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娃娃更听话更有礼貌了,上学第二天,出门时就用普通话对她的奶奶说:‘奶奶再见!’把奶奶吓了一大跳。”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大练地新村组的杨大才欣喜地讲述着女儿的变化。28岁的他住在新村组,4岁的大女儿杨欣淇在大练地村大山脚幼儿园读中班。
新村组距离大山脚幼儿园走路只需要5分钟,接送孩子非常方便。但杨欣淇没有读过小班,因为今年4月份前,大练地村只有一个幼儿园,设在位于瓦窑寨组的大练地村完小里面,是怒江乡村比较普遍的一个“校中园”。杨大才的家离这个“校中园”近6千米,带着孩子走路需要1个多小时。“太难送了,送她到学校再回来,什么事都做不了又要去接她了。现在好了,幼儿园开到了家门口!”看着崭新的大山脚幼儿园,他咧嘴笑了起来。
既是幼儿园,又是党员活动室
杨大才千盼万盼盼来的大山脚幼儿园,是一所在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帮扶下建成的村级幼儿园。幼儿园所在的大练地村是一个集坝区、半山区、山区为一体的少数民族农业村,也是云南省教育厅挂联帮扶的一个建档立卡扶贫村。全村共有33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当地老百姓习惯用“上片”和“下片”的说法来划分村组的地理位置。“上片”村组的农民覆盖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杨大才家所在的新村组也是“上片”村组之一。
2017年4月以前,大练地村的学前教育基本依靠“下片”,也就是靠近公路的瓦窑寨村组的大练地完小开设的幼儿班开展教学。该校幼儿班设施不配套,师资力量弱,能容纳的孩子十分有限。而“上片”村组的孩子,则因为山高路远,最远需要步行数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忙于农活的大人们无法时时接送孩子,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2016年,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周荣在调研了大练地村的学前教育情况以及村党建工作后,提出“学前教育与基层组织活动场所资源共建共享,共建一所村级示范幼儿园,以满足大练地村百姓对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
诚于信而敏于行,在云南省教育厅、泸水市教育局和大练地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大山脚幼儿园历经10个月时间的建设,于2017年4月在大练地村青山田野的环抱中拔地而起。幼儿园总面积达580平方米,主体建筑投入130万元,配套设施投入20多万元,成为全村最漂亮、最安全的建筑之一。
4月9日,大山脚幼儿园正式开园,周边村组的小娃娃就近入园的梦想在这个春天得以实现。
该园充分利用了大练地村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原大山脚党支部党员活动室的场所和设施基础上建设而成,是一所“特殊”的幼儿园,也是一个“特别”的党员活动室。其中原大山脚党支部党员活动室改作幼儿园的厨房,现幼儿园的一层有半层留作大山脚党支部党员活动室。作为大练地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重点的这个党员活动室,配套设施齐备,是党员和村民议事学习的园地,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阵地。每周一到周五为正常幼儿园活动时间,而到了周末,这里便成了大山脚党支部的党员们、大练地村的村民们开展支部和村民活动的地方。党建与教育扶贫双推进,小娃娃们经过活动室门口,看到大大的党旗,也会敬上一礼。
建设一所全日制标准化的村级示范幼儿园
对于新农村二组的4岁小孩波荣华来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上幼儿园。他是大练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哑马普的小孙子。“幼儿园有好吃的饭,有好多玩具,还有好多小朋友!”波荣华兴奋地说。他与之前我们驻村扶贫工作队走访他家,只会躲在大人后面偷偷看着我们时相比,样子完全不同,他甚至学会了高高地伸出两根手指来比画“胜利”。
在大练地村,每天有78个孩子像波荣华一样高高兴兴地走进大山脚幼儿园,接受正规的、较为良好的学前教育。
今年24岁的徐升花是2016年9月通过招募考试成为大山脚幼儿园的一名志愿者。像她一样陪着这些孩子成长的还有另外3名同时招录的志愿者和1名特岗教师。
“刚入园时,许多孩子胆小,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讲傈僳话,和他们交流都有问题。他们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而现在学会了和小朋友玩游戏、分享玩具,变得开朗大方了。” 徐升花说,通过教育,看到孩子们一天天成长进步,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
为缓解幼儿专任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泸水市教育局去年严格制定条件,面向全州招聘了70余名幼儿教师志愿者,志愿者工资由州级财政与市级财政共同承担。“教师补充机制的创新,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幼儿教师招聘难的问题。”泸水市教育局副局长尹智说。
依托省教育廳挂联帮扶泸水市大练地村和新建村的契机,在省教育厅领导班子的关心下,2016年9月,驻村扶贫工作队组织了“名师名校长送培送教系列活动”,以专题讲座、教学示范和说课反思等形式,规范和提升县乡幼儿园教师、幼儿教师志愿者专业化水平,引领幼教师资队伍与幼儿园建设同步发展。同年,推动大山脚幼儿园与怒江州幼儿园进行全方位“手拉手、传帮带”结对帮扶活动。“大山脚幼儿园也是我的家。” 怒江州幼儿园王园长常常笑着说,她的家正巧就在大练地村村委会的隔壁。
为更好地推动大山脚幼儿园健康可持续发展,驻村扶贫工作队今年将以“引进来、带出去”的方式,致力于软硬件建设,将大山脚幼儿园建设成为一所标准化的村级示范幼儿园。
“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
新村组的杨大才以前是大练地完小副校长包学李的学生。“我读到五年级就没有再读书了。”杨大才说,现在包校长是他儿子所在大山脚幼儿园的园长。
“以前不懂事,不知道应该读书。”新农村五组的胡义华说。胡义华是杨大才的好朋友,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大练地完小读四年级,小儿子李金宝在大山脚幼儿园读中班。“早上8点送完孩子进幼儿园,我们夫妻俩就可以专心赚钱了。以前我媳妇整天要看着儿子,带孩子去地里也很不方便。现在她有时出去打零工,不打工就和我一起去种地养猪。”
大山脚幼儿园的建立,让周边的各族群众有了更多的时间打工、务农。另一方面,孩子的改变也带来了整个家庭的改变。
“孩子回来还会给我们讲故事。”胡义华说,“今年我买了两本故事书!我识字少,不喜欢读,但两个孩子抢着读给我们听。”“我们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再苦再难也要送孩子读书,改变他们的前途和命运。”杨大才和胡义华坚定地表示。
“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精准扶贫,教育先行。大山脚幼儿园赋予了大练地村孩子童年更多的色彩和价值。关爱、支持乡村教育,给乡村孩子一个更美好的生活,保障贫困山区孩子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乡村的未来,也从这里开始。
新村组距离大山脚幼儿园走路只需要5分钟,接送孩子非常方便。但杨欣淇没有读过小班,因为今年4月份前,大练地村只有一个幼儿园,设在位于瓦窑寨组的大练地村完小里面,是怒江乡村比较普遍的一个“校中园”。杨大才的家离这个“校中园”近6千米,带着孩子走路需要1个多小时。“太难送了,送她到学校再回来,什么事都做不了又要去接她了。现在好了,幼儿园开到了家门口!”看着崭新的大山脚幼儿园,他咧嘴笑了起来。
既是幼儿园,又是党员活动室
杨大才千盼万盼盼来的大山脚幼儿园,是一所在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帮扶下建成的村级幼儿园。幼儿园所在的大练地村是一个集坝区、半山区、山区为一体的少数民族农业村,也是云南省教育厅挂联帮扶的一个建档立卡扶贫村。全村共有33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当地老百姓习惯用“上片”和“下片”的说法来划分村组的地理位置。“上片”村组的农民覆盖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杨大才家所在的新村组也是“上片”村组之一。
2017年4月以前,大练地村的学前教育基本依靠“下片”,也就是靠近公路的瓦窑寨村组的大练地完小开设的幼儿班开展教学。该校幼儿班设施不配套,师资力量弱,能容纳的孩子十分有限。而“上片”村组的孩子,则因为山高路远,最远需要步行数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忙于农活的大人们无法时时接送孩子,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2016年,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周荣在调研了大练地村的学前教育情况以及村党建工作后,提出“学前教育与基层组织活动场所资源共建共享,共建一所村级示范幼儿园,以满足大练地村百姓对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
诚于信而敏于行,在云南省教育厅、泸水市教育局和大练地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大山脚幼儿园历经10个月时间的建设,于2017年4月在大练地村青山田野的环抱中拔地而起。幼儿园总面积达580平方米,主体建筑投入130万元,配套设施投入20多万元,成为全村最漂亮、最安全的建筑之一。
4月9日,大山脚幼儿园正式开园,周边村组的小娃娃就近入园的梦想在这个春天得以实现。
该园充分利用了大练地村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原大山脚党支部党员活动室的场所和设施基础上建设而成,是一所“特殊”的幼儿园,也是一个“特别”的党员活动室。其中原大山脚党支部党员活动室改作幼儿园的厨房,现幼儿园的一层有半层留作大山脚党支部党员活动室。作为大练地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重点的这个党员活动室,配套设施齐备,是党员和村民议事学习的园地,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阵地。每周一到周五为正常幼儿园活动时间,而到了周末,这里便成了大山脚党支部的党员们、大练地村的村民们开展支部和村民活动的地方。党建与教育扶贫双推进,小娃娃们经过活动室门口,看到大大的党旗,也会敬上一礼。
建设一所全日制标准化的村级示范幼儿园
对于新农村二组的4岁小孩波荣华来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上幼儿园。他是大练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哑马普的小孙子。“幼儿园有好吃的饭,有好多玩具,还有好多小朋友!”波荣华兴奋地说。他与之前我们驻村扶贫工作队走访他家,只会躲在大人后面偷偷看着我们时相比,样子完全不同,他甚至学会了高高地伸出两根手指来比画“胜利”。
在大练地村,每天有78个孩子像波荣华一样高高兴兴地走进大山脚幼儿园,接受正规的、较为良好的学前教育。
今年24岁的徐升花是2016年9月通过招募考试成为大山脚幼儿园的一名志愿者。像她一样陪着这些孩子成长的还有另外3名同时招录的志愿者和1名特岗教师。
“刚入园时,许多孩子胆小,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讲傈僳话,和他们交流都有问题。他们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而现在学会了和小朋友玩游戏、分享玩具,变得开朗大方了。” 徐升花说,通过教育,看到孩子们一天天成长进步,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
为缓解幼儿专任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泸水市教育局去年严格制定条件,面向全州招聘了70余名幼儿教师志愿者,志愿者工资由州级财政与市级财政共同承担。“教师补充机制的创新,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幼儿教师招聘难的问题。”泸水市教育局副局长尹智说。
依托省教育廳挂联帮扶泸水市大练地村和新建村的契机,在省教育厅领导班子的关心下,2016年9月,驻村扶贫工作队组织了“名师名校长送培送教系列活动”,以专题讲座、教学示范和说课反思等形式,规范和提升县乡幼儿园教师、幼儿教师志愿者专业化水平,引领幼教师资队伍与幼儿园建设同步发展。同年,推动大山脚幼儿园与怒江州幼儿园进行全方位“手拉手、传帮带”结对帮扶活动。“大山脚幼儿园也是我的家。” 怒江州幼儿园王园长常常笑着说,她的家正巧就在大练地村村委会的隔壁。
为更好地推动大山脚幼儿园健康可持续发展,驻村扶贫工作队今年将以“引进来、带出去”的方式,致力于软硬件建设,将大山脚幼儿园建设成为一所标准化的村级示范幼儿园。
“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
新村组的杨大才以前是大练地完小副校长包学李的学生。“我读到五年级就没有再读书了。”杨大才说,现在包校长是他儿子所在大山脚幼儿园的园长。
“以前不懂事,不知道应该读书。”新农村五组的胡义华说。胡义华是杨大才的好朋友,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大练地完小读四年级,小儿子李金宝在大山脚幼儿园读中班。“早上8点送完孩子进幼儿园,我们夫妻俩就可以专心赚钱了。以前我媳妇整天要看着儿子,带孩子去地里也很不方便。现在她有时出去打零工,不打工就和我一起去种地养猪。”
大山脚幼儿园的建立,让周边的各族群众有了更多的时间打工、务农。另一方面,孩子的改变也带来了整个家庭的改变。
“孩子回来还会给我们讲故事。”胡义华说,“今年我买了两本故事书!我识字少,不喜欢读,但两个孩子抢着读给我们听。”“我们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再苦再难也要送孩子读书,改变他们的前途和命运。”杨大才和胡义华坚定地表示。
“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精准扶贫,教育先行。大山脚幼儿园赋予了大练地村孩子童年更多的色彩和价值。关爱、支持乡村教育,给乡村孩子一个更美好的生活,保障贫困山区孩子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乡村的未来,也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