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几千年来文人一直推崇的“文以载道、谋篇布局”等作文教学思想,固然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光辉。但传承经典、崇尚国学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以生为本,避免走入复古文风的误区。
【关键词】 习作 复古文风 误区
传承经典、崇尚国学是近年来教育所关注的热点,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读经典、品国学,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会从中寻找学生习作的最佳点拨处,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但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误区,部分教师刻意让我们的中小学生从小“享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待遇,“文以载道、谋篇布局”等作文教学思想提前灌入中国小文人的脑海中,造成作文“格式化”风气严重,造成学生习作千篇一律、“歌功颂德”、“假、大、空”现象,令人堪忧。
首先,“作文形式”格律化,作文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诗词的格律化,曾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就,有其深远的人文意义。但在现阶段小学作文中,教师无视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恰当地引进一些创作上和章法上的概念,如 “烘托陪衬”、“谋篇布局”、“首尾呼应”等,让学生在这些框架中构思习作。更有甚者,还有所谓的“格式化作文训练”,把整篇文章肢解成几方面,由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格式,分别进行训练。这样做,从表达方式上也许会收到某些效果,但却把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框在了“格式”里,学生的表达方式“定格”了,思想“定格”了。学生丰富多彩的言语只能通过一个“传声筒”模式来表达,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创造精神。作文雷同现象不再是“纯属巧合”了。
其次,“文以载道”偏面化,中心立意造就现代八股文。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在文学理论上接受儒家的政教理论,主张“文以载道”,强调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正确关系,有其重要历史意义。然而当前部分教师,以偏概全,高举“道”字大旗,把“道”作为学生习作的出发点和中心点。他们教学生作文的一个基本套路是:先确定中心,然后根据中心确定习作内容,接着拟写作提纲,把内容“填进去然后成文”。文章中心成了一切文章构成的核心和出发点。这一教学学生习作的模式在一些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而这一作文流程,曾使多少中小学生搜肠刮肚而终无成就,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为“表现突出中心”,编造事实,东拼西凑,假话、空话、套话现象层出不穷,作文内容毫无自我真情的发挥和对生活独特的感悟,自然也看不到富于儿童情趣的鲜活的“童言稚语”。这种“假、大、空”式的“八股文”式的习作方法,学生厌学,视习作为畏途,自是情理之中的事。
“文章立意”仍是许多教师高举“道”棒的当今代名词,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试问,学生小小年纪有多少高深思想?要求学生习作必须“思想健康”、“有意义”,写人物,必定表现“人物的优秀思想品质”;写事情,必定要写出事情对小作者的影响作用,或是教训,或是启发,或是表达对XX的热爱,或是抒发XX的感情。总之,如果不能“上纲上线”的作文,一概排斥摒弃。为此,小学生只好响应“中心”,编造一些假、大、空的言语来表现“有意义”,绞尽脑汁来“拔高”作文的思想内涵。于是,封建社会中的“歌功颂德”现象在我们学生的笔下诞生了。
第三,“命题作文”细小化,学生被迫炮制科舉考场作文。
命题,是几千年来封建社会考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今的小学阶段,有许许多多的命题作文,这些命题作文过于细小具体。殊不知,学生作为大千世界中单独存在的个体,其经历和感受也各不相同。人的感情是最细腻的,差之分毫,失之千里。这么多个性各异的学生要共同对某一个细小具体的题目下笔写符合题意的作文,不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说套话、瞎话吗?这类命题作文练得越多,学生这种习作风气就会越严重,作文雷同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例如《这件事,我感动得流泪了》这个命题,规定了学生写文章的体裁,必须是写事;规定学生在这件事中的表现,必须是很感动,而且是流下了眼泪。而实际生活中,爱玩爱闹的学生,因为无比感动而情不自禁流泪的事有几件呢?为了符合题意,学生只能绞尽脑汁,强迫自已感动,搜集一些自以为能感动自已、感动老师的“感人事迹”,于是诸如“舍己救人”、“为勇斗歹徒而壮烈牺牲”等“感人”事迹就炮制出来了。
第四,作文评价“标准化”,压制人性的自由表达。
现阶段“中心明确,内容生动具体,用词准确,无错别字,无病句,字数XX以上……”成为许多小学生考试作文的基本标准。这个标准的负面影响也不可轻视。学生为凑字数而胡编,为突出中心而乱造自然在所难免,怎么还能听到学生心中真实的心声呢?作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小精僻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所以要真正进行习作改革,就需要教师纠正作文的评价标准。
偏面地继承传统习作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作文教学才陷入“假、大、空”的怪圈,以致作文本上众口一词,千篇一律,无思想火花,无情感波涛,无个性色彩。要改革现阶段作文教学,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中小学教师就要放下对习作教学的一切成见,全面理解中国传统作文教学思想,摒弃其糟粕,继承其精华,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髓,在作文教学充分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真正是“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一定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朱学思.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华国际出版社,2002,6.
[2]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习作 复古文风 误区
传承经典、崇尚国学是近年来教育所关注的热点,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读经典、品国学,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会从中寻找学生习作的最佳点拨处,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但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误区,部分教师刻意让我们的中小学生从小“享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待遇,“文以载道、谋篇布局”等作文教学思想提前灌入中国小文人的脑海中,造成作文“格式化”风气严重,造成学生习作千篇一律、“歌功颂德”、“假、大、空”现象,令人堪忧。
首先,“作文形式”格律化,作文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诗词的格律化,曾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就,有其深远的人文意义。但在现阶段小学作文中,教师无视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恰当地引进一些创作上和章法上的概念,如 “烘托陪衬”、“谋篇布局”、“首尾呼应”等,让学生在这些框架中构思习作。更有甚者,还有所谓的“格式化作文训练”,把整篇文章肢解成几方面,由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格式,分别进行训练。这样做,从表达方式上也许会收到某些效果,但却把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框在了“格式”里,学生的表达方式“定格”了,思想“定格”了。学生丰富多彩的言语只能通过一个“传声筒”模式来表达,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创造精神。作文雷同现象不再是“纯属巧合”了。
其次,“文以载道”偏面化,中心立意造就现代八股文。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在文学理论上接受儒家的政教理论,主张“文以载道”,强调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正确关系,有其重要历史意义。然而当前部分教师,以偏概全,高举“道”字大旗,把“道”作为学生习作的出发点和中心点。他们教学生作文的一个基本套路是:先确定中心,然后根据中心确定习作内容,接着拟写作提纲,把内容“填进去然后成文”。文章中心成了一切文章构成的核心和出发点。这一教学学生习作的模式在一些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而这一作文流程,曾使多少中小学生搜肠刮肚而终无成就,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为“表现突出中心”,编造事实,东拼西凑,假话、空话、套话现象层出不穷,作文内容毫无自我真情的发挥和对生活独特的感悟,自然也看不到富于儿童情趣的鲜活的“童言稚语”。这种“假、大、空”式的“八股文”式的习作方法,学生厌学,视习作为畏途,自是情理之中的事。
“文章立意”仍是许多教师高举“道”棒的当今代名词,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试问,学生小小年纪有多少高深思想?要求学生习作必须“思想健康”、“有意义”,写人物,必定表现“人物的优秀思想品质”;写事情,必定要写出事情对小作者的影响作用,或是教训,或是启发,或是表达对XX的热爱,或是抒发XX的感情。总之,如果不能“上纲上线”的作文,一概排斥摒弃。为此,小学生只好响应“中心”,编造一些假、大、空的言语来表现“有意义”,绞尽脑汁来“拔高”作文的思想内涵。于是,封建社会中的“歌功颂德”现象在我们学生的笔下诞生了。
第三,“命题作文”细小化,学生被迫炮制科舉考场作文。
命题,是几千年来封建社会考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今的小学阶段,有许许多多的命题作文,这些命题作文过于细小具体。殊不知,学生作为大千世界中单独存在的个体,其经历和感受也各不相同。人的感情是最细腻的,差之分毫,失之千里。这么多个性各异的学生要共同对某一个细小具体的题目下笔写符合题意的作文,不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说套话、瞎话吗?这类命题作文练得越多,学生这种习作风气就会越严重,作文雷同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例如《这件事,我感动得流泪了》这个命题,规定了学生写文章的体裁,必须是写事;规定学生在这件事中的表现,必须是很感动,而且是流下了眼泪。而实际生活中,爱玩爱闹的学生,因为无比感动而情不自禁流泪的事有几件呢?为了符合题意,学生只能绞尽脑汁,强迫自已感动,搜集一些自以为能感动自已、感动老师的“感人事迹”,于是诸如“舍己救人”、“为勇斗歹徒而壮烈牺牲”等“感人”事迹就炮制出来了。
第四,作文评价“标准化”,压制人性的自由表达。
现阶段“中心明确,内容生动具体,用词准确,无错别字,无病句,字数XX以上……”成为许多小学生考试作文的基本标准。这个标准的负面影响也不可轻视。学生为凑字数而胡编,为突出中心而乱造自然在所难免,怎么还能听到学生心中真实的心声呢?作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小精僻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所以要真正进行习作改革,就需要教师纠正作文的评价标准。
偏面地继承传统习作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作文教学才陷入“假、大、空”的怪圈,以致作文本上众口一词,千篇一律,无思想火花,无情感波涛,无个性色彩。要改革现阶段作文教学,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中小学教师就要放下对习作教学的一切成见,全面理解中国传统作文教学思想,摒弃其糟粕,继承其精华,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髓,在作文教学充分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真正是“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一定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朱学思.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华国际出版社,2002,6.
[2]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