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极其可爱的动物。它们黑白分明,像一个毛茸茸的圆球,大大的黑眼圈总是给人一种呆萌的感觉。大熊猫把家安在了四川、甘肃、陕西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里。
这里是中国中西部的大山,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林木茂盛,花草争艳;这里的气候多雨,常年云雾缭绕。大熊猫就在这云里雾里的山岭间奔走,在树梢上荡个秋千惊飞枝头的鸟儿,在树根处捡个野果吓跑了胆小的松鼠,偶尔也滚一次雪球,只是自己身上会沾满杂草和落叶,那就索性去小水潭里洗个澡,恢复帅帅的本来面貌。大熊猫的家里还有很多兄弟姐妹,羚牛、朱、金丝猴都在这里搭建了自己的屋舍,只是没有平整的院坝和耕种的土地,它们一起享用着茂密的森林、鲜嫩的竹笋。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一场由国家主导,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就此拉开序幕。
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交流的使者。保护好野生大熊猫最后的“庇护地”,是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初衷。
为让大熊猫在一片完整、连续和更为广阔的家域永续繁衍,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纵横五大山系覆盖大部分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以单一物种为核心在其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的国家公园。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国家公园范围内栖息有约1631只野生大熊猫。
2017年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体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成立了以国家林草局、川陕甘三省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大熊猫国家公园三省管理局和管理分局。逐步完善了生态保护制度,明确规定试点区不再新设矿权,暂停规定区域内林地征占用、采伐以及新建小水电等审批事项,严禁不符合保护和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进入。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试点以来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费用46.82亿元。2018年,试点区督查督办违法违规改变林地用途案件319起、违法违规采伐林木案件621起,共立非法猎杀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违法犯罪刑事案件462起。管理局将现有各类保护地管护岗位统一归并为11993个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吸纳社区居民就业,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替代产业。建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启动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
遵循大熊猫生存繁衍习性,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科学有序地实施了重要栖息地恢复、生态廊道建设、科研监测等多项工程,大熊猫栖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栖息地面积逐步扩大。各地开展的大熊猫野生种群及栖息地动态监测,逐步构建了大熊猫种群监测评估体系,建立起大熊猫种群遗传档案数据库。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外发布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监测最新成果。近半年来的红外相机回收数据显示,在监测野生大熊猫的2337台红外相机中,记录到大熊猫行踪的有383台,共拍摄大熊猫照片2586张,视频总长8817秒,总独立探测次数873次,拍摄率明显高于往年同期。
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介绍,独立探测次数是指红外相机拍摄到动物的有效次数,一般一台相机在半个小时内连续拍摄到同一物种计为一次。单位工作量监测强度下记录到的独立探测次数的高低,是评估目标动物种群相对多度的重要指标。
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向可文说:“过去半年里,大熊猫国家公园里频繁记录到野生大熊猫影像,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公园内生态环境健康、良好,熊猫种群在有效繁衍和发展。近年来,国家公园加大了对监控监测设施和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加强监测巡护工作,实施生态廊道建设等多项生态修复工程,这些措施取得了生态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大熊猫栖息环境明显改善。”
截至目前,大熊貓国家公园共设有动植物监测样线近1800条,野生动物监测点4839个,入口区人员监控点位1300多个,巡护线路总长达10584公里。
地处我国腹心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内的邛崃山、岷山、秦岭、大小相岭五大生态板块,共同构筑成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是长江黄河重要支流的水系分界线,发挥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减少温室效应等多重生态功能。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和垂直自然带类型,孕育了森林、草地、高山流石滩等多样生态系统,这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虽然它仅占国土面积0.3%,却是中国最重要的资源储备宝库,维护着全国生态平衡。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维护了一个范围更大更整体的生态平衡。通过大熊猫保护工作,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朱鹮、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也得以保护。
从简单保护到研究性保护,从保护研究大熊猫本身到保护研究其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不仅是中国大熊猫保护格局升级,还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贡献。
这里是中国中西部的大山,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林木茂盛,花草争艳;这里的气候多雨,常年云雾缭绕。大熊猫就在这云里雾里的山岭间奔走,在树梢上荡个秋千惊飞枝头的鸟儿,在树根处捡个野果吓跑了胆小的松鼠,偶尔也滚一次雪球,只是自己身上会沾满杂草和落叶,那就索性去小水潭里洗个澡,恢复帅帅的本来面貌。大熊猫的家里还有很多兄弟姐妹,羚牛、朱、金丝猴都在这里搭建了自己的屋舍,只是没有平整的院坝和耕种的土地,它们一起享用着茂密的森林、鲜嫩的竹笋。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一场由国家主导,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就此拉开序幕。
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交流的使者。保护好野生大熊猫最后的“庇护地”,是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初衷。
为让大熊猫在一片完整、连续和更为广阔的家域永续繁衍,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纵横五大山系覆盖大部分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以单一物种为核心在其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的国家公园。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国家公园范围内栖息有约1631只野生大熊猫。
2017年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体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成立了以国家林草局、川陕甘三省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大熊猫国家公园三省管理局和管理分局。逐步完善了生态保护制度,明确规定试点区不再新设矿权,暂停规定区域内林地征占用、采伐以及新建小水电等审批事项,严禁不符合保护和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进入。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试点以来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费用46.82亿元。2018年,试点区督查督办违法违规改变林地用途案件319起、违法违规采伐林木案件621起,共立非法猎杀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违法犯罪刑事案件462起。管理局将现有各类保护地管护岗位统一归并为11993个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吸纳社区居民就业,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替代产业。建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启动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
遵循大熊猫生存繁衍习性,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科学有序地实施了重要栖息地恢复、生态廊道建设、科研监测等多项工程,大熊猫栖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栖息地面积逐步扩大。各地开展的大熊猫野生种群及栖息地动态监测,逐步构建了大熊猫种群监测评估体系,建立起大熊猫种群遗传档案数据库。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外发布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监测最新成果。近半年来的红外相机回收数据显示,在监测野生大熊猫的2337台红外相机中,记录到大熊猫行踪的有383台,共拍摄大熊猫照片2586张,视频总长8817秒,总独立探测次数873次,拍摄率明显高于往年同期。
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介绍,独立探测次数是指红外相机拍摄到动物的有效次数,一般一台相机在半个小时内连续拍摄到同一物种计为一次。单位工作量监测强度下记录到的独立探测次数的高低,是评估目标动物种群相对多度的重要指标。
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向可文说:“过去半年里,大熊猫国家公园里频繁记录到野生大熊猫影像,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公园内生态环境健康、良好,熊猫种群在有效繁衍和发展。近年来,国家公园加大了对监控监测设施和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加强监测巡护工作,实施生态廊道建设等多项生态修复工程,这些措施取得了生态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大熊猫栖息环境明显改善。”
截至目前,大熊貓国家公园共设有动植物监测样线近1800条,野生动物监测点4839个,入口区人员监控点位1300多个,巡护线路总长达10584公里。
地处我国腹心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内的邛崃山、岷山、秦岭、大小相岭五大生态板块,共同构筑成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是长江黄河重要支流的水系分界线,发挥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减少温室效应等多重生态功能。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和垂直自然带类型,孕育了森林、草地、高山流石滩等多样生态系统,这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虽然它仅占国土面积0.3%,却是中国最重要的资源储备宝库,维护着全国生态平衡。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维护了一个范围更大更整体的生态平衡。通过大熊猫保护工作,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朱鹮、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也得以保护。
从简单保护到研究性保护,从保护研究大熊猫本身到保护研究其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不仅是中国大熊猫保护格局升级,还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