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艺,作为一种土与火的艺术自古以来就令人神往。开设陶艺课就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学到一些技能,学会发现美创造美。如何能够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创作出更加生动有趣的陶艺作品是我们陶艺教学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兴趣 轻技法重创作 合作学习 成功感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191-01
陶艺,作为一种土与火的艺术自古以来就令人神往,令人痴迷。过去的儿童,泥巴就是他们最好的玩具。和泥儿、摔响儿、捏泥人、做坦克……这些都成为那一代人儿时最美好的回忆。而今的孩子们,虽然拥有各种各样的又不断翻新的玩具,却失去了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翘着屁股玩泥巴的乐趣。陶艺教学就是要把最普通的泥巴带进小学课堂,让孩子们在拿捏之中掌握泥性,感受创作的乐趣,在与泥巴的“玩耍”之中让他们的指尖真正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1 课程的设置以学情为基础,以大纲为准绳
陶艺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理特点,以及《美术课程标准》中“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中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为依据。教师在设置课程及教学重难点时,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要求。
如教授《美丽的鱼》一课,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作业要求是: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运用泥板成型的方法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鱼的造型的小饼干,你将成为最出色的面点师;针对三、四年级学生的作业要求是:运用泥板成型的方法制作一组鱼的造型的挂饰。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材料,进行装饰及肌理效果的处理;针对五、六年级学生的作业要求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一组立体造型的鱼,同时能够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表现有个性的创作,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教师针对不同学段提出的不同的作业要求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设计几个环节的上,三个学段既有所区别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他们的知识结构是独立的又是递进的,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遵循了课标中的要求。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中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导向作用。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其中又让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动力作用。
多少前人的经验和总结,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兴趣”的重要性。可见,要学好陶艺,兴趣的培养是关键。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陶艺的兴趣,在日常的陶艺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易于操作又行之有效的激情方法。
如:在课程的设置上,教师不仅要考虑符合儿童的特点,还要考虑是否是儿童喜欢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如:《包饺子》《卡通明星总动员》《面具》《自画像》等,从而在内容上就激发了学生創作的兴趣。
如:在泥板成型法的教学中,我借助一些辅助材料,采用了用有特殊布纹的布,如:麻布、毛衣、纱网,还有大的树叶、树皮等进行压印的装饰方法。在这些材料上拍出的泥板的表面就会形成跟这种材料一样的纹路,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这种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作品更加丰富。
3 淡化技法,在创作中掌握新知
作为陶艺教师万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一味要求学生模仿陶艺技能,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儿童的创造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他们总是把精力放在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其结果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及自由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逐渐丧失”。
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恰当的启发与示范,切不可越俎代庖。防止学生都去模仿老师,这样就使全班的作品大同小异,没有新意。在长期的教学中,我逐步总结出一个经验:在陶艺创作时,让学生先想出自己想做的东西,然后再闭上眼睛给它设置个场景。它在那里?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它的表情,动态是怎样的……让学生在一个可见的形态中直觉地去“随形”“随地”“随势”地展开联想,获得创作灵感。让每件作品都能讲出一个小故事。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4 陶艺活动促使儿童的多元智能发展
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的陶艺活动不仅仅只是做陶艺技能的发展,更是幼儿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从而促进了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如,在进行陶艺活动《我心中的恐龙》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恐龙的外形特征及不同姿势,我鼓励学生将家中的恐龙玩具、图片带来,与同伴们互相欣赏。通过说说、看看、摸摸、做做,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环境的创设能使儿童在交流与互动中感受陶艺艺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高幼儿对陶艺作品的审美情趣,从而拓宽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孩子的想象,激发了孩子的创作热情。特别是在制作完恐龙的展示活动中,小朋友手拿自己的陶艺作品,对同伴门绘声绘色地说:“瞧!我做的剑龙,身上长满了尖尖的刺,头还向上昂着,在寻找食物。”“我的恐龙是会变异的恐龙,身上用泥条盘起来的地方,就是它的机关,遇到敌人的时候,机关就会打开,里面会有武器不断的发出,直至敌人逃离。”……他们纷纷地介绍自己的作品,有个别小朋友还建议将这些恐龙放在一起,来建造一个恐龙乐园。由此可见,陶艺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陶艺课能促进儿童在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其他学科也渗透进了陶艺课,对促进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5 陶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交往能力
在陶艺制作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自发的形成合作小组,从而提高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如让全班同学共同创作完成一个“海底馆”,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把手中的泥条盘成造型,想象和创作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有大鲸鱼、海豚……然后师生共同寻找还需要添加些什么呢?有的说:“缺海螺”,有的说:“缺珊瑚”,又有的说:“缺少美人鱼”,孩子们的想法可奇妙了,大家齐心协力把海底馆打扮得五彩斑斓。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中,体会到了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
陶艺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可以说是教学里的“世外桃源”。你无法在平时见到如此和谐的“手工作坊”。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真正解放了自己的身心,解放了自己的思维,他们的空间是从来没有过的自由。
“创造美于自我,施洁净于人心。”陶艺使孩子在津津乐道和制作陶艺的陶趣中,得到滋长享受美而又陶冶美的心灵与情操。随着教学经验的慢慢积累,我相信,未来的陶艺课堂将是更加精彩更加生动的!
参考文献
[1] 杨永善.说陶艺论陶艺[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
[2] 王奇,张温帙.陶艺教室[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6.
[3] 夏德武.现代陶瓷艺术[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10.
[4] 中国现代陶艺专辑.美术文献[M].湖北美术出版社,1997.
关键词:兴趣 轻技法重创作 合作学习 成功感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191-01
陶艺,作为一种土与火的艺术自古以来就令人神往,令人痴迷。过去的儿童,泥巴就是他们最好的玩具。和泥儿、摔响儿、捏泥人、做坦克……这些都成为那一代人儿时最美好的回忆。而今的孩子们,虽然拥有各种各样的又不断翻新的玩具,却失去了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翘着屁股玩泥巴的乐趣。陶艺教学就是要把最普通的泥巴带进小学课堂,让孩子们在拿捏之中掌握泥性,感受创作的乐趣,在与泥巴的“玩耍”之中让他们的指尖真正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1 课程的设置以学情为基础,以大纲为准绳
陶艺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理特点,以及《美术课程标准》中“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中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为依据。教师在设置课程及教学重难点时,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要求。
如教授《美丽的鱼》一课,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作业要求是: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运用泥板成型的方法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鱼的造型的小饼干,你将成为最出色的面点师;针对三、四年级学生的作业要求是:运用泥板成型的方法制作一组鱼的造型的挂饰。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材料,进行装饰及肌理效果的处理;针对五、六年级学生的作业要求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一组立体造型的鱼,同时能够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表现有个性的创作,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教师针对不同学段提出的不同的作业要求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设计几个环节的上,三个学段既有所区别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他们的知识结构是独立的又是递进的,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遵循了课标中的要求。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中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导向作用。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其中又让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动力作用。
多少前人的经验和总结,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兴趣”的重要性。可见,要学好陶艺,兴趣的培养是关键。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陶艺的兴趣,在日常的陶艺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易于操作又行之有效的激情方法。
如:在课程的设置上,教师不仅要考虑符合儿童的特点,还要考虑是否是儿童喜欢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如:《包饺子》《卡通明星总动员》《面具》《自画像》等,从而在内容上就激发了学生創作的兴趣。
如:在泥板成型法的教学中,我借助一些辅助材料,采用了用有特殊布纹的布,如:麻布、毛衣、纱网,还有大的树叶、树皮等进行压印的装饰方法。在这些材料上拍出的泥板的表面就会形成跟这种材料一样的纹路,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这种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作品更加丰富。
3 淡化技法,在创作中掌握新知
作为陶艺教师万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一味要求学生模仿陶艺技能,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儿童的创造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他们总是把精力放在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其结果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及自由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逐渐丧失”。
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恰当的启发与示范,切不可越俎代庖。防止学生都去模仿老师,这样就使全班的作品大同小异,没有新意。在长期的教学中,我逐步总结出一个经验:在陶艺创作时,让学生先想出自己想做的东西,然后再闭上眼睛给它设置个场景。它在那里?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它的表情,动态是怎样的……让学生在一个可见的形态中直觉地去“随形”“随地”“随势”地展开联想,获得创作灵感。让每件作品都能讲出一个小故事。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4 陶艺活动促使儿童的多元智能发展
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的陶艺活动不仅仅只是做陶艺技能的发展,更是幼儿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从而促进了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如,在进行陶艺活动《我心中的恐龙》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恐龙的外形特征及不同姿势,我鼓励学生将家中的恐龙玩具、图片带来,与同伴们互相欣赏。通过说说、看看、摸摸、做做,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环境的创设能使儿童在交流与互动中感受陶艺艺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高幼儿对陶艺作品的审美情趣,从而拓宽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孩子的想象,激发了孩子的创作热情。特别是在制作完恐龙的展示活动中,小朋友手拿自己的陶艺作品,对同伴门绘声绘色地说:“瞧!我做的剑龙,身上长满了尖尖的刺,头还向上昂着,在寻找食物。”“我的恐龙是会变异的恐龙,身上用泥条盘起来的地方,就是它的机关,遇到敌人的时候,机关就会打开,里面会有武器不断的发出,直至敌人逃离。”……他们纷纷地介绍自己的作品,有个别小朋友还建议将这些恐龙放在一起,来建造一个恐龙乐园。由此可见,陶艺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陶艺课能促进儿童在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其他学科也渗透进了陶艺课,对促进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5 陶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交往能力
在陶艺制作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自发的形成合作小组,从而提高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如让全班同学共同创作完成一个“海底馆”,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把手中的泥条盘成造型,想象和创作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有大鲸鱼、海豚……然后师生共同寻找还需要添加些什么呢?有的说:“缺海螺”,有的说:“缺珊瑚”,又有的说:“缺少美人鱼”,孩子们的想法可奇妙了,大家齐心协力把海底馆打扮得五彩斑斓。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中,体会到了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
陶艺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可以说是教学里的“世外桃源”。你无法在平时见到如此和谐的“手工作坊”。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真正解放了自己的身心,解放了自己的思维,他们的空间是从来没有过的自由。
“创造美于自我,施洁净于人心。”陶艺使孩子在津津乐道和制作陶艺的陶趣中,得到滋长享受美而又陶冶美的心灵与情操。随着教学经验的慢慢积累,我相信,未来的陶艺课堂将是更加精彩更加生动的!
参考文献
[1] 杨永善.说陶艺论陶艺[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
[2] 王奇,张温帙.陶艺教室[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6.
[3] 夏德武.现代陶瓷艺术[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10.
[4] 中国现代陶艺专辑.美术文献[M].湖北美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