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在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开辟学生道德实践的天地,以辩论、欣赏、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创设课堂情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
【关键词】 品德 内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60-01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所谓内化,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儿童将外部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个体内部的需要,并通过个体在行为活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个复杂的长久动态发展过程。但是,思想品德的内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外至内的灌输过程,不是一般的通过讲解所能解决的。笔者以为,思想品德的内化过程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的以下环节来实现:
1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念,是上好《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的关键。
1.1 辩论激情
道德思想教学应以思想品德的知识要点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就课文中的知识要点进行深入讨论,在辩论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形成正确的思品认知情感,并萌动思品创新。其基本的过程为激趣—感知—辩论—明理。
如学习《孝心献老人》一课,一学生发问:“如果遇到一个正在欺负小孩的老头时,要不要尊敬他?”面对这个问题,我没有正面回答,而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逐渐弄清了尊敬老人与对待老人群体中个别有悖社会法纪、道德者的关系。辩论激起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了课文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欣赏激情
品德与生活课本当中有许多先进的人和事,这就为思想品德教学运用欣赏激情的方法提供了条件。这种方法以教材中先进的人事为切入点,运用一些多媒体的手段,引导学生领会知识要点,激发学生学习先进人事的情感。
如教学《我爱秋天》一课,我运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欣赏。先让学生欣赏在秋天里发生的故事,然后欣赏几幅秋天的图片,感受秋天带给人们的美妙的感受。最后,让学生观看果实与物品的生产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激起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
1.3 实践激情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我有意识有计划地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又生动有趣的实践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感情。
如学习《城乡巨变》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开展访问调查,访问家中的爷爷奶奶,听听他们所讲的家乡的老故事;调查反映关于家乡变化的一系列材料;了解家乡的主要行业。然后通过写心得体会,明确这些靠的是党的富民政策,也懂得了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的道理。
1.4 表演激情
对教材中一些故事性较强或情感性较强的课文,可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即兴表演。
如教学《当冲突发生后》,教师先把课本内容编成课本剧,然后指导学生表演,这样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的创造性劳动,同学们都置身于情景之中,潜移默化的体验真情,收到教育。
2 发挥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越强,道德内化就越高,取得的教育效果也就越佳。
如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陈毅是怎样孝敬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接着有感情地读《游子吟》,理解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然后小小组讨论自己父母的辛劳,面对这些辛劳,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在讨论中找到一些好的榜样并大力表扬,在全班中进行交流“怎样来孝敬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体会到了那怕是为父母洗一次碗,或是割一次稻,也是孝敬父母的好方法。在快乐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品德得到了升华。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实现的。
3 开辟德育天地,促进品德内化
要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向学生生活的领域拓展和延伸,在反复自我教育的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如学习了《和睦相处》后,可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使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萌生正确的行为动机,从中体验关心他人的乐趣和意义。学了《家庭收入知多少》后,布置学生做一件为父母分忧解难的事,促使学生行知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对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作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在认识内化的基础上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增强了自我教育的效果。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努力开辟新的天地拓宽学生乐学的路子,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促进品德的内化。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感情、有个性的健全人,相互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和谐的、相互信任、坦诚相见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合作。可以在课堂上讲故事、做游戏、演讲赛,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参与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来创造一个愉快、轻松、有趣的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学习中得到不断地进步。
综上所述,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体验,感受、思考与实践,使外部需要成为学生活动,参与的对象才会被纳入他们主观反映的领域之中,与学生内部的需要,动机、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学生内部心理矛盾的运动,变为学生自己的需求与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 品德 内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60-01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所谓内化,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儿童将外部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个体内部的需要,并通过个体在行为活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个复杂的长久动态发展过程。但是,思想品德的内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外至内的灌输过程,不是一般的通过讲解所能解决的。笔者以为,思想品德的内化过程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的以下环节来实现:
1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念,是上好《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的关键。
1.1 辩论激情
道德思想教学应以思想品德的知识要点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就课文中的知识要点进行深入讨论,在辩论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形成正确的思品认知情感,并萌动思品创新。其基本的过程为激趣—感知—辩论—明理。
如学习《孝心献老人》一课,一学生发问:“如果遇到一个正在欺负小孩的老头时,要不要尊敬他?”面对这个问题,我没有正面回答,而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逐渐弄清了尊敬老人与对待老人群体中个别有悖社会法纪、道德者的关系。辩论激起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了课文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欣赏激情
品德与生活课本当中有许多先进的人和事,这就为思想品德教学运用欣赏激情的方法提供了条件。这种方法以教材中先进的人事为切入点,运用一些多媒体的手段,引导学生领会知识要点,激发学生学习先进人事的情感。
如教学《我爱秋天》一课,我运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欣赏。先让学生欣赏在秋天里发生的故事,然后欣赏几幅秋天的图片,感受秋天带给人们的美妙的感受。最后,让学生观看果实与物品的生产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激起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
1.3 实践激情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我有意识有计划地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又生动有趣的实践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感情。
如学习《城乡巨变》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开展访问调查,访问家中的爷爷奶奶,听听他们所讲的家乡的老故事;调查反映关于家乡变化的一系列材料;了解家乡的主要行业。然后通过写心得体会,明确这些靠的是党的富民政策,也懂得了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的道理。
1.4 表演激情
对教材中一些故事性较强或情感性较强的课文,可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即兴表演。
如教学《当冲突发生后》,教师先把课本内容编成课本剧,然后指导学生表演,这样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的创造性劳动,同学们都置身于情景之中,潜移默化的体验真情,收到教育。
2 发挥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越强,道德内化就越高,取得的教育效果也就越佳。
如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陈毅是怎样孝敬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接着有感情地读《游子吟》,理解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然后小小组讨论自己父母的辛劳,面对这些辛劳,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在讨论中找到一些好的榜样并大力表扬,在全班中进行交流“怎样来孝敬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体会到了那怕是为父母洗一次碗,或是割一次稻,也是孝敬父母的好方法。在快乐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品德得到了升华。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实现的。
3 开辟德育天地,促进品德内化
要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向学生生活的领域拓展和延伸,在反复自我教育的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如学习了《和睦相处》后,可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使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萌生正确的行为动机,从中体验关心他人的乐趣和意义。学了《家庭收入知多少》后,布置学生做一件为父母分忧解难的事,促使学生行知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对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作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在认识内化的基础上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增强了自我教育的效果。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努力开辟新的天地拓宽学生乐学的路子,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促进品德的内化。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感情、有个性的健全人,相互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和谐的、相互信任、坦诚相见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合作。可以在课堂上讲故事、做游戏、演讲赛,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参与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来创造一个愉快、轻松、有趣的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学习中得到不断地进步。
综上所述,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体验,感受、思考与实践,使外部需要成为学生活动,参与的对象才会被纳入他们主观反映的领域之中,与学生内部的需要,动机、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学生内部心理矛盾的运动,变为学生自己的需求与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