视部门专门制作,与传统的“随堂录制”的网络公开课有所不同,教师直接面对摄像机进行录制,拉近与在线学习者的距离,并根据章节内容抠像、选择不同的主题背景,创建诗意化的“红楼情境”,教师仿佛置身大观园中,对学生娓娓道来。其次,课程中经常插入《红楼梦》的图片、影视和音乐素材。譬如在讲到某段具体内容时展示并动态勾红原始书影,讲授某个情节中人物的情态时选取对应的影视片段、越剧唱段,朗诵人物判词时以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等等。除此之外,荣国府的平面图和大观园的浏览图、林黛玉从扬州进京的水路图,以及怡红寿宴的座次图等,则更直观形象地表现了小说文字描写的空间场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情形下,采用多重视听手段,使内容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与传统课堂相比,与视频同步的字幕能很好地辅助学生理解教师所讲内容,特别是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存在诸多繁难字词和韵文的古典名著而言更是如此。字幕经过仔细校对,将引用的作品名均以书名号标明,学生不存在“听音猜字”的尴尬情况。这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时间成本,使学生在线上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
  慕课教学与讲台教学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并扩展至更广阔的教学空间。早在上线之前,“《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这门慕课就已在一个线下教学班试运行了一个学期,运行时间为2018年2月至6月。在实体课堂教学中,运用录制好的慕课视频授课,与一般的PPT课件相比,体现出很大的优势,如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时空路线图的动态展示,以及版本书影的适时呈现等等,都有效弥补了讲台教学的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教學效果。
  慕课第一轮上线运行时间为2019年3月1日至6月30日,每周五上午10点准时发布课程,课程上线后至结课前,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突破了专业、校际、省际和国界的围墙,无论学生身处何时、何地,均可自主参与学习。慕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利用讨论区、测验题等版块,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是一个可以不断改进的动态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慕课则是可以反复学习、互相交流,并能通过课堂讨论区随时随地给予教师反馈的动态教室。慕课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动态的教学空间。   二、动态助学:MOOC+慕课堂
  动态助学是指针对慕课线上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MOOC平台万人选修的实际状况下,及时跟进慕课动态,对不合适的慕课运营策略进行调整。针对参与实际教学的校内本科学生淹没在MOOC平台中而无法识别的问题,我们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及时选取“慕课堂”这一较小的虚拟教学空间,服务于在线学习的校内教学班。
  1.MOOC平台万人选修的大型课堂管理策略
  (1)课程团队紧跟慕课动态,即时进行策略调整。自慕课上线以来,课程团队及时跟踪慕课动态,比如紧跟人数增长曲线、学习与测试进度、讨论区活跃状况等方面的即时变化。根据实时变化,作出相应的回馈和具体的调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讨论区活跃度逐渐降低的问题,即时增加助教人数,以便活跃讨论区。第二,针对非视频资源较少的问题,即时增加非视频资源的种类,并提高非视频资源的质量。第三,为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时调整原始的课程内容与时间安排。此外,见面课资源的及时上线也为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测验形式改进习题内容,以达到既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又能保障考核效果的目的。以单元作业中的互评题为例,互评题多为自行设计评分标准的主观题,为保证得分结果的公允及良好态势,题目参考答案的设置多采用客观固定性答案与学生开放性思考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第五次单元作业的互评题是:《红楼梦》第四十九回香菱请教湘云“谈诗”之事时,小说写宝钗对唐代四位诗人的评价:“怎么是杜工部之(  ),韦苏州之(  ),又怎么是溫八叉之(   ),李义山之(   )。”结合上文,写出林黛玉不喜欢上述哪位诗人的诗风?学生以前在读红楼人物时未必认真思考过几位唐代诗人的诗风问题,放在互评题中可以启发学生去关注“沉郁”“淡雅”“绮靡”“隐僻”等诗歌风格。思考这些诗风各有什么特点?相互之间有什么区别?在众多的诗人中,黛玉为何独言自己不喜欢李商隐的诗?通过此类启发性题目触发学生的联想,引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与思考相关问题的兴趣,以考促学,可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3)通过主题引导下的计分讨论,鼓励学生参与互动。针对在线课程中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互动性较差的短板,我们为课程配套了课堂交流区、老师答疑区和综合讨论区,方便在线学生打破时空隔阂,交流问题、分享观点。讨论区活跃状况与计分相关,占总分的10%,学生发布10个回帖可获得满分。
  从互动的情况来看,讨论计分的规则设置提升了讨论区的活跃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讨论区中,课堂交流区较为活跃。这与课堂交流区的主题内容和组织机制有关。随课发布的讨论题,围绕着当前课程的学习内容展开,发布周期为两周一次,共发布8次。每次学生看完授课视频后,系统会提示其参与讨论,并将其引导至互动区域。实践证明,这样的操作对促进学生参与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教师、助教定期参与讨论区互动,也是维持讨论区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一轮运行我们发现,讨论区职责还应进一步细化,以更好地适应学生不同的发帖需求,譬如专门开通测验作业讨论区,方便学生专门进行测验和作业的讨论。
  (4)线上线下课程互相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自上线以来,该慕课成为了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和洛阳师范学院等几处翻转课堂的重要素材,促进了我们对于慕课教学和讲台教学结合方式的探索。一方面,线上课程内容本身可作为线下课程“翻转课堂”的组成部分,这促进了线下课堂授课形式的调整。如在慕课运营过半时,线上慕课的讨论区关于“贾元春与贾宝玉之间的年龄差距”“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出现误会的馆舍”“黛玉葬花”“宝玉抓周”“贾雨村乱判葫芦案”等问题已经有相当多的讨论成果。将相应成果在线下课堂进行总结、展示,进一步启发了线下课堂学生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课后为线下课堂创建分组,抽取讨论主题,讨论成果作为期中测试成绩。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是良好的。此外,从慕课中了解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关注度和答题的可操作性,考虑后续习题的设置。如对刘姥姥年龄问题的讨论,促使教师改进测试题目;“宝黛诉肺腑”一课的所有习题也都根据学生的关注点作了相应调整。
  另一方面,线下课堂在实际运行中所发现的问题,其反馈更加及时、准确,据此可完善线上课堂的内容。具体而言,其一,线下课堂为线上课堂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料如书影、图片等。其二,线下课堂的讨论成果也能用来丰富线上讨论区的内容。如线下课堂关于“贾雨村乱判葫芦案”的讨论成果,也同步上传至慕课平台。其三,线下课堂发现的一些问题促使对即将上线的习题加以更换、修订。如关于“‘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哪个人?”的题目,后期修改为“抽到‘任是无情也动人’花签的是谁?”此类表述更为明确。
  2.校内教学的微型网络课堂管理策略
  “《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这门慕课,与现实课堂教学一样,其宗旨都是服务于本科教学。毫无疑问,慕课可以为线下课堂服务,这为现实课堂实现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又一途径,即将“MOOC+慕课堂”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校内教学当中。
  慕课自2019年3月1日10点上线即有1061人选修,运行一周达5156人,至18天达21068人。上线一个月时,考虑到线下两个实体课堂的学生淹没在两万多选修学生中,学习状况不好把握,于是教学团队先期设置了两个“慕课堂”。后续两轮运行中,至2020年3月,京内外4所大学的翻转课堂又建立了5个“慕课堂”。在虚拟而庞大的网络空间中,建立与线下班级同步的小型慕课堂,如同在大观园中,选址搭建几个像怡红院、潇湘馆那样精致小巧的轩馆房舍。
  “慕课堂”是慕课服务于线下教学场景的接口,是混合式教学中接地气的城堡。线下课堂的学生通过扫描小程序码或输入课堂码进入“慕课堂”,教师在后台可以清晰地看到线下班级学生在小型的“慕课堂”和大型的MOOC中的学习表现。相对于MOOC的学习表现是统计学生在网站上观看视频的个数、次数和时长,以及讨论区主题数、评论数、回复数,还有线上成绩等,“慕课堂”在统计课堂的出勤、点名和练习题完成情况等方面呈现出突出的优势。   在慕课第一轮运行和线下第一学期教学的过程中,将“慕课堂”应用到混合式教学的尝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线下课堂的签到、点名程序移至线上。比如线下授课时在微信小程序 “慕课堂”中使用上课签到、点名功能。第二,发布公告。在 “慕课堂”同步发布MOOC公告,并专门发布公告通知复习内容、考试时间等。第三,发布问卷。充分利用“慕课堂”的问卷功能,发布MOOC讨论题,调研线下学生对讨论题的关注度,同时收集线下学生的讨论成果,作为期中成绩的参考。第四,发布考试题目。期末考试客观题部分(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各10道)通过“慕课堂”的练习功能发布,学生在手机上作答,提交后即时生成学习成绩,后台即可导出,方便快捷。
  总之,“慕课堂”将MOOC平台与线下课堂联接起来,要求教师在维护大型MOOC平台的同时,也为小型“慕课堂”备课,以服务于线下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慕课堂”作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程管理后台,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情况,可谓教师的“智能教学助手”。它不仅可以实现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记录,还能对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此外,慕课堂清晰地区分课上课下场景,使之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在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以足够的选择空间。
  三、动态研学:MOOC+见面课(专题讲座)
  动态研学是指在线上、线下的本科教学课时之外,以“专题讲座”的方式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并促进教师自身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前面两节所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将本科课堂与线上慕课相结合的问题,而这里的“MOOC+见面课”的教学模式则着眼于将线上学生群体,重新拉回到线下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探索。针对线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反馈情况,教师适当增设见面课,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对线上MOOC学生的集中答疑。不可避免的是,每次专题讲座,最大的课堂也只有百余人,只能容纳线上选修学生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们会把讲座的内容和互动情况,上传到MOOC学习空间,分享给线上的学生,促进线下与线上的再次良性互动。
  “《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这门慕课,第一轮线上运行持续四个月。我们在学期的首尾共组织了两次见面课(专题讲座)。慕课第二轮于2019年9月30日开启运行。在北京植物园曹雪芹文化中心,课程团队组织10余名积极参与线上学习的慕课同学,参加了“咏菊诗会”。诗会上,教师以互动讨论的方式主讲了题目为“十二首《咏菊诗》的时空背景与审美意蕴”的见面课。随后,慕课同学一起吟咏、品评十二首《咏菊诗》。从配乐朗诵到诗意评点,现场气氛热烈。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难得的线下学习实践。“咏菊诗会”同样被全程记录并上传至慕课空间,分享给在线近9000名同学共同学习。线上慕课涉及到《红楼梦》的诗词较多,如《咏白海棠》和《咏月》等,但尚未细讲过《咏菊》组诗,此次见面课是对线上慕课在内容方面的补充。而且,吟咏的地点设在北京植物园曹雪芹文化中心,时间恰逢重阳之后,在教学形式上也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有专家指出:“作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和分散性的特性。”[2]我们通过“MOOC+见面课”的教学方式,在突出开放性、参与性的同时,还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分散性的问题。
  教师在慕课平台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交流、思考、提升的过程。慕课教学的群体更加庞大、思维更加多元,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更能促進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进一步结合,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关系更为突出。如在慕课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讨论热点的动态把握,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运用能力,及时调整了测验题与讨论题的侧重点。此外,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还丰富了自身对于《红楼梦》空间层面的认识,荣宁二府、大观园中的路线图越来越清晰。在与慕课空间上万学生的互动中,主讲教师深受启发,体验到来自MOOC平台上教学相长的获得感。
  在教学方法上,线上慕课也与学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课堂的教学经验及反馈情况为慕课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契机,有助于提升慕课教学效果。如线下课堂对贾雨村人性问题的讨论结果上传至慕课平台后,引起了线上学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慕课教学方式也给学校课堂变革带来了新的启发。如:慕课内容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素材;慕课运行和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促进学校课堂教法的改进;虚拟的慕课堂设计,也为学校实体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考核方法等等。
  基于动态教学、动态助学和动态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我们开展了“MOOC+讲台课”和“MOOC+慕课堂”,以及“MOOC+见面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慕课首轮运行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课第一学期,选修人数就达到25678人,其中参与考核人数比例为11.70%,合格及以上占比12.92%,优秀率为4.64%。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以及洛阳师范学院等院校基于“慕课堂”的线下翻转课堂教学也都取得了良好成效。第二轮、第三轮在线学习人数分别为10726人、9652人,三轮合计46056人。
  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让我们体会良多,姑且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MOOC+讲台课”模式中,慕课的精心设计是混合式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讲台课的翻转课堂与慕课相得益彰。正如赵洱岽教授所说:“课程定位的准确性是课程取得成效的前提。”[3]作为一门古典文学类课程,“《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在内容的普适性、学术性和应用性等方面尽力兼顾,并充分关注受众的需求,运用技术化手段实现结合动态场景的情境式教学。慕课教学内容得以与讲台教学有效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第二,“MOOC+慕课堂”模式显示,混合式教学的运行策略应当是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统一。慕课内容是线上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线下翻转课堂的重要素材。关注后台状况和各版块动态,及时处理运营策略中的不合理成分,有利于促进MOOC平台线上学习效果的提升。与此同时,要充分重视校内讲台教学,积极探索、拓展慕课与讲台教学之间的结合点,如内容的互补、授课形式的启发等等,从而努力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平台的大课堂上,建立小型的个性化的“慕课堂”,构建与讲台课同步的虚拟教学空间,是目前混合式教学中行之有效的策略。
  第三,“MOOC+见面课”模式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启发我们,混合式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让慕课积极向线下转化,并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通过见面课(专题讲座)等形式,慕课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展慕课师生交流的空间,实现与线上学生的互动,这应该是区别于校园课堂的另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此外,慕课所创造的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环境,也为高校教师教科并重、教学相长的实践与探索,提供了新的互动空间。
  参考文献:
  [1][3] 赵洱岽,姜昊,马晓颖,等.从理念到行动: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中国大学MOOC“管理沟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7(3):63-66.
  [2] 陈吉荣.国外慕课研究最新发展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1):118-127.
  [基金项目:北京市人才培养共建项目——教学名师(0190020601);北京市民族艺术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ART2020Y03)]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通过科学设计调查问卷,系统调研江苏省50所高校课程思政现状,分析建设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基本规范、教学研究、教学能力、质量监测、条件保障五个方面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江苏高校;建设现状;发展思路  一、课程思政调查问卷设计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高
期刊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对法学教育的课堂教学、课后自主学习和海外升学及研习等方面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法学教育应变革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形式,革新教学内容,以确保法学教育质量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法学教育;在线教育;社會需求;实证研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当下,我国疫情
期刊
摘 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相互独立条件下事件概率的计算”和“贝努利分布及其应用”两个教学案例,通过引入大量的生活常识、耳熟能详的谚语、搭建知识结构体系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用概率的眼光解读未知的世界,用统计的方法指导工作与生活。在关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价值塑造的同时,将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人生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润物细
期刊
摘 要:在面向中文专业必修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或是面向其他专业选修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教学当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相同篇名的文学作品,需要教师在讲解这类文学作品时自觉引入“同名作品串联法”。以梁代萧绎的《采莲赋》为例,论述“同名作品串联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主要有彰显作品突出特色、勾勒文体演化轨迹和管窥文学母题特质。  关键词:“同名作品串联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萧绎;《采莲
期刊
摘 要: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三全育人”,促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强化协同育人效果,是当前专业课程改革提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溶盐于汤”“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设计一整套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符合各个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成为当前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最重要的环节。本文结合编制地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实践,探讨构建一套基于专业认证模式,可评、
期刊
摘 要:慕课是“互联网+教育”的新产物,是一种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在当前的传播语境中,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受传者四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构成慕课的知识传播系统,构建师生共同体是慕课的知识传播逻辑与路径,理应成为慕课发展的动力和目标。本文结合“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慕课课程调查问卷和“中国大学MOOC”后台管理数据,提出从激发师生共同体活力、加强平台建设及与高校教育体系有机融合三个方面提升慕课的知识
期刊
摘 要: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长的需求,南京大学实施“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计划,不断扩大优质育人资源的有效供给,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课程群。本文全面梳理了南京大学优质课程建设的内涵与实施路径,旨在为进一步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一流课程;课程改革;制度创新;
期刊
摘 要:法学专业线上一流课程的建设需要重点抓好教学微视频的设计、互动机制的建立、混合式教学机制的运用以及检验与评价机制的构建四个环节,并且以良好的建设基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强大的教学团队、精细化的教学内容和全面、贴心的运行维护确保其内在品质。线上一流课程要做到持续运行,需要教育管理者合理施策、教师积极参与以及对学习者的双重驱动。  关键词:线上一流课程;法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内在品质;长效运行
期刊
摘 要:人文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中,翻转课堂应该承担在线课程的分阶段总结、内容延伸和拓展的功能,把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与承担知识传授与考核的在线课程优势互补,避免与在线课程的同质化重复。人文类课程的翻转课堂,有问题探讨式和成果分享式,各有优势,宜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加以灵活运用。在总课时固定的前提下,翻转课堂的课时宜占总课时的约三分之一,以保证其质量,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翻转课堂的“讲授”
期刊
摘 要:自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生效实施,我国进入民法法典化的时代。法学专业的教学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培养,处于法典化时代的民法课程教与学也应当反映民法法典化带来的深层次变革。我国民法典的颁行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与国情实际,民法教学必须深刻理解并反映民法典颁行的重要意义,应当以教义民法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对法科学生进行严谨的民法思维训练,使之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民法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