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勤劳致富,依法致富,科技致富,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激励后富,资助后富,倾向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小平的先富、后富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共同富裕;先富后富
“文化大革命”以后,邓小平从历史的深刻反思中提出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原则“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1][P373],“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P264]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P373]小平把“共同富裕”提到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最大优越性”和“本质”的高度,强调了“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绝对重要和根本目标的地位。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1992年,小平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较慢,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4]我国幅员广阔,整体上相对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平均主义导致“共同贫穷”,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采取使所有地区、所有劳动者同时同步同等的富裕,“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5][P166]
一
1978年12月31日,小平第一次提出“先富”思想:“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6][P373]关于如何致富,小平在不同的阶段有着重点不同的论述。
1、靠勤劳致富
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民以勤劳俭朴著称于世,在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改革开放之初,在探索和完善家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时,小平就提出:“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一个生产队有了经营自主权,一小块地没有种上东西,一小片水面没有利用起来搞养殖业,社员和干部就要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全国几十万个企业,几百万个生产队都要开动脑筋,能够增加多少财富啊!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7][P146]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一些少数农民、个体摊贩、建筑包工头、长途贩运商等,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又胆量大,闯劲足,产生了当时最流行的最早的一批“万元户”。针对当时部分人思想不够开放,小平明确地说:“致富不是罪过”。[8][P172]“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9][P23]
2、要依法致富
1984年10月,中共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明确了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进一步地解放思想,相对于前一时期致富手段明显多样化了,农村的家庭副业、乡镇企业、城市的第三个产业蓬勃兴起,一部分人是靠勤劳经营、合法致富外,另一部分人是靠钻法律体制的空子,甚至投机倒把而发财的。也从这个时期开始蔓延起腐败现象。小平强调“如果风气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世界”。[10][P1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致富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应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种利益关系,规范各种市场行为,用法治严厉地打击那些假冒伪劣、官商结合、钱权交易、偷税漏税等违法“致富”行为。小平强调:“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11][P348]
3、靠科技致富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劳动对象,改善劳动工具,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小平在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很高兴,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未必读过我的讲话,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农民把科学技术人员看成是帮助自己摆脱贫困的亲兄弟,称他们是‘财神爷’,‘财神爷’这词不是我的用语,是农民的发明。”[12][P107]在90年代,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成了农民的口头语,致富经;科学管理,改进技术成为工厂、企业的发财路。总结我们自己的致富经验,小平强调说:“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的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13][P337-338]
4、让东部先富起来
由于自然的、历史的、政治的以及其它复杂因素,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在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就把‘东部先富’作为一项大政策提了出来,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的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打这个大局。”[14][P277]80年代初,中央提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从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给东部地区以优惠,东部地区在经济上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发展为东部带动西部、帮助西部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和原则。如果人民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则会产生两极分化,而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不会产生两极分化。小平强调指出,“先富和后富的差别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就不会产生两极分化;”[15][P111]1986年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16][P155-156]先富帮后富,具体包括: 1、激励后富,先富起示范作用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生活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7][P152]实践表明,通过先富裕起来的劳动者激励和示范作用,以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后富追赶先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增长,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充分发挥经济条件好的地区优势,使他们先富起来,就能对经济条件稍差的地区产生示范和鼓舞作用。创办经济特区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深圳原是一个边陲小镇,但毗邻香港,具有地缘和人缘优势。中央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把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实践证明:深圳特区已经充分发挥对国家其他地区发展起着推动和辐射作用。
2、资助后富,先富起帮扶作用
小平说:“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提倡有的人先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18][P111]在发展西部时,小平强调,“国家应当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19][P352]从“九五”计划开始,中央政策在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西部地区扶贫贷款规模,从中央财政拿出一百多亿元对落后地区进行补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小平指出:“搞经济协作区,这个路子是很好的。我的主张不只是搞上海和山西两个经济协助区。”[20][P25]1990年小平又把搞经济协作区的思想引申为“包省建设”的大思路。他说:”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如何帮助内地,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有沿海一个省或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21][P364]
总之,小平关于先富资助后富的大思路包括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国家的政策优惠转移,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东部直接或向西部投资贷款,技术转让,经验推广及广大人民的募捐扶贫等。这些重要的思路应该成为东部省份帮助西部致富的基本途径。
3、收税增富,政策倾向后富
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产生两极分化,小平说:“解决的另一办法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西部地区发展。”[22][P374]值得一提的是,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构想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地区,每个公民都应以此为引领发达致富,早日促进共同富裕的到来。
三
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决定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小平“先富共富思想”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1、邓小平“先富、后富”论推进了人们解放思想的进程,激发了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我国是一个封建思想和小农意识影响深远的国家,“不患穷而患不均”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长期以来,人们误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越穷越光荣”的口号更是叫嚣一时,收入上的差别都被视为资产阶级法权,“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使人们谈“富”变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平的“先富”思想犹如一声春雷,使国人迅速觉醒,纷纷行动起来,动脑筋想办法,搞改革去创新。这无疑使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的进程大大加快了。东部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思想是否解放,是否与时俱进,关系到是否能实事求是的认识国情、制定政策,直接推动或阻碍着地方对中央政策的落实和执行,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2、邓小平“先富、后富”论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如何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历史的局限性,或缺乏实践经验或思想认识偏差,都没有找到可行的途径。小平立足我国生产力发展落后的现实国情,依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另一部分地区的人,波浪式前进和发展,找到了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
3、邓小平“先富、后富”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小平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过艰辛的探索,但是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小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提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从封建的平均主义思想到小平的先富共富理论,这种人类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
四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以来,在“先富后富”思想指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1、带动了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
首先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切为公,没有私,极大压抑人民群众的致富积极性和创造智慧;计划的制定和分配培养了大批的官僚和机构,办事效率低下;权力的高度集中极易产生刚愎自用、为所欲为的独裁者。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方面的优势,使一切人、财、物的活力竞相奔流,大力发展生产力。 其二,为多种所有制提供了依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基础的唯一形式。这种生产关系很不适应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严重制约了人民收入的提高和致富的脚步。要使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应允许多种生产关系、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推动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同时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其三,使多种分配制度成为可能。多种所有制度决定多种分配制度。为了形成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使人才、劳动、土地、管理、资本、技术、经营成果等生产要素根据各自在生产过程中所作贡献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使人民收入多元化,达到快速致富。
当然,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富裕,也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理念带动了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整体推进。
2、促进现实中致富波浪式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贯彻两个大局的战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贫困人口日渐下降。2014年东部沿海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29万亿元,相当于1994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2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2014年西部十二省、市、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3.34万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十倍。“十二五规划”建设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原崛起战略,正在进行天津滨海新区等建设进一步发力,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3.64万亿元[2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迈进。(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2]、[3]、[4]、[5]、[6]、[8]、[9]、[10]、[12]、[13]、[14]、[15]、[17]、[18]、[19][20]、[21]、[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 [11]、[1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
关键词:邓小平;共同富裕;先富后富
“文化大革命”以后,邓小平从历史的深刻反思中提出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原则“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1][P373],“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P264]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P373]小平把“共同富裕”提到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最大优越性”和“本质”的高度,强调了“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绝对重要和根本目标的地位。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1992年,小平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较慢,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4]我国幅员广阔,整体上相对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平均主义导致“共同贫穷”,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采取使所有地区、所有劳动者同时同步同等的富裕,“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5][P166]
一
1978年12月31日,小平第一次提出“先富”思想:“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6][P373]关于如何致富,小平在不同的阶段有着重点不同的论述。
1、靠勤劳致富
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民以勤劳俭朴著称于世,在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改革开放之初,在探索和完善家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时,小平就提出:“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一个生产队有了经营自主权,一小块地没有种上东西,一小片水面没有利用起来搞养殖业,社员和干部就要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全国几十万个企业,几百万个生产队都要开动脑筋,能够增加多少财富啊!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7][P146]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一些少数农民、个体摊贩、建筑包工头、长途贩运商等,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又胆量大,闯劲足,产生了当时最流行的最早的一批“万元户”。针对当时部分人思想不够开放,小平明确地说:“致富不是罪过”。[8][P172]“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9][P23]
2、要依法致富
1984年10月,中共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明确了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进一步地解放思想,相对于前一时期致富手段明显多样化了,农村的家庭副业、乡镇企业、城市的第三个产业蓬勃兴起,一部分人是靠勤劳经营、合法致富外,另一部分人是靠钻法律体制的空子,甚至投机倒把而发财的。也从这个时期开始蔓延起腐败现象。小平强调“如果风气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世界”。[10][P1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致富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应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种利益关系,规范各种市场行为,用法治严厉地打击那些假冒伪劣、官商结合、钱权交易、偷税漏税等违法“致富”行为。小平强调:“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11][P348]
3、靠科技致富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劳动对象,改善劳动工具,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小平在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很高兴,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未必读过我的讲话,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农民把科学技术人员看成是帮助自己摆脱贫困的亲兄弟,称他们是‘财神爷’,‘财神爷’这词不是我的用语,是农民的发明。”[12][P107]在90年代,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成了农民的口头语,致富经;科学管理,改进技术成为工厂、企业的发财路。总结我们自己的致富经验,小平强调说:“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的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13][P337-338]
4、让东部先富起来
由于自然的、历史的、政治的以及其它复杂因素,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在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就把‘东部先富’作为一项大政策提了出来,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的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打这个大局。”[14][P277]80年代初,中央提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从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给东部地区以优惠,东部地区在经济上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发展为东部带动西部、帮助西部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和原则。如果人民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则会产生两极分化,而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不会产生两极分化。小平强调指出,“先富和后富的差别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就不会产生两极分化;”[15][P111]1986年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16][P155-156]先富帮后富,具体包括: 1、激励后富,先富起示范作用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生活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7][P152]实践表明,通过先富裕起来的劳动者激励和示范作用,以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后富追赶先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增长,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充分发挥经济条件好的地区优势,使他们先富起来,就能对经济条件稍差的地区产生示范和鼓舞作用。创办经济特区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深圳原是一个边陲小镇,但毗邻香港,具有地缘和人缘优势。中央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把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实践证明:深圳特区已经充分发挥对国家其他地区发展起着推动和辐射作用。
2、资助后富,先富起帮扶作用
小平说:“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提倡有的人先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18][P111]在发展西部时,小平强调,“国家应当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19][P352]从“九五”计划开始,中央政策在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西部地区扶贫贷款规模,从中央财政拿出一百多亿元对落后地区进行补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小平指出:“搞经济协作区,这个路子是很好的。我的主张不只是搞上海和山西两个经济协助区。”[20][P25]1990年小平又把搞经济协作区的思想引申为“包省建设”的大思路。他说:”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如何帮助内地,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有沿海一个省或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21][P364]
总之,小平关于先富资助后富的大思路包括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国家的政策优惠转移,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东部直接或向西部投资贷款,技术转让,经验推广及广大人民的募捐扶贫等。这些重要的思路应该成为东部省份帮助西部致富的基本途径。
3、收税增富,政策倾向后富
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产生两极分化,小平说:“解决的另一办法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西部地区发展。”[22][P374]值得一提的是,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构想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地区,每个公民都应以此为引领发达致富,早日促进共同富裕的到来。
三
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决定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小平“先富共富思想”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1、邓小平“先富、后富”论推进了人们解放思想的进程,激发了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我国是一个封建思想和小农意识影响深远的国家,“不患穷而患不均”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长期以来,人们误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越穷越光荣”的口号更是叫嚣一时,收入上的差别都被视为资产阶级法权,“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使人们谈“富”变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平的“先富”思想犹如一声春雷,使国人迅速觉醒,纷纷行动起来,动脑筋想办法,搞改革去创新。这无疑使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的进程大大加快了。东部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思想是否解放,是否与时俱进,关系到是否能实事求是的认识国情、制定政策,直接推动或阻碍着地方对中央政策的落实和执行,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2、邓小平“先富、后富”论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如何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历史的局限性,或缺乏实践经验或思想认识偏差,都没有找到可行的途径。小平立足我国生产力发展落后的现实国情,依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另一部分地区的人,波浪式前进和发展,找到了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
3、邓小平“先富、后富”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小平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过艰辛的探索,但是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小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提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从封建的平均主义思想到小平的先富共富理论,这种人类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
四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以来,在“先富后富”思想指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1、带动了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
首先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切为公,没有私,极大压抑人民群众的致富积极性和创造智慧;计划的制定和分配培养了大批的官僚和机构,办事效率低下;权力的高度集中极易产生刚愎自用、为所欲为的独裁者。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方面的优势,使一切人、财、物的活力竞相奔流,大力发展生产力。 其二,为多种所有制提供了依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基础的唯一形式。这种生产关系很不适应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严重制约了人民收入的提高和致富的脚步。要使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应允许多种生产关系、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推动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同时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其三,使多种分配制度成为可能。多种所有制度决定多种分配制度。为了形成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使人才、劳动、土地、管理、资本、技术、经营成果等生产要素根据各自在生产过程中所作贡献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使人民收入多元化,达到快速致富。
当然,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富裕,也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理念带动了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整体推进。
2、促进现实中致富波浪式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贯彻两个大局的战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贫困人口日渐下降。2014年东部沿海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29万亿元,相当于1994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2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2014年西部十二省、市、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3.34万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十倍。“十二五规划”建设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原崛起战略,正在进行天津滨海新区等建设进一步发力,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3.64万亿元[2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迈进。(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2]、[3]、[4]、[5]、[6]、[8]、[9]、[10]、[12]、[13]、[14]、[15]、[17]、[18]、[19][20]、[21]、[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 [11]、[1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