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从语言色调看来,散文如素描,清淡、淡雅,它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宣泄。散文的笔法无拘无束,变化无穷,在散文的笔下,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难测的内心世界。散文有时令我们愉悦,有时令我们沉思,有时令我们长叹,有时令我们柔肠百转……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阅读 多媒体情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40
一、引言
学习散文,不光能提高学生写作散文的语言能力,培养审美情操及感悟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其他体裁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材选用的散文都为一些文质兼美的佳作,通过这些散文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并掌握各类型散文不同的特点,而且能感受到散文的文情并茂,得到情感熏陶和艺术的感染。
二、阅读教学体会
(一)重视朗读,设身处地,领会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憾。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周敦颐认为真正的解读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即“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要达到这样文我相融、情我相同的境界,读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优美的散文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融入所描写的人和事物中,使内容更有深度,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体现的意境,欣赏文章中所展现的美,让散文自身的美去打动他们,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及想象去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注重标题,紧扣文眼,分析体会
散文的标题是作者反复斟酌而敲定的,寄予了作者最强烈的情感,同时也是文章最集中的信息。因此,初中生从一篇散文的标题入手,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与体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文章的写作对象、脉络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也能够使初中生直达作者的心灵,更好地理解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创作意图。但凡优秀的散文都设有文眼,两晋文学批评家陆机说道:“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代之而效绩。”此文中所提到的“立片言而居要”的语句,“一篇之警策”即指散文的“文眼”。它一般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所在,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句子。散文的文眼有些在文题上,更多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准确的捕捉与把握文眼,能够使初中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散文所体现的诗情画意,感受散文独特的意境美。捕捉一篇散文的文眼,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不同的作家安排文眼的方法。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第一、开门见山,置于篇首。有些散文在文章的开始就已经亮出主题,初中生可以迅速找到文章的文眼所在。第二、卒章显志,置于篇中。有些散文,不急于将文章的主题和盘托出,而是娓娓道來,使初中生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第三、前后呼应,置于首尾。有许多散文在文章的开首与文尾都设有文眼,以使文章结构紧凑,前后呼应。第四、贯穿通篇,置于文中。此类散文,主要依靠关键句引领全文脉络,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本质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八年级上册中,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设置了在家庭灾祸后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背景,描述了父亲送子的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以及“我”几次流泪的场景。对于这些,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唤起我们的情感。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切体会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牵挂和不忍,和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那么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
具有了审美意境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章。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被文章所感染。在朗读中,教师可以选择符合文章的、恰当的背景音乐来衬托文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我在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在前半部分的“忆花”中,作者回忆起以前和现在不愉快的事,我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时应该用低沉且略带悲伤地语调朗读;在后半部分,作者看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心灵受到触动,我又引导学生应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朗读;在文章的最后“悟花”部分,我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地品味,体会课文的主旨。
(四)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哲思美
在散文的有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散文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特征及其生活、场景等表层结构的分析上,要探索隐藏在作者背后的心理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主观感受。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鲁迅的《风筝》中,进入中年的“我”,在回忆并自责青年时代曾奉行“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而虐杀儿童天性的错误,当“我”向当年的小兄弟认错并期待原谅时,对方却早已忘却并诧异地笑着,使“我”陷入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而这种可贵的自责和宽容别人过错的品质,是建立在“我”自我解剖的基础之上的。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抓住亲情和自省精神来突破,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了作品艺术构造的真谛。
所以我认为,散文文学作品的焦点,并不是为叙事而叙事、为写人而写人,它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独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隐藏在作品中的信息,从而体会作品的哲思之美。
三、总结
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牛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钱晓柳.批文入情——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J]成才之路,2010(19).
[2]牛风岭.初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l(12).
[3]何洋.浅谈初中散文阅读教学[J].天津教育,2012(08).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阅读 多媒体情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40
一、引言
学习散文,不光能提高学生写作散文的语言能力,培养审美情操及感悟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其他体裁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材选用的散文都为一些文质兼美的佳作,通过这些散文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并掌握各类型散文不同的特点,而且能感受到散文的文情并茂,得到情感熏陶和艺术的感染。
二、阅读教学体会
(一)重视朗读,设身处地,领会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憾。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周敦颐认为真正的解读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即“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要达到这样文我相融、情我相同的境界,读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优美的散文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融入所描写的人和事物中,使内容更有深度,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体现的意境,欣赏文章中所展现的美,让散文自身的美去打动他们,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及想象去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注重标题,紧扣文眼,分析体会
散文的标题是作者反复斟酌而敲定的,寄予了作者最强烈的情感,同时也是文章最集中的信息。因此,初中生从一篇散文的标题入手,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与体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文章的写作对象、脉络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也能够使初中生直达作者的心灵,更好地理解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创作意图。但凡优秀的散文都设有文眼,两晋文学批评家陆机说道:“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代之而效绩。”此文中所提到的“立片言而居要”的语句,“一篇之警策”即指散文的“文眼”。它一般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所在,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句子。散文的文眼有些在文题上,更多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准确的捕捉与把握文眼,能够使初中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散文所体现的诗情画意,感受散文独特的意境美。捕捉一篇散文的文眼,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不同的作家安排文眼的方法。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第一、开门见山,置于篇首。有些散文在文章的开始就已经亮出主题,初中生可以迅速找到文章的文眼所在。第二、卒章显志,置于篇中。有些散文,不急于将文章的主题和盘托出,而是娓娓道來,使初中生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第三、前后呼应,置于首尾。有许多散文在文章的开首与文尾都设有文眼,以使文章结构紧凑,前后呼应。第四、贯穿通篇,置于文中。此类散文,主要依靠关键句引领全文脉络,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本质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八年级上册中,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设置了在家庭灾祸后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背景,描述了父亲送子的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以及“我”几次流泪的场景。对于这些,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唤起我们的情感。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切体会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牵挂和不忍,和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那么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
具有了审美意境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章。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被文章所感染。在朗读中,教师可以选择符合文章的、恰当的背景音乐来衬托文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我在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在前半部分的“忆花”中,作者回忆起以前和现在不愉快的事,我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时应该用低沉且略带悲伤地语调朗读;在后半部分,作者看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心灵受到触动,我又引导学生应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朗读;在文章的最后“悟花”部分,我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地品味,体会课文的主旨。
(四)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哲思美
在散文的有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散文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特征及其生活、场景等表层结构的分析上,要探索隐藏在作者背后的心理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主观感受。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鲁迅的《风筝》中,进入中年的“我”,在回忆并自责青年时代曾奉行“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而虐杀儿童天性的错误,当“我”向当年的小兄弟认错并期待原谅时,对方却早已忘却并诧异地笑着,使“我”陷入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而这种可贵的自责和宽容别人过错的品质,是建立在“我”自我解剖的基础之上的。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抓住亲情和自省精神来突破,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了作品艺术构造的真谛。
所以我认为,散文文学作品的焦点,并不是为叙事而叙事、为写人而写人,它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独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隐藏在作品中的信息,从而体会作品的哲思之美。
三、总结
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牛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钱晓柳.批文入情——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J]成才之路,2010(19).
[2]牛风岭.初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l(12).
[3]何洋.浅谈初中散文阅读教学[J].天津教育,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