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王国辰社长
“20年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几代人同心同德,走过风霜雪雨,尽展激情豪迈,从开始码洋几万、几十万的小社到如今的亿元大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气势恢宏的华美乐章。”
1989年8月19日,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多位关注中医药出版事业的能人志士的积极筹备,经中编办、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人事部批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正式挂牌成立。从此,在大陆,中医药行业有了自己的国家级专业出版社,中医药出版事业开始了新的篇章。
2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医药社)凭借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用心血、汗水、胆识和智慧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稚嫩到逐步成熟的跨越式发展。20年后的今天,中医药社已成为国内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中医药专业出版机构。
“初期尝试出版中医药古籍成功,让中医药社的出版工作有了方向”
中医药社成立之初,一直在探索一条能跟市场相结合的中医药出版道路。在中医药社成立6年之后的1995年,中医药社确立了中医药古籍整理与出版的重点工作方向。也是在这年,在全国多位中医药文献专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社集全社之力,顺利出版了《明清中医名著丛刊》。这套图书一出版,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的成功逐渐使我们认识到,市场对于中医药图书有着巨大的需求,只要我们遵循市场规律,按照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策划选题,就能够经受市场的考验。”王国辰社长说。
初期尝试出版中医药古籍的成功,也让中医药社坚定了信心。在此期间,中医药社全社上下专心研究出版规律,逐步适应市场需求,每年均在中医药古籍出版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自1996年以来陆续出版了《中国医学大成》、《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三三医书》、《明清临证小丛书》等一大批精品中医药古籍图书,目前也在陆续出版《秦汉魏晋隋中医名著集成》等图书。到1997年年底,中医药社的年发行码洋已由1994年的300万元迅速增长至3000万元。“就在图书市场供不应求的90年代,中医药社全体职工积极进取,抓住了这个发展的良好机遇,达到了稳步快跑的目标,每年的出书品种都有较大的增长。”王国辰社长表示,“到如今,中医药社出版的古籍几乎囊括了从古至今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所有中医药古籍。目前在行业内外已经树立了中医药社在中医药古籍出版方面的权威地位。”
“了解了市场需求,就要做强做大这些图书出版的重要版块”
20年的发展历程里,中医药社经过实践和总结,逐步确定了自己的出版重点,“了解了市场需求,就要做强做大这些图书出版的重要版块”。据王国辰社长介绍,中医药社出版的科普图书、教材、考试用书、学术类图书等中医药图书在市场份额中全国遥遥领先,已逐步形成其出版的四大重点版块。
第一,科普图书版块。1998年,中医药社敏锐地意识到当时市场对于医学科普知识的巨大需求,迅速组织全国专家编写并出版了全套50册的《百病百问沙龙丛书》,并配合图书出版组织全国800家大型医院同时开展医学科普知识宣传活动。该套丛书一经面市即取得了市场的热销,使中医药社在医学科普图书版块的地位迅速提升。之后,中医药社顺势在1999年出版了《百病饮食心理运动调护丛书》,2000年出版了《健康教育丛书》等图书。而2007年,中医药社出版的《求医不如求己》,更成为当年“健康科普图书”的领军图书,在广大百姓中普及中医药知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教材版块。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事,教材则是中医药教育的关键环节。自2000年开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医药社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积极投身于中医药教材建设工作中。2002年,中医药社首次出版12门中医药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到如今已陆续出版了供中医药教学使用的涵盖研究生(七年制)、本科、高职高专、中专四个层次,涉及多个专业的各类教材共计500余种,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喜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先后两次组织权威专家对教材质量进行了认真全面的评议并一致好评。在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中医药社出版的教材入选159种,占所有入选的中医药类教材总数的70%以上。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教材办公室设在中医药社,为中医药社进一步做好教材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三,考试用书版块。2003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的信任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社开始承担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用书和中医药类专业技术职称考试用书的出版任务。经过众多权威专家和中医药社诸位编辑的共同努力,这两套考试用书实现了高质量出版,并迅速得到广大考生的欢迎和认可。如今医药类考试用书中,中医药社所出版的图书质量最高,在读者群中最具有权威性。考试用书已成为中医药社图书中的拳头产品。
第四,学术类图书版块。20年来,中医药社累计出版中医药学术类图书2000余种,为中医药学术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从经济效益来看,中医药学术类图书由于读者面有限,在所有图书中并不突出,因为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的使命,中医药社20年来坚定这个方向可谓矢志不渝。“20年的坚持一方面让我们感到自豪,因为诸多中医药界院士、国医大师和德高望重的专家成为我们的作者,让无数中医药工作者受益,同时也形成了一大批中医药社的忠实读者;另一方面我们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很多作者通过图书这个良好的形式推广了学术思想,提高了学术地位,其中的一批已经成为业内的领军人物。”
此外,中医药社还承担《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卷)以及《中国民间疗法》的出版任务。《中国中医药年鉴》每年一期,均按要求顺利按时高质量出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将中医药法规汇编以及所有行业标准的出版任务交给了中医药社。《中国民间疗法》是一本面向广大基层医生和群众的国家级技术期刊,该杂志的出版质量不断提高,年发行量在行业杂志中已经名列前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质量评比中,连续多年获得优秀。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狠抓质量不松懈,抓住机遇,不忘感恩,争当中医药出版业排头兵”
“中医药社2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想树立作为中医药出版龙头的品牌,就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狠抓质量不松懈。”王国辰社长坚定地说。
纵观中医药社20年的出版品,可谓是精品不断。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每年一度进行的图书质量抽查中,中医药社图书无论在编校质量还是装帧质量方面,也获得专家的一致肯定。王国辰社长说:“中医药社图书质量能得到各方的认可,得靠所有编辑和出版人员多年来辛勤努力。中医药社多年一贯坚持的严格的三审、质检制度为良好成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深知,我们必须视质量为生命线,必须常抓不懈。”
“在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以爱心回报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出版事业的支持。”
为了响应国家支持西部开发的号召,中医药社于2005年向青海捐赠图书5万元,2007年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系统捐赠图书360万元。中医药社于2006年启动的“万名学子教材捐助活动”,目前已向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捐助教材3万余册,价值百万元,全国共有78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受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医药社全体职工在第一时间自发捐款捐物,向灾区捐赠图书100万元。不论是“希望工程”援助西部贫困山区孩子完成义务教育,还是捐助贫困母亲以及南方特大冰雪灾害的捐助活动,都留下了中医药社全体职工的一份感恩。
“实施‘名家、名著、名社’的三名战略,打造属于国人的中医药社”
“回顾20年的发展,中医药社人感到无比自豪,同时我们也时刻牢记保持‘忧患意识’,面对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容我们有丝毫的懈怠。我们必须不断发展,继续做强做大,才能保证并不断增强我们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王国辰社长这么规划:在今后的发展中,让中医药社在目前产品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优化,力争在“十一五”末将教材教辅、学术著作、科普读物的销售实洋比例调整为4:3:3,建立以教材教辅为市场竞争主体,学术专著、科普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并举的出版体系;继续充分利用和整合中医药教育资源,把执业准入教育以及包括职称准入教育在内的继续教育纳入中医药教育的范畴,扩大教材的竞争优势,从过去传统的教材出版向提供现代中医药学教育资源服务转变,逐步形成和完善由教材、教辅以及与之配套的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组成的系统完整、学科齐全、层次完备、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材体系,使中医药社真正成为全国中医药教材生产制作基地、教育服务基地;继续加大力量进行中医药学术著作的出版,为中医药学术的繁荣、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提供优质的出版平台,促进更多高水平的学术名家脱颖而出;抓住目前国家进行医改的大好时机,以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科普图书的出版,在出版图书品种和质量上实现较大的飞跃,通过加大市场宣传力度,力争每年策划并出版一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的中医药文化类图书,切实推进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了解和信任,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名家、名著、名社’的三名战略是中医药社为实现以上目标制定的具体实施战略。”王国辰社长充满自信,“我们将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坚持所有图书的高标准出版,精心组织创作一批获得国家图书奖的产品,以出版‘名著’作为我们的永恒目标;吸引、培养并建立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家’队伍,稳固我们出版好作品的创作源泉;全方位进行中医药社的品牌建设,在业内外打造中医药社的良好口碑,努力发展成为国内出版界的‘名社’。相信通过我们的奋力拼搏,未来肯定可以让中医药社真正服务国人,真正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传播中医药成果的载体,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
王国辰社长
“20年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几代人同心同德,走过风霜雪雨,尽展激情豪迈,从开始码洋几万、几十万的小社到如今的亿元大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气势恢宏的华美乐章。”
1989年8月19日,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多位关注中医药出版事业的能人志士的积极筹备,经中编办、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人事部批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正式挂牌成立。从此,在大陆,中医药行业有了自己的国家级专业出版社,中医药出版事业开始了新的篇章。
2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医药社)凭借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用心血、汗水、胆识和智慧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稚嫩到逐步成熟的跨越式发展。20年后的今天,中医药社已成为国内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中医药专业出版机构。
“初期尝试出版中医药古籍成功,让中医药社的出版工作有了方向”
中医药社成立之初,一直在探索一条能跟市场相结合的中医药出版道路。在中医药社成立6年之后的1995年,中医药社确立了中医药古籍整理与出版的重点工作方向。也是在这年,在全国多位中医药文献专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社集全社之力,顺利出版了《明清中医名著丛刊》。这套图书一出版,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的成功逐渐使我们认识到,市场对于中医药图书有着巨大的需求,只要我们遵循市场规律,按照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策划选题,就能够经受市场的考验。”王国辰社长说。
初期尝试出版中医药古籍的成功,也让中医药社坚定了信心。在此期间,中医药社全社上下专心研究出版规律,逐步适应市场需求,每年均在中医药古籍出版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自1996年以来陆续出版了《中国医学大成》、《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三三医书》、《明清临证小丛书》等一大批精品中医药古籍图书,目前也在陆续出版《秦汉魏晋隋中医名著集成》等图书。到1997年年底,中医药社的年发行码洋已由1994年的300万元迅速增长至3000万元。“就在图书市场供不应求的90年代,中医药社全体职工积极进取,抓住了这个发展的良好机遇,达到了稳步快跑的目标,每年的出书品种都有较大的增长。”王国辰社长表示,“到如今,中医药社出版的古籍几乎囊括了从古至今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所有中医药古籍。目前在行业内外已经树立了中医药社在中医药古籍出版方面的权威地位。”
“了解了市场需求,就要做强做大这些图书出版的重要版块”
20年的发展历程里,中医药社经过实践和总结,逐步确定了自己的出版重点,“了解了市场需求,就要做强做大这些图书出版的重要版块”。据王国辰社长介绍,中医药社出版的科普图书、教材、考试用书、学术类图书等中医药图书在市场份额中全国遥遥领先,已逐步形成其出版的四大重点版块。
第一,科普图书版块。1998年,中医药社敏锐地意识到当时市场对于医学科普知识的巨大需求,迅速组织全国专家编写并出版了全套50册的《百病百问沙龙丛书》,并配合图书出版组织全国800家大型医院同时开展医学科普知识宣传活动。该套丛书一经面市即取得了市场的热销,使中医药社在医学科普图书版块的地位迅速提升。之后,中医药社顺势在1999年出版了《百病饮食心理运动调护丛书》,2000年出版了《健康教育丛书》等图书。而2007年,中医药社出版的《求医不如求己》,更成为当年“健康科普图书”的领军图书,在广大百姓中普及中医药知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教材版块。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事,教材则是中医药教育的关键环节。自2000年开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医药社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积极投身于中医药教材建设工作中。2002年,中医药社首次出版12门中医药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到如今已陆续出版了供中医药教学使用的涵盖研究生(七年制)、本科、高职高专、中专四个层次,涉及多个专业的各类教材共计500余种,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喜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先后两次组织权威专家对教材质量进行了认真全面的评议并一致好评。在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中医药社出版的教材入选159种,占所有入选的中医药类教材总数的70%以上。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教材办公室设在中医药社,为中医药社进一步做好教材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三,考试用书版块。2003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的信任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社开始承担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用书和中医药类专业技术职称考试用书的出版任务。经过众多权威专家和中医药社诸位编辑的共同努力,这两套考试用书实现了高质量出版,并迅速得到广大考生的欢迎和认可。如今医药类考试用书中,中医药社所出版的图书质量最高,在读者群中最具有权威性。考试用书已成为中医药社图书中的拳头产品。
第四,学术类图书版块。20年来,中医药社累计出版中医药学术类图书2000余种,为中医药学术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从经济效益来看,中医药学术类图书由于读者面有限,在所有图书中并不突出,因为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的使命,中医药社20年来坚定这个方向可谓矢志不渝。“20年的坚持一方面让我们感到自豪,因为诸多中医药界院士、国医大师和德高望重的专家成为我们的作者,让无数中医药工作者受益,同时也形成了一大批中医药社的忠实读者;另一方面我们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很多作者通过图书这个良好的形式推广了学术思想,提高了学术地位,其中的一批已经成为业内的领军人物。”
此外,中医药社还承担《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卷)以及《中国民间疗法》的出版任务。《中国中医药年鉴》每年一期,均按要求顺利按时高质量出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将中医药法规汇编以及所有行业标准的出版任务交给了中医药社。《中国民间疗法》是一本面向广大基层医生和群众的国家级技术期刊,该杂志的出版质量不断提高,年发行量在行业杂志中已经名列前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质量评比中,连续多年获得优秀。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狠抓质量不松懈,抓住机遇,不忘感恩,争当中医药出版业排头兵”
“中医药社2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想树立作为中医药出版龙头的品牌,就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狠抓质量不松懈。”王国辰社长坚定地说。
纵观中医药社20年的出版品,可谓是精品不断。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每年一度进行的图书质量抽查中,中医药社图书无论在编校质量还是装帧质量方面,也获得专家的一致肯定。王国辰社长说:“中医药社图书质量能得到各方的认可,得靠所有编辑和出版人员多年来辛勤努力。中医药社多年一贯坚持的严格的三审、质检制度为良好成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深知,我们必须视质量为生命线,必须常抓不懈。”
“在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以爱心回报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出版事业的支持。”
为了响应国家支持西部开发的号召,中医药社于2005年向青海捐赠图书5万元,2007年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系统捐赠图书360万元。中医药社于2006年启动的“万名学子教材捐助活动”,目前已向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捐助教材3万余册,价值百万元,全国共有78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受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医药社全体职工在第一时间自发捐款捐物,向灾区捐赠图书100万元。不论是“希望工程”援助西部贫困山区孩子完成义务教育,还是捐助贫困母亲以及南方特大冰雪灾害的捐助活动,都留下了中医药社全体职工的一份感恩。
“实施‘名家、名著、名社’的三名战略,打造属于国人的中医药社”
“回顾20年的发展,中医药社人感到无比自豪,同时我们也时刻牢记保持‘忧患意识’,面对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容我们有丝毫的懈怠。我们必须不断发展,继续做强做大,才能保证并不断增强我们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王国辰社长这么规划:在今后的发展中,让中医药社在目前产品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优化,力争在“十一五”末将教材教辅、学术著作、科普读物的销售实洋比例调整为4:3:3,建立以教材教辅为市场竞争主体,学术专著、科普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并举的出版体系;继续充分利用和整合中医药教育资源,把执业准入教育以及包括职称准入教育在内的继续教育纳入中医药教育的范畴,扩大教材的竞争优势,从过去传统的教材出版向提供现代中医药学教育资源服务转变,逐步形成和完善由教材、教辅以及与之配套的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组成的系统完整、学科齐全、层次完备、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材体系,使中医药社真正成为全国中医药教材生产制作基地、教育服务基地;继续加大力量进行中医药学术著作的出版,为中医药学术的繁荣、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提供优质的出版平台,促进更多高水平的学术名家脱颖而出;抓住目前国家进行医改的大好时机,以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科普图书的出版,在出版图书品种和质量上实现较大的飞跃,通过加大市场宣传力度,力争每年策划并出版一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的中医药文化类图书,切实推进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了解和信任,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名家、名著、名社’的三名战略是中医药社为实现以上目标制定的具体实施战略。”王国辰社长充满自信,“我们将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坚持所有图书的高标准出版,精心组织创作一批获得国家图书奖的产品,以出版‘名著’作为我们的永恒目标;吸引、培养并建立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家’队伍,稳固我们出版好作品的创作源泉;全方位进行中医药社的品牌建设,在业内外打造中医药社的良好口碑,努力发展成为国内出版界的‘名社’。相信通过我们的奋力拼搏,未来肯定可以让中医药社真正服务国人,真正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传播中医药成果的载体,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