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计算能力的培养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变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好似地基,唯有地基打得好打得牢,才能在此基础上建成摩天大厦。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因此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二是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三是计算速度的快捷性。即平时所说的“又对又快”。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计算能力、学习和生活。所以,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来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前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计算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师必须先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运算方法,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
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25-9”,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活动,用小棒来直观地进行观察,因为学生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先拿出25根小棒(2捆5根),再自己动手从中拿走9根给同桌,看看可以怎么拿。进而说出先拆开一捆和5根合起来是15根,15-9=6,剩下一捆和6根合起来就是16根,所以25-9=16,或拆开1捆直接拿掉9根,10-9=1,剩下1捆5根和1根合起来就是16根,所以25-9=16。这样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并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
二、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大纲强调:“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是准确的。算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即计算法则。算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教学,要计算“45+30”和“45+3”,可以让学生通过小棒或计数器的帮忙来计算,通过直观来感觉加30或加3,应该如何计算。进而让学生说出30的“3”是加在十位上的,因为30的“3”表示的是3个十,应该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3的“3”是加在个位上的,3的“3”表示3个一,应该和几个一相加。
45+30=75 45+3=48
先算:40+30=70 先算:5+3=8
再算:70+5=75 再算:40+8=48
讓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让学生明白个位表示几个一,我们应该把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十位表示几个十,所以应该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三、有效练习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手段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口算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因此注重口算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因此,每节课在讲授教学内容前,我都会花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练习。在设计时注意针对性。如在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口算题可设计成:
7+8= 6+7= 4+8= 9+5=
5+6= 4+8= 32+6= 65+4=
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奠定基础。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途径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做事没有耐心,有的学生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写错数和符号;因此出现了同一次练习中,同样性质的题目,有的可能算对了,有的可能有错的现象;同一道题目,这次做对下次可能就又做错的现象。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首先,计算是要细心、认真,看清楚每个数字和计算符号。其次,算完之后要在心里面进行重算,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总之,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除了做好以上的工作外,还要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对学生在计算时出现的错误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重视错例对症下药,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不同层次的提高。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艰难而漫长的,收效也需要等待,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爱心、细心、耐心公平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一定会收获甘甜。
那么如何来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前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计算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师必须先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运算方法,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
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25-9”,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活动,用小棒来直观地进行观察,因为学生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先拿出25根小棒(2捆5根),再自己动手从中拿走9根给同桌,看看可以怎么拿。进而说出先拆开一捆和5根合起来是15根,15-9=6,剩下一捆和6根合起来就是16根,所以25-9=16,或拆开1捆直接拿掉9根,10-9=1,剩下1捆5根和1根合起来就是16根,所以25-9=16。这样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并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
二、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大纲强调:“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是准确的。算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即计算法则。算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教学,要计算“45+30”和“45+3”,可以让学生通过小棒或计数器的帮忙来计算,通过直观来感觉加30或加3,应该如何计算。进而让学生说出30的“3”是加在十位上的,因为30的“3”表示的是3个十,应该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3的“3”是加在个位上的,3的“3”表示3个一,应该和几个一相加。
45+30=75 45+3=48
先算:40+30=70 先算:5+3=8
再算:70+5=75 再算:40+8=48
讓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让学生明白个位表示几个一,我们应该把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十位表示几个十,所以应该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三、有效练习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手段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口算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因此注重口算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因此,每节课在讲授教学内容前,我都会花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练习。在设计时注意针对性。如在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口算题可设计成:
7+8= 6+7= 4+8= 9+5=
5+6= 4+8= 32+6= 65+4=
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奠定基础。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途径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做事没有耐心,有的学生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写错数和符号;因此出现了同一次练习中,同样性质的题目,有的可能算对了,有的可能有错的现象;同一道题目,这次做对下次可能就又做错的现象。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首先,计算是要细心、认真,看清楚每个数字和计算符号。其次,算完之后要在心里面进行重算,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总之,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除了做好以上的工作外,还要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对学生在计算时出现的错误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重视错例对症下药,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不同层次的提高。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艰难而漫长的,收效也需要等待,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爱心、细心、耐心公平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一定会收获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