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直是地理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有无趣味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恰当地插入趣味性的内容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1 巧导课,诱发兴趣
每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就可能连续认真听完整节课。否则,学习效果必受影响。因此,教师巧妙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教师导出一个精妙的开场白,就像演员亮相那样,能一下镇住台脚,抓住观众的眼球。导语设计可以有多种形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采用。
巧用歌曲导入。播放《高山流水》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在希望的田野里》导入“农业生产”等,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轻松地学习新内容。
巧用广告欣赏法。2005年世界水日公益广告……“不要让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导入“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巧用历史、热点事件导入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及盟军严密封锁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唯一门户—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却屡受德国舰艇的袭击,遭受巨大损失,德军的潜艇为什么能在英军严密监视下出入地中海呢?”导入“洋流”。
巧用漫画导入。如“苦难母亲”漫画导入“人口的合理容量”。漫画引入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有启发和思考,易启迪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2 巧授课,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而课堂提问又是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师生感情交流的纽带,是课堂教学中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恰如其分地提问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其思维,也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中精巧的设疑,恰似“引车入轨”。适时地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加速器,强化记忆的“催化剂”。在讲授开始,可先用有趣的事例来设置疑问,如在“时区与日界线”的教学中,可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引出新课:
“有位孕妇在一艘海船上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论年龄,妹妹却比姐姐大了一岁,这是为什么?”以诱发学生急于解疑的思维活动,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又如,学习“北印度洋季风环”时,学生最容易混淆盛行风向、海水和洋流的流向,这时如巧用我国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提问:为什么郑和都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浓,情绪高,很快带着“冬季出发,夏季返回”的问题去找答案,课堂教学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文科知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个途径。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适当运用诗词辅助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思维在美的享受中得到启迪。“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形象的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的现象,在学习“江南准静止峰”时可引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来形象逼真的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末夏初梅雨的天气特色等,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繁多的成语典故和谚语,有很多蕴含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如“星移斗转”、“泾渭分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课堂中恰当的运用成语及谚语,也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在地理教学中,读图是一个重要环节,恰当的巧用有关的的图形、黑板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幻灯片、影视片、遥感像片、模型和实物等引出新的教学内容,不仅直观,而且吸引力强,因此适当出示图像,不仅能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基本技巧,而且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进行想象,掌握知识,加强形象记忆,使记忆形象持久,不易遗忘。
3 巧结课,助长兴趣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花凤,难在点睛”,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活动,教师不仅要重视导课,而且还要重视收尾,要防止虎头蛇尾,脱离教学中心。收尾得当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在设计结课时,应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的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于学,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
结果可以采用游戏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等等,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使学生乐在其中。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可让学生充当天气预报员,根据活动题的锋面气旋图作天气预报。这样的小结,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从而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趣味性材料精心设计,提高激趣艺术,做到以趣激情,以趣促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 巧导课,诱发兴趣
每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就可能连续认真听完整节课。否则,学习效果必受影响。因此,教师巧妙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教师导出一个精妙的开场白,就像演员亮相那样,能一下镇住台脚,抓住观众的眼球。导语设计可以有多种形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采用。
巧用歌曲导入。播放《高山流水》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在希望的田野里》导入“农业生产”等,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轻松地学习新内容。
巧用广告欣赏法。2005年世界水日公益广告……“不要让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导入“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巧用历史、热点事件导入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及盟军严密封锁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唯一门户—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却屡受德国舰艇的袭击,遭受巨大损失,德军的潜艇为什么能在英军严密监视下出入地中海呢?”导入“洋流”。
巧用漫画导入。如“苦难母亲”漫画导入“人口的合理容量”。漫画引入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有启发和思考,易启迪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2 巧授课,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而课堂提问又是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师生感情交流的纽带,是课堂教学中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恰如其分地提问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其思维,也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中精巧的设疑,恰似“引车入轨”。适时地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加速器,强化记忆的“催化剂”。在讲授开始,可先用有趣的事例来设置疑问,如在“时区与日界线”的教学中,可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引出新课:
“有位孕妇在一艘海船上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论年龄,妹妹却比姐姐大了一岁,这是为什么?”以诱发学生急于解疑的思维活动,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又如,学习“北印度洋季风环”时,学生最容易混淆盛行风向、海水和洋流的流向,这时如巧用我国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提问:为什么郑和都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浓,情绪高,很快带着“冬季出发,夏季返回”的问题去找答案,课堂教学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文科知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个途径。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适当运用诗词辅助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思维在美的享受中得到启迪。“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形象的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的现象,在学习“江南准静止峰”时可引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来形象逼真的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末夏初梅雨的天气特色等,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繁多的成语典故和谚语,有很多蕴含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如“星移斗转”、“泾渭分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课堂中恰当的运用成语及谚语,也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在地理教学中,读图是一个重要环节,恰当的巧用有关的的图形、黑板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幻灯片、影视片、遥感像片、模型和实物等引出新的教学内容,不仅直观,而且吸引力强,因此适当出示图像,不仅能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基本技巧,而且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进行想象,掌握知识,加强形象记忆,使记忆形象持久,不易遗忘。
3 巧结课,助长兴趣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花凤,难在点睛”,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活动,教师不仅要重视导课,而且还要重视收尾,要防止虎头蛇尾,脱离教学中心。收尾得当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在设计结课时,应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的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于学,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
结果可以采用游戏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等等,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使学生乐在其中。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可让学生充当天气预报员,根据活动题的锋面气旋图作天气预报。这样的小结,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从而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趣味性材料精心设计,提高激趣艺术,做到以趣激情,以趣促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