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教学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bi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共52人(见表1),来自江苏省13个省辖市,参加会议每个省辖市共4人(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1人、教研机构领导1人、中职校与五年制高职校教学校长各1人)。由办学水平层次、示范专业建设情况、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技能大赛获奖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可知,被调查的26所中职校都是片区内乃至江苏省范围内办学一流的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学校。
  
  2.调研方式
  为了使调研工作有效,能反映教学质量提升中存在的全省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在正式调查前,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全省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调研的通知》(苏教办职〔2011〕13号),向调查对象说明了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提纲。并要求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及参加调研的学校按照调研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政策建议,形成4000字以内书面材料[1]。然后省教育厅组织11人构成的调研组(笔者是其中1名成员),于2011年10月9日-10月12日分苏南、苏中、苏北三个片区,先后集中时间与地点,邀请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及中职校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座谈会。为了获取真实情况,采取无记名开放选题方式,要求每位被调查者围绕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逐个发言,并提供书面发言稿的电子文档。座谈会后笔者还查阅了52位发言人所在单位网络公开资源(包括校园网)抽取了相关数据。
  
  
  二、调查分析
  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一般可归纳为“4M1E因素”:人(Man)、材料(Material)、工具(Machine)、方法(Method)和环境(Environmemt)。可将影响中职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归纳为“五个维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环境、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2](见图1),考虑到教学质量提升是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从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设计问题与管理问题视角对“五个维度”及关联因素进行细化梳理,抓住主要矛盾,试图从三个主要方面(宏观上是体制设计问题;中观上是体制管理问题;微观上是学校管理问题)入手,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统计分析法,对每一类问题发言中出现的频数(次数)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对比分析,将影响质量提升因素概括三大类因素(如表2所示),分析影响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体制设计问题
  目前职业教育体制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有法不依、各方不管、统筹乏力等问题。涉及体制设计问题共有131频次(见表3),其中校企深度合作问题占22%,专业教师动手能力差问题占21%,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占16%,实训设备投入与增添问题占13%,学生生源质量问题占12%,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未执行问题占9%,技能等级考试可信度差问题占7%。
  
  
  (1)校企深度合作问题。目前校企合作基本停留在学校与企业自愿结合这个层面上,都遇到了合作双方无力解决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与一系列障碍:一是校企合作不对等性;二是校企合作脆弱性;三是校企合作风险性;四是校企合作(保障)缺乏性。至今仍没有完备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缺少整体推进政策引导的强有力措施。
  (2)专业教师动手能力差问题。动手能力差表面上是教师个人素质问题,但是调查表明,实质与培养专业教师的师范体制有关。目前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大多无企业背景,这是职业师范教育师资培养体制设计问题先天不足。
  (3)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当前中职校基础能力建设相对薄弱,实训设备数量增添与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扩张规模,不能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远远低于其人才培养成本,苏北片区不少县(区、市)问题更严重。中等职业教育“高成本”与“低投入”的矛盾非常突出。
  (4)学生生源质量问题。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注册招生”,职业教育率先实现了“有教无类”的大教育。这种毫无门槛的中职校入学,必然给中职校带来“教育与教学”双重压力:所招学生不少是“边缘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毫无追求。让这些学生成人、成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外,中职招生的“买学生”恶性竞争现象,不仅搅乱了招生秩序,而且保护了一些后进学校,掩盖了问题。
  (5)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未执行问题。当前缺少一部完整的就业准入法律、缺少一个推行就业准入的总体规划、缺少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调,就业准入制度的落实只停留在口头上,形成劳动无准入、用工无标准、就业无资质的现象,不仅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中职校学生家长及子女的心理:读书无用,读不如不读,多读不如少读。进而给中职校带来教育难题、教学难题。
  (6)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技能等级考试)可信度差。一是“证出多门”,乱办班、乱发证现象时有发生,使中职校无所适从;二是中职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功能定位不同,历来存在着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内容不一致的矛盾。“学校考证‘人保’发证”,双方各管各地盘,再加上劳动就业无准入制,极大降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信度。
  2.体制管理问题
  涉及体制管理问题共有125频次(见表4),其中专业教师下企业问题占17%,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占16%,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占16%,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不力问题占13%,顶岗实习效度差问题占12%,教材开发与选用问题占10%,教学研究水平不高问题占10%,行政驱动影响问题占6%。
  
  (1)专业教师下企业问题。一是教师编制不足。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编制增长数量远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形成中职校“无师可派”;二是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管理无力。教师进企业影响工作、生活乃至收入不想去、学校教师缺编不给走、企业态度消极不愿接;三是双师“招引”通道不畅。学校想招的企业能工巧匠或高技能人才进不来,这也是形成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问题重要因素。
  (2)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资源极度不足、严重不适、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开发与共享。中职校都在围绕行业转、围绕产业变、围绕岗位改,但变化快、要求高、个性强,有的开发内容转眼已过时,有的整合内容已脱离岗位实际、学生实际,有的是在做重复劳动、浪费财力物力。普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大多由国家统筹安排,由专家负责。而中职校的课程资源开发,诸如教学改革、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教学研究等方面,都要多重压在一线教师身上,真的勉为其难。
  (3)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不力问题。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生源危机,学校进出均没有门槛,宽进宽出,人才培养标准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有些学校一味满足企业需求,不是及时调整课程计划,而是随意收缩课时计划,随意削减教学内容,没有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和教学内容,就将学生送至企业,毕业生的质量大大下降。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乏力,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等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也不够健全,导致部分学校在教学上的随意性。
  (4)顶岗实习效度差问题。一是实习“放散羊”。客观上由于实习地点分散,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也难以对学生进行正常的指导,这些都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实训质量;二是企业意识淡薄。大多企业不愿接纳实习学生,认为学生实习对本单位工作没有太大帮助,甚至影响单位的正常工作,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也很少花专门的时间教学生;三是“实就矛盾”。学生就业与毕业实习在时间上发生冲突。学生在最后一年或半年实习的同时,还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就业问题,使学生实习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5)教学研究水平不高问题。一是行政教研组织不健全(见图1)。部分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功能定位不准或功能他化。县(区)职教专职教研员太少,与职业教育事业规模、专业结构相差甚远;二是学校教研组织淡化(见图2)。学校教学研究机构大都是作为其他职能处室的辅助部分。结果“上不能传”(上级教研员传经送研)、“下不能动”(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直接影响了学校课程改革推进、理实一体化教材的编写、技能大赛项目资源开发。
  (6)行政驱动影响问题。当前,各级检查、视导、评估是教育部门对中职校工作管理必不可少的工作抓手。但是,调研表明,过多的检查、竞赛、视导、评估,会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造成冲击。座谈会发言一致认为每年国家、省、市各级技能大赛导向是对的,但是也出现了基层学校一切教学资源为少数选手服务的“面子工程”现象,直接影响多数学生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苏北一些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区域招商引资的“用工荒”现象,强迫一些中职校低年级学生下企业“工学交替”为地方企业服务,客观上造成教学工作混乱,学生在企业“工学交替”基本上是“打工仔”,对学生、家长来说是极其不负责任。
  
  
  3.学校管理问题
  涉及中职校管理问题共有99频次(见表5),其中课程改革问题占28%、专业设置问题占20%、教师教学方式问题占16%、培养目标定位失衡问题占15%、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高问题占12%、教学计划执行问题占9%(有关教学计划执行问题前面已阐述)。
  
  (1)课程改革管理问题。课程改革是一个自上而下开发过程,这是一个按“市场调研、岗位分析、课程标准研制、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写、教法研究、课程评价”等基本流程进行的不断补充、删除、修正等反复完善的过程。但是目前中职校对课程改革普遍未形成全局观和发展观,只是简单地通过行政命令开展课改,出现自娱自改,闭门造“改”,要么借鉴“拿来”复制式拼接、要么是颠覆“一切”否定式创新。最终都往往导致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忽视课改的实效。
  (2)专业设置管理问题。调查表明苏北不少职业学校二产专业设置过多,服务于区域农业生产、区域主导产业的专业太少,同一区域内“大路”雷同专业太多,如计算机技术应用等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空泛,课程内容、教学设施陈旧,教学内容不实用,很难激起职校生学习兴趣。
  (3)教师教学方式管理问题。当前中职校面临着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生源质量差、教学难、管理难的客观事实,但是课堂教学方法不当也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直接因素。一是教学方法落后。尽管项目化教学已深入人心,不少中职校教学手段已现代化,但仍有不少教师沿用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课堂,强调学科知识的结论性和接受性内容较多,学生动口、动脑的实践机会较少,难以顾及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差异等;二是教学管理的缺失。不少中职学校的教师对课堂管理知识、技巧的缺失造成了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率低下。
  (4)培养目标定位失衡。调查中反映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容小视:当前中职校的学生为什么上岗快、下岗快、转岗慢、职业稳定性差、迁移能力差?无不与职业教育的功利化有关。中职校本来具有双重任务,一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二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但现在的中职校越来越像培训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把职业教育看成纯粹是为“职业”而举办的“教育”。于是学校的功能越来越“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就业岗位群确定越来越窄,学生的适应性越来越差,学校越来越不受企业欢迎,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越来越不重视夯实基础。由此,素质教育在学校里没有了位置。教育的主要功能变成了管束学生,教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技能的传授,强调一切为了就业,强调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等观点纷纷衍生出来。结果中职校教学在大缩水,质量提升也成了空话。
  三、政策建议
  调研结论:“十一五”以来江苏省中职校教学质量提升存在一些不易破解的难题:校企合作——一个“一厢情愿”的模式构建;生源质量——一个“改变不了”的常态话题;经费与人事保障机制——一个“悬而不决”的困惑;劳动准入——一个“形同虚设”的制度设计;功利化倾向——一个职业教育“亚健康”发展的趋势;行政驱动——一个“沉重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双师队伍建设——一个“亟待反思”的根本问题;课程模式——一个必须强力改革的难点问题。本次调研就是对这些问题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性分析,从省级层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突出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建设
  (1)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大力推进中职校设置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校内实训设备配置标准等教学基础保障条件的建设,提高江苏省“三项管理规范”执行督查力度。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参考行业评价标准,强化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突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中职校工作的主要指标,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构建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加强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家长评教、企业评教、领导评教力度,提高教学督导、师生评管、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等效度。尝试中职校实行文化课统一水平统测、专业技能统一标准抽查制度,构建由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检查等环节组成的全面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加强生产实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质量管理规范和创新。加强全省中职校教师技能大赛、教学成果评比、信息化教学大赛、“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等教科研活动,推动教师创立教学品牌,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质量评价反馈机制建设。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内外循环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实行中职校教学状态、毕业生就业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和公告制度,强化人才质量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形成以中职校教师和管理者为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立体网状的评价结构。完善中职校教学质量评估办法,推进教师、系部、处室、学校四级质量监控机制建设,构建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的评价体系,形成教育与产业、工学交替与校企合作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逐步实现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的常态化。
  2.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
  (1)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健全有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深化过程监控与反馈管理,推进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管理、教学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过程管理、教师业务管理、教学研究和信息管理、教学设施管理的改革,强化国家学制规定执行,确保教学计划的实施。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支撑随时学习,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促进国家和省有关中职校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精神在教学实践层面的贯彻落实,推动教学常规工作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2)推进教学研究管理。健全衔接互动的省、市、校三级教研网络和工作机制,深化“五课教研”(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活动,将“五课”教研作为教师教学评优的重要指标,实现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有教师和所有教研人员的全覆盖,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在教学领域有效转化。有效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推动教师立足课堂、面向现场的教学研究、专业实践,跟踪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不断丰富“五课”教研的内涵,提升“五课”教研的水平。
  (3)增强教学实习管理。构建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学生实习管理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校三级实习标准,设定学生实习的质量标准,推进实习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建立中职校与实习单位实习指导机制,科学确定实习方案,确保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确保学生实习期间切实掌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组织好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及安全等工作,为实习学生投保相对应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等险种,切实保障实习学生合理报酬,做到“实习前有专门培训、实习中有过程管理、出险后及时赔付”[3]。切实加强中职校实习过程管理,实行班主任和实习指导教师跟班指导,丰富学生实习内容,把提高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人文素养融入实习全过程。创新实习实现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学生实习宏观管理、远程指导和信息服务的平台。
  3.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1)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坚持政府在校企合作规划、政策制定、资源整合、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构建校企合作战略对接、文化对接、教学对接、利益对接平台,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增强行业组织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加快中职校校企合作的安全机制、过程控制机制、教学训练机制、师带徒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建设,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推动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实施校企一体化办学。坚持“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多样化的合作模式,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中职校,鼓励委托中职校进行职工培训,推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有效对接。加强校企一体化的“专业 产业”、“教学 研发”、“培养 就业”内涵建设,支持行业、企业与中职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展师生技能大赛、共同设立优秀技能人才奖学金[4],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实效性。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原则上中职校学制式以三年制为主,实行“2.5 0.5”学段,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5年,校外顶岗实习以0.5年为宜,确保工作与学习的真正结合,避免工学互不关联,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3)深化职教集团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积极推进、注重效益的原则,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学校类别界限,依托示范性中职校、行业组织和覆盖行业的企业,组建“行业型”、“区域型”和“特色型”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中高职合作[5]。紧扣集团内信息链、生源链、教学链、就业链、产业链,探索任务引领、项目导向、场景模拟等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实行课堂教学与岗位操作训练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合,学校教学与顶岗实习结合。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以专业教学促进产业发展,推进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衔接,推进专门人才、技术和设备的社会化、产业化以及教育效益、经济利益、人才效益的“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最优化。
  四、调研说明
  本研究涉及的调查对象样本较少,数据采集可能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是考虑到所调研的中职校都是国家重点职校,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教研机构领导是在对区域内所有中职校广泛调研基础上提出教学质量提升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一般性中职校来说也是难以避免。因此本研究分析、结论与建议,虽不能准确反映江苏省中职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现状,但是也能发现其中一些问题,为研究“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注释:
  [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调研的通知》(苏教办职〔2011〕13号)[EB/OL].http://www.jsve.edu.cn
  [2]赵建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1):45-48
  [3]鲁昕.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与责任保险
  推进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hee.cn/col/
  1224162699687/1315878737349.html
  [4]鲁昕.切实加强产教结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J].职业技术教育,2011(12):54-56
  [5]马成荣.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83-86
其他文献
【摘 要】知识建构作为新建构主义的代表理论之一,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多元性,为突破理论课教学难点提供了可能。以中职“管理学”课程一个单元的教学为例,设计基于观点的建构学习“四过程”,并在付诸实践后总结出“八步骤”。研究结果发现:知识建构理论需要与具体的理论课教学实践相结合,才可以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转向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之后,教与学双方都产生了积极变化。  【关键词】知识建构;教学创新
【摘要】在讲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认识车刀角度”的知识点时,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独立学习与小组互助学习两个阶段,且在两个阶段中要合理运用项目教学,通过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翻转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翻转课堂;独立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44-02  【作者简介】都方,江苏
【关键词】高职机电类专业;“五教合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2-0055-05  一、成果简介   成果以“典型企业—典型产品—典型教室—典型案例—典型教材—典型教案—典型研发中心”为主线构建生产与教学相融合的实施路径,打造“能生产会教学”的教师团队、“真项目活知识”的教学资源、“真实车间移动黑板”的教学
合作院校积极组织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确立了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和定位。在此基础上,按照“遵循专业规范、达到专业标准、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中高连贯、校企合作”的思路,以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项目和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等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借
安全教育无小事。五年制高职生顶岗实习期间年龄大致在19岁至21岁,学生从初中直接进入职校学习,在心理和行为上处在“似懂非懂”阶段,由于年龄和自我判断能力处在不成熟阶段,学校应高度重视,建立“学校、企业、家庭”三方合作机制,建构学生实习安全平台。我们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将安全教育宣传到家长和学生。聘请校外安全专家和负责安全管理的老师对家长进行学生校外安全教育知识的讲解;邀请机械企业的安全培训专员针对
【关键词】区域经济;校企协同育人;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8-0078-02  职业学校肩负着为区域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密切对接区域经济,以校企协同育人作为创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协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体作用,同时推动企业行业协会作为办学质量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办学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状况百出,所以职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在学习和研究中服务学生。  关键词:中职教师 教育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
【摘 要】以空中乘务专业空中服务岗位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法(访谈法)获得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在对资料整理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空中服务岗位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技能、职业信念、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并对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空中乘务专业;职业精神;内涵构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8-0019-04  【基金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要求把素质教育作为各个学校发展的重心,所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已成为教师探究的方向。本文分析了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所存在的误区及今后的实践策略,并基于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 实践策略  一、游戲化教学模式对小学数
主要创新点:  1.体制创新  建立了“四合一”产学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章程规定了组织机构产生办法、权利义务、议事规则等;主体责任明确: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起保障、考核、检查、监督等作用;企业负责市场开拓,提供项目任务、维护资质、进行资源的再分配等工作;从事生产和教学的教师(生产教学一体化)负责专业调研和市场分析,开发产学结合课程,组织生产与教学,进行质量评定与考核等。其决策层是董事会。  2.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