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这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特点,对于教师正确实施语文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高扬人文旗帜,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生命因素,他们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情感丰富,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人。语文教师不仅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而且是经由语文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实现生命价值的富有创造的实践者。
一、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日渐缺失
当前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演绎生命的文本沦为化石
选人教材的文本应当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但为何学生在阅读时,总感觉不少课文失却了血色?原因大略有三:(1)话题的错位。每个时代都有处于社会兴奋中心的人文话题。这些话题作为一个强力磁场,使历代文本都呈现出新意。如生存之轻重、异化与荒诞、人格独立、人与自然等当代话题,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但现今教材探讨的常是与时代脱节的话题,缺乏与学生对话的真诚姿态。(2)活体的肢解。有些作品应当慎用节选。如《红楼梦》呈网状式结构,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没有认真的前期准备,阅读时必然一片茫然。(3)兴趣的扼杀。我们的教学常常拔苗助长,不少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学生在学习鲁迅的一些杂文之后,只会鹦鹉学舌般地背诵一些现成的答案,根本难以理解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浅表化的理解,造成了对鲁迅作品的严重误读,其结果往往是致命的。
2.教学张力的两极双向萎顿
底蕴积累需要甘于寂寞的渐悟,对人和物的了解,只有在多维观照中才能彻悟真谛;灵性启蒙则需要自由浪漫的顿悟,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只能产生于奔放不羁的心灵。而现在所谓的科学化试题,既忽略了阅读积累,又窒息了灵感激情,使围着考试指挥捧旋转的教师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3.学生学习的过程全面异化
多向的交流窄化为单向的灌输,丰富的体验异化为机械的训练,这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无从得以体现,因而离文本的生命越来越远。
二、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多维观照
其实,在语文教学的阅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教师、文本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首先这三个要素均非单一的质点,而要受到纵向的时间因素与横向的空间联系等深刻的影响。这三个变化中的要素再加上生活,四者之间构成的并非一个静态的平面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结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对话类型。
现仅以“学生”这一要素来看,对话是使其眼界、胸怀由狭隘走向开阔,人生格局由狭窄走向恢宏的过程。具体而言,含有四种维度:
1.内向探寻中的反思与追问(学生与自我心灵的对话)
这是学生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在活动的反思,日记、随笔、杂感是展开这种对话最为常见的手段。我们可以在此引导学生进行“主体性的自由写作”。
2.自由阅读中的理解与感悟(学生与具体文本的对话)
由于文学作品特有的含蓄性、多义性,学生在阅读时必须依靠自己不同的前判断与作品进行“视野融合”。正如伽达默尔所说:“不应把理解设想为好像是人的主观行为,理解是将自己置于传统之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过去和现在不断地融合在一起”;“理解永远是不同的理解,理解的过程永远不会最终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使文本中幽暗隐秘的意象逐渐明亮鲜活起来,同时唤醒潜伏在无意识深处的巨大能量,获得有益的经验、深刻的教训和榜样的力量。
3.对话过程中的明朗与启示(学生与其他个体的对话)
这里的其他个体包括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所有教师、同学和家庭成员以及文本阐释者等等。具有不同学识修养和人生经验的其他个体对文本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阐释,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启示。同时,学生在表达自我的见解时,能使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更趋清晰。
4.理性思考后的顺应或反抗(学生与当代背景的对话)
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代背景的深刻影响。而一个优秀的阅读者,能够在丰富的阅读之后,对当代生活作出理性的判断,在正处转型期的社会中采取一种最佳的生存姿态。
三、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与激活
要唤醒与激活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师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1.调整生存的策略,重构自我底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追求双赢式的发展,应重构一个合理的人文底蕴。首先,我们要热爱阅读,自觉超越粗陋的快餐文化,沉潜浸润于语言出色的文本,含英咀华,无限地扩展自我的精神地平线。其次,我们要考虑到时代背景、文本解读、学生兴趣等等的动态变化,不断融会贯通地对文本所体现出的生命的意义作出质朴的体认。要鼓荡起名著回肠荡气、豪放悲壮的情感激流,或发掘出文本丝丝入扣、鞭辟入里的理性魅力。要用自我人格的魅力和喷涌的激情去唤醒学生对话的渴望和潜在的激情。
2.唤醒超越的本能,播撒神奇的种子
高扬生命的尊严,增强审美的能力,是人类超越自我的内在需要。宋耀良先生在《艺术家生命向力》一书中认为,承载痛苦、追求孤独、超越死亡、深化忧患是艺术家最为重要的四种生命体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重视这些复杂深刻的人类情感,让我们的课堂在多向对话中成为唤醒生命、激扬生命、指导生命的精神圣殿。
语文教学也应让我们的课堂在多向对话中成为唤醒生命、激扬生命、指导生命的精神圣殿。
有效的对话,需要对话的双方处于相等的精神高度。而由于知识层次、人生经验的差异,在对话的起始阶段,学生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阅渎一流名著,跟大师对话,使自己的心灵逐渐地高贵、强悍起来。
3.破译文化的基因,欣赏不同的风格
对于博大的语文教学,语言可以由低到高地展开言语活动、语言规则、范畴语言、意象语言等四个层面,表现为不断社会化的进程。这里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由此人手解读文本,可谓度人金针,授人以渔,能使学生从相当的精神高度,去理解和体验生命存在的伟大、深奥、瑰奇和神秘。
总之,语文教学,要实现对日常语言的升华和突破。要从尘封的经典名著中发现其原真的表达方式和精神魅力,要以新奇的眼光不断揭示文本的独特性,让师生双方不断地走入崭新的精神天地,感悟不同的艺术风格。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唤醒崇高的理想,点燃生命的热源,让昂扬的生命之歌激荡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之中。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生命因素,他们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情感丰富,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人。语文教师不仅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而且是经由语文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实现生命价值的富有创造的实践者。
一、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日渐缺失
当前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演绎生命的文本沦为化石
选人教材的文本应当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但为何学生在阅读时,总感觉不少课文失却了血色?原因大略有三:(1)话题的错位。每个时代都有处于社会兴奋中心的人文话题。这些话题作为一个强力磁场,使历代文本都呈现出新意。如生存之轻重、异化与荒诞、人格独立、人与自然等当代话题,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但现今教材探讨的常是与时代脱节的话题,缺乏与学生对话的真诚姿态。(2)活体的肢解。有些作品应当慎用节选。如《红楼梦》呈网状式结构,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没有认真的前期准备,阅读时必然一片茫然。(3)兴趣的扼杀。我们的教学常常拔苗助长,不少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学生在学习鲁迅的一些杂文之后,只会鹦鹉学舌般地背诵一些现成的答案,根本难以理解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浅表化的理解,造成了对鲁迅作品的严重误读,其结果往往是致命的。
2.教学张力的两极双向萎顿
底蕴积累需要甘于寂寞的渐悟,对人和物的了解,只有在多维观照中才能彻悟真谛;灵性启蒙则需要自由浪漫的顿悟,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只能产生于奔放不羁的心灵。而现在所谓的科学化试题,既忽略了阅读积累,又窒息了灵感激情,使围着考试指挥捧旋转的教师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3.学生学习的过程全面异化
多向的交流窄化为单向的灌输,丰富的体验异化为机械的训练,这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无从得以体现,因而离文本的生命越来越远。
二、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多维观照
其实,在语文教学的阅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教师、文本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首先这三个要素均非单一的质点,而要受到纵向的时间因素与横向的空间联系等深刻的影响。这三个变化中的要素再加上生活,四者之间构成的并非一个静态的平面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结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对话类型。
现仅以“学生”这一要素来看,对话是使其眼界、胸怀由狭隘走向开阔,人生格局由狭窄走向恢宏的过程。具体而言,含有四种维度:
1.内向探寻中的反思与追问(学生与自我心灵的对话)
这是学生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在活动的反思,日记、随笔、杂感是展开这种对话最为常见的手段。我们可以在此引导学生进行“主体性的自由写作”。
2.自由阅读中的理解与感悟(学生与具体文本的对话)
由于文学作品特有的含蓄性、多义性,学生在阅读时必须依靠自己不同的前判断与作品进行“视野融合”。正如伽达默尔所说:“不应把理解设想为好像是人的主观行为,理解是将自己置于传统之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过去和现在不断地融合在一起”;“理解永远是不同的理解,理解的过程永远不会最终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使文本中幽暗隐秘的意象逐渐明亮鲜活起来,同时唤醒潜伏在无意识深处的巨大能量,获得有益的经验、深刻的教训和榜样的力量。
3.对话过程中的明朗与启示(学生与其他个体的对话)
这里的其他个体包括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所有教师、同学和家庭成员以及文本阐释者等等。具有不同学识修养和人生经验的其他个体对文本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阐释,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启示。同时,学生在表达自我的见解时,能使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更趋清晰。
4.理性思考后的顺应或反抗(学生与当代背景的对话)
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代背景的深刻影响。而一个优秀的阅读者,能够在丰富的阅读之后,对当代生活作出理性的判断,在正处转型期的社会中采取一种最佳的生存姿态。
三、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与激活
要唤醒与激活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师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1.调整生存的策略,重构自我底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追求双赢式的发展,应重构一个合理的人文底蕴。首先,我们要热爱阅读,自觉超越粗陋的快餐文化,沉潜浸润于语言出色的文本,含英咀华,无限地扩展自我的精神地平线。其次,我们要考虑到时代背景、文本解读、学生兴趣等等的动态变化,不断融会贯通地对文本所体现出的生命的意义作出质朴的体认。要鼓荡起名著回肠荡气、豪放悲壮的情感激流,或发掘出文本丝丝入扣、鞭辟入里的理性魅力。要用自我人格的魅力和喷涌的激情去唤醒学生对话的渴望和潜在的激情。
2.唤醒超越的本能,播撒神奇的种子
高扬生命的尊严,增强审美的能力,是人类超越自我的内在需要。宋耀良先生在《艺术家生命向力》一书中认为,承载痛苦、追求孤独、超越死亡、深化忧患是艺术家最为重要的四种生命体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重视这些复杂深刻的人类情感,让我们的课堂在多向对话中成为唤醒生命、激扬生命、指导生命的精神圣殿。
语文教学也应让我们的课堂在多向对话中成为唤醒生命、激扬生命、指导生命的精神圣殿。
有效的对话,需要对话的双方处于相等的精神高度。而由于知识层次、人生经验的差异,在对话的起始阶段,学生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阅渎一流名著,跟大师对话,使自己的心灵逐渐地高贵、强悍起来。
3.破译文化的基因,欣赏不同的风格
对于博大的语文教学,语言可以由低到高地展开言语活动、语言规则、范畴语言、意象语言等四个层面,表现为不断社会化的进程。这里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由此人手解读文本,可谓度人金针,授人以渔,能使学生从相当的精神高度,去理解和体验生命存在的伟大、深奥、瑰奇和神秘。
总之,语文教学,要实现对日常语言的升华和突破。要从尘封的经典名著中发现其原真的表达方式和精神魅力,要以新奇的眼光不断揭示文本的独特性,让师生双方不断地走入崭新的精神天地,感悟不同的艺术风格。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唤醒崇高的理想,点燃生命的热源,让昂扬的生命之歌激荡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